跳至內容

討論:南陽郡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不是論壇,不允許原創研究、自我宣傳[編輯]

南陽臥龍崗一事所謂的來源,幾乎全部是沒有任何特殊地位或者影響力的愛好者網站的發貼,唯一一個媒體是什麼《經濟視點報》,也不知與歷史條目有什麼關係。顯然不符合WP:V特別強調的歷史等專業條目可靠來源的層次。

更重要的一點,幾乎所有的來源完全出自同一個不知名的網絡作者之手,如此長篇累牘片面性的引用單一不知名作者有明顯立場的來源,有嚴重的自我宣傳的嫌疑。相關IP用戶敢出來說一句自己和這個什麼「石小生」沒有半點瓜葛嗎?

至於什麼古代詩文是否支持某方觀點,則完全是原創研究,古詩裏面說南陽,難道就表示這個南陽是現在的南陽市,而不是東漢的南陽郡了?這也不是什麼刪不刪除古詩的問題,而是維基百科從來不羅列原始文獻。- 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9日 (五) 14:29 (UTC)[回覆]

反駁[編輯]

  1. Msuker說:作為歷史條目,這些內容全部來自於同一個不知名的網絡作者。請管理員認真看看參考來源,參考來源有《水經注》,有【知書房出版集團】出版的《王莽》一書,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三國志·杜襲傳》注引《九州春秋》、更有唐、宋、元、明、清各代關於南陽臥龍崗的詩文,這些都是可供查證的可靠可靠來源所以Msuker所稱的這些內容全部來自於一個作者完全是睜眼說謊。
  2. Msuker說:石小生是一個無名網絡作者,而真實的石小生是《河南大辭典》常務執行主編,詳見新聞: 應周口師範學院政法系邀請,2010年12月7日下午,《河南大辭典》常務執行主編石小生先生在H座學術報告廳舉行了題為「從漢晉行政規劃看諸葛亮躬耕地的確認」的學術講座。來源: http://zfx.zknu.edu.cn/news_show.asp?id=438

--113.111.203.116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04:14 (UTC)[回覆]

你說的這些原始文獻,是否能夠得出你的結論,這個問題是原創研究,因為其支持者遠沒有到「一大批」和「知名」。唐朝有人寫「南陽諸葛亮」,就表示這個南陽是南陽市、南陽縣,而不是南陽郡?憑什麼?就憑石小生?
《河南大辭典》是什麼東西?周口師範學院又是什麼東西?別說只不過在那裏講過一次課,換句話說連正式的學術教育研究工作都沒有,即使周口師範學院的院長難道就可以稱為「知名歷史學者」嗎?
你要知道,這一結論的對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就憑《河南大辭典》的主編就可以挑戰了?-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2:34 (UTC)[回覆]

(:)回應::::::你的襄陽說又有多少追隨者?唐朝、宋朝 、元朝、明朝、清朝有人以臥龍崗為題寫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這個臥龍崗也是襄樊的?

不知道《河南大辭典》和周口師範學院是什麼,那是你自己無知,當然你自己嘴巴髒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你口口聲聲要求對方是「知名歷史學者」,你的襄樊說的支持者又有哪些知名學者?
維基百科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維基百科,任何搞研究的人都可以對其提出質疑。--106.187.46.251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3:23 (UTC)[回覆]

我不是襄陽說、南陽說的支持者,我是維基的編者,我只負責陳述存在爭議,不負責比較兩者的優劣。《河南大辭典》、周口師範學院是不是有資格在維基歷史條目佔據一席之地,自然可以由維基的編者群商討決定,看看到底是誰無知到認為什麼《河南大辭典》都是知名的東西。-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3:53 (UTC)[回覆]

(:)回應:::先不論《河南大辭典》、周口師範學院知名與否,單就是不是有資格在維基歷史條目佔據一席之地這句話就是違背維基百科的精神 ,維基百科是全世界共享的百科,不是哪個名人,哪個知名單位所獨有的百科,你的專制思維是對維基百科的褻瀆。--113.111.209.61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5:24 (UTC)[回覆]

所以你連維基百科的基本方針都不了解。維基不是給不知名的理論、作者提供展示舞台的。參見WP:NOR

包括只由極少數人持有的觀點會構成原創研究。吉米·威爾士曾說過: 如果是多數觀點,那麼提及普遍接受的參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證實它; 如果是重要少數觀點,那麼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擁護者; 如果是極少數(或極有限)觀點,那麼它並不屬於維基百科,無論它是否真實,無論你是否能夠證明它,除非它出現在一些補充條目中。維基百科不是存放原創研究的場所。

-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08:16 (UTC)[回覆]

南陽說[編輯]

{{editprotected}} 目前版本嚴失中立性,故要求加入支持南陽說的內容,參考來源有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版本的九年級語文課本中《出師表》一文對「躬耕於南陽」的註解:「意為在南陽種地為生。躬:親自。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還有《中州學刊》 2011年02期,《諸葛亮躬耕地淺說》一文中對躬耕南陽一說的支持,詳見:[1] 或者[2]

修改後的諸葛亮躬耕地這一段是這樣的:

諸葛亮躬耕地爭議[編輯]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過對於南陽的概念,南陽與襄陽兩地存在爭議。[1][2]南陽市市區內的臥龍崗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隆中都被認為是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地。

支持襄陽說的人認為躬耕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其理由是東漢南陽郡並無南陽縣,其治所在宛縣,即今天的南陽市市中心,諸葛亮出山前長期為曹操勢力控制。劉備投靠劉表駐守的新野就在襄陽縣與宛縣之間,是防備北方曹操的軍事據點,由劉備幾次三番北赴宛縣探訪諸葛亮的可能性極小。而南陽郡最南部的鄧縣,與南郡襄陽縣分界為萬山[3]隆中在萬山以西,當時屬於南陽郡鄧縣,故可以有「躬耕於南陽」之說。

支持南陽說的人認為,躬耕於南陽的地點在今天的臥龍崗,其理由是三國時期,南陽屬南陽郡,襄陽屬南郡,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界,漢水之南的隆中不屬於南陽郡。另外,依據《資治通鑑》、《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和《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東漢末年宛城不是曹操的勢力範圍。[4] 2010年12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級語文課本中對《出師表》一文「躬耕於南陽」的註解也支持南陽說。[5]

參考資料[編輯]

  1. ^ 新三国称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 南阳网民强烈抗议并拒看. 
  2. ^ 诸葛亮躬耕地是哪个“南阳”?. 
  3. ^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4. ^ 任崇岳. 诸葛亮躬耕地浅说. 《中州學刊》. 2011年, (2期). ISSN 1003-0751.  已忽略未知參數|quotes= (幫助)
  5. ^ 《出师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0年: 第32頁. 

觀點[編輯]

什麼叫南陽方面認為、襄陽方面認為?南陽市長?襄陽市委書記?石小生依據資治通鑑認為宛城不屬於曹操,就表示宛城不屬於曹操了?石小生自己全文引用並駁斥的[ http://www.jjsdb.com/News_Showjjsdb.asp?NewsID=638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就不成立了?
你有沒有搞清楚維基和論壇的區別?這裏不是討論觀點的正確性,而是討論觀點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具備公信力的觀點根本不需要收錄,更不可能像你所做的這樣一一詳述。簡而言之,一個石小生根本不配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維基打擂台,因為沒人聽說過什麼《河南大辭典》,什麼周口師範學院。-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2:42 (UTC)[回覆]
(:)回應:南陽方面和襄陽方面用詞不妥,可以修改為支持南陽說和支持襄陽說,另外請你睜大眼睛看看參考來源是河南省社科院的學術雜誌,作者也不是石小生,當然完全可以將石小生的論點作為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是一家之言,而非全國所有人的共識,維基百科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百科。--113.111.209.61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3:37 (UTC)[回覆]
你也睜大眼睛看看,這是條目保護後你方才提供的河南方面的出版物,還是條目保護前出現的?到底是誰大量、片面、單作者引用,違反維基方針?至於一家之言,維基只認權威,不認人數,到底是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召集27名專家集體討論後公佈了已近20年的結論有公信力,還是某一個河南社科院的研究員發表不足幾個月的觀點有公信力,很容易判斷。我從來不否認此事有爭議,爭議對錯結果都與我無關,但是作為維基編者我決不可能容忍任何人把維基作為平台,推廣某一個不知名的網絡作者的理論。-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3:49 (UTC)[回覆]
(:)回應:一個不知名的網絡作者那是你的私人觀點,不具備普遍性。另外,我現在需要增訂的是有學術學刊的內容。請不要跑題--113.111.209.61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5:14 (UTC)[回覆]
(~)補充,既然你不否認此事有爭議,為什麼對方的觀點不能存在? 既然你認為有爭議,為什麼赤裸裸的在條目中斷定 南陽就是指南陽郡?並且加入劉備幾次三番北赴宛縣探訪諸葛亮的可能性極小這種自己揣測的內容?你自己(一個不知名的維基編輯者)引用的《元和郡縣圖志》並用 「可能性極小」這種揣測的語句來證明你的觀點,而《河南大辭典》執行主編引用的《水經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三國志·杜襲傳》注引《九州春秋》這些文獻證明他的觀點,並且發表在新浪網等網站上,就成了原創研究?--113.111.196.192 (留言) 2011年12月13日 (二) 16:34 (UTC)[回覆]
你搞搞清楚,劉備不可能北赴宛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結論(「劉備三顧茅廬時,宛屬曹操的地盤。荊州是劉表治所。諸葛亮的叔父同劉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荊州(襄陽),而絕不可能住在宛縣(今南陽市區)」),可見你引用了這麼多長篇大論,卻連基本的情況都不了解。可能性極小,已經比社科院的「絕不可能」中立很多了吧?
引用什麼文獻,並不表示結論正確。實際上石小生的理論有重大缺陷,諸如什麼劉備建議襲許昌就表示宛縣屬於劉表之類。嘿嘿,那孫策還準備襲許昌呢,是不是表示從許昌到江東之間的所有地方都屬於孫策了?只不過該爭議的實際內容根本無關維基百科,這裏也不是討論的場所,維基百科講知名度、公信力,石小生不配在維基百科的歷史條目佔據一席之地。-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08:25 (UTC)[回覆]

至於為什麼「躬耕於南陽」指南陽郡,先不說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知名度,你倒是睜大眼睛看看,這是什麼條目?如果南陽不是南陽郡,為什麼要在南陽郡條目討論這一問題?你怎麼不去中國亞洲討論這個問題?-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08:29 (UTC)[回覆]

南陽郡條目中需要加入中立觀點[編輯]

目前被全保護後的版本不中立:

因為諸葛亮躬耕地是學術界有爭議的話題,而目前的條目卻完全肯定了躬耕地在襄陽。依據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在編寫條目的時候,要沒有偏見、要公平地把各方的意見表達出來,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

所以應該對其進行修改,將各方的觀點都公平的體現出來。支持南陽說的有很多,比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版本的九年級語文課本中《出師表》一文對「躬耕於南陽」的註解:「意為在南陽種地為生。躬:親自。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比如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發表在河南省社科院官網和學術刊物《中州學刊》的文章:[3],還有著名作家二月河也認為躬耕地在南陽[4] --113.111.212.117 (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14:44 (UTC)[回覆]

二月河、王永民都認為躬耕地是在今南陽,因為他倆也是南陽人。之前高氏新三國播放時期,據說南陽人包括小孩都強烈抗議高版三國,原因自不用說。要爭這個東西,可以去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去爭,反正為爭這個東西雙方已歷時數年,罵貼數百頁了。維基百科不是宣傳某某說的地方,罵戰不要引到這裏來。全保護的條目是不允許修改的,為防止破壞。--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17:11 (UTC)[回覆]
(:)回應依據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在編寫條目的時候,要沒有偏見、要公平地把各方的意見表達出來,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目前的版本違反此方針。--113.111.193.80 (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21:58 (UTC)[回覆]
裏面說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指的就是南陽郡。不過這一地點的具體位置,存在南陽與襄陽兩地爭議。被全保護的條目是不能更改的,是為防止破壞。等保護期過了,你想怎樣改過行,前提是別人不回退。--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23:01 (UTC)[回覆]
IP用戶你倒是說說條目怎麼會被全保護的呢?是誰加入大量完全來自於同一個不知名的網絡作者(石小生)的原創研究,同時刪除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公佈了近20年的《結論》的內容?維基不是論壇,更不是推廣平台,什麼《河南大辭典》的編輯石小生沒有資格在這裏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打擂台。鑑於這些添加的內容幾乎全部出現於過去一兩年內,而本身爭議卻沒有任何新的證據出現(比如赤壁爭議中的考古學文物發現等),不能排除這種行為有嚴重的自我宣傳的嫌疑。
爭議存在,是客觀事實。但是維基不允許詳述不知名的作者的長篇大論,這是維基非原創方針的基本要求,參見WP:NOR。河南鄭州市《經濟視點報》沒有資格在嚴肅的歷史問題上改變維基條目,參見WP:V。而WP:NPOV的問題上面的玖巧仔已經回應了,現在的條目就說明了爭議存在,其餘內容不過是說明了為什麼諸葛亮的這個「南陽」從歷史上說可以指今天的襄陽市範圍,並沒有糾纏於什麼到底誰正確誰錯誤。真的要擺起權威,一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北京由27名專家討論後得出、並公佈了近20年的結論,和河南社會科學院某一個研究員在河南《中州學報》發表了不足兩個月的論文,維基根本不可能不加分辨、平衡對列,這不叫中立,這叫混淆視聽。-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5日 (四) 07:20 (UTC)[回覆]
{{回應},爭議存在,是客觀事實,維基百科依據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在編寫條目的時候,要沒有偏見、要公平地把各方的意見表達出來,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目前的版本違反此方針。--113.111.210.136 (留言) 2011年12月15日 (四) 14:49 (UTC)[回覆]
有管理員已經就此事作出了處理,至少不會繼續誤導公眾。--113.111.210.136 (留言) 2011年12月15日 (四) 14:54 (UTC)[回覆]
管理員處理了什麼事,就加了個POV就不會繼續誤導了啊?現在條目明確說明了爭議存在,然後解釋了為什麼今天襄陽市範圍內的某個地點曾經是東漢南陽郡,誤導在哪裏?連維基的基本方針都不了解,就來指稱什麼不需要知名,什麼專制,什麼誤導。到底誰被專制思想影響得根深蒂固,以為管理員編輯一下就不得了了,昭然若揭。我告訴你,我不是管理員,但是維基沒有一個管理員敢說自己在正常條目編輯和編輯爭議中比任何一個普通用戶有權威。-Msuker (留言) 2011年12月15日 (四) 15:04 (UTC)[回覆]

無實質證據支持的內容[編輯]

以下內容,無實質資料支撐

東漢南陽郡並無南陽縣,其治所在宛縣,即今天的南陽市市中心,諸葛亮出山前長期為曹操勢力控制。劉備投靠劉表駐守的新野就在襄陽縣與宛縣之間,是防備北方曹操的軍事據點,由劉備幾次三番北赴宛縣探訪諸葛亮的可能性極小。而南陽郡最南部的鄧縣,與南郡襄陽縣分界為萬山[5]。隆中在萬山以西,當時屬於南陽郡鄧縣,故可以有「躬耕於南陽」之說。

就這些。--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1年12月19日 (一) 11:39 (UTC)[回覆]

地圖[編輯]

按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文化大學版《中國歷史地圖》的資料,隆中在是在古南郡(建安十三年前屬)或襄陽郡(建安十三年時屬,此時發生赤壁之戰),即今襄陽市境內。 --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25日 (日) 00:41 (UTC)[回覆]

並且南陽郡和南郡並不是全漢水為界--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25日 (日) 00:48 (UTC)[回覆]

南陽郡條目中加入中立觀點[編輯]

目前的版本有這樣的問題: 諸葛亮躬耕地目前存在南陽說和襄陽說兩種說法,而目前可見版本完全是將諸葛亮躬耕地認定在襄陽,嚴重違背中立性,諸如條目中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指的就是南陽郡這種語言完全是在誤導公眾,所以應該對這種不中立的內容做出修改,並增加南陽說。

歡迎各位發表看法--113.119.38.48 (留言) 2011年12月14日 (三) 06:21 (UTC)[回覆]

(※)注意,重複,在此客棧頁面前段已有相同討論存在,南陽郡條目中需要加入中立觀點。--Znppo (留言) 2011年12月25日 (日) 14:19 (UTC)[回覆]
什 麼叫誤導公眾?古代區劃和現代區劃是一回事嗎?文中的南陽本來就是指的南陽郡,就像諸葛亮是琅邪人,琅邪也是指琅邪郡。說得直白點,南陽郡是個大的區劃范 圍。而如光武帝,是南陽蔡陽人,這個就具體了,即南陽郡的蔡陽縣,由於古今區劃的變更,當時的南陽蔡陽實在當今的襄陽市棗陽。諸葛亮只提到南陽,但沒有具體說在南陽何處。也就是說他在南陽郡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這怎麼叫不中立?難道諸葛亮所說的南陽不在南陽郡?地域利益糾紛太嚴重了!

--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25日 (日) 17:14 (UTC)[回覆]

還 有,在漢朝和三國區劃中,有南陽郡,無南陽縣。不要用王莽時把宛改成南陽,來證明東漢的政區地名。王莽時期大量亂改地名(如長安改常安、無錫改成有錫)、 瞎改部族名(高句麗改為下句麗),後來都改回去了,東漢時的區劃相比之前有過重大調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亂導致人口減少,所以還省並過區劃。按東漢時的 區劃,根本不存在南陽縣,南陽郡的治所是宛縣。至於襄陽,是荊州的州治,屬於南郡,建安十三年曹操並荊州後自南郡分出為襄陽郡,治所仍叫襄陽。再有樊城, 屬於南陽郡,其地和襄陽接近。--玖巧仔留言 2011年12月25日 (日) 23:12 (UTC)[回覆]

對「躬耕於南陽」中的這個「南陽」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解讀?[編輯]

對「躬耕於南陽」中的這個「南陽」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解讀?(以下文字源自民間學者石小生的網絡文章,非學術類,請讀者辨別)

     第一,秦汉南阳郡是在战国楚宛郡的基础上设置的。南阳郡春秋时是吕、申两国地,后被楚文王所灭,先设宛邑,因地名宛而得名,楚悼王时期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的南阳盆地设置宛郡,楚以此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我们知道,范蠡就是“宛郡三户(今河南淅川)人”。 宛,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其义 “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而“南阳”这个地名,最早并不在现今的南阳,而在今天的豫北焦作、修武一带,以太行以南,河水(黄河)以北而得名。《史记》:“三十三年(前270)……魏入南阳以和。”《集解》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杜预云在晋州山南河北,故曰南阳。秦破芒卯军,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这个“魏入南阳以和”的“南阳”就是太行、河水之间的魏国“南阳”。而今天的南阳始为“南阳”之名则是《史记》记载的:“三十五年(前272),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水经注》载:“(淯水)又南迳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那么,这个“南阳”地名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正义》云:今邓州也。前已属秦,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张衡《南都赋》云: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韩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以上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为“中原”或“国中”,“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阳”性的双重特征。所以,秦置的南阳郡是在战国楚宛郡的基础上沿袭而来的,而隆中位于不属南阳郡的汉水南岸。
     第二,到了西汉时期,南阳和宛互指的情况仍多见于史书。《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载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灭魏,迁孔氏南阳……家致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西汉另两个富豪是巴寡妇清和蜀卓氏,巴和蜀均是西汉郡名,孔氏却以郡治宛城替代郡名南阳,同句中又有“迁孔氏南阳”之语,所以,这个“宛孔氏”的宛和“迁孔氏南阳”的南阳实指一地是毋庸置疑的。另外东汉班固撰的《汉书》在《地理志第八上》第一次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水经注》也说:“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些都说明西汉末年宛县就被称为过“南阳” 。与此可以相互印证的还有同书《循吏传第五十九》召信臣传中:“(九江)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立祠。”这里的南阳无疑是指宛城,南阳城北独山上原有三太守祠,祭祀的是西汉召信臣、东汉杜诗和晋杜预,可见在南阳(宛)立召信臣祠确有其事。很明显,西汉时宛、南阳已经同指一地,可以互见、代指了。
     第三,东汉时,将南阳郡等行政区划名逐步演化为治所的现象更为普遍。《后汉书•志第十》:“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会下江、新市贼张卬(音昂)、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使用的南阳很明显都是指的宛城,况且同一事件在同书光武帝纪、刘玄列传中使用的的确又都是宛城。如《后汉书•刘玄传》有“五月,伯升拔宛。六月,更始入都宛城”等记载。又如《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类似南阳、宛城互用的记载在《后汉书》中还有很多。
     第四,同样,南阳与宛城的名称互用,在《三国志》本身也非常普遍。如:《三国志•杨俊传》中也多次出现“复在南阳”、“再守南阳”之句。然其下文,又有“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之句。这里同一“传”、同一人的“南阳”和“宛”显然是指同一个地方。与此相类同的是,时南郡的郡治在江陵,故三国志中也常以南郡指江陵,《吴书二》载:“(吕)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吴书九》:“后(关)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另,《三国志》中多次提到的荆州也是多指当时的州治襄阳等地,而非荆州全境。如诸葛亮《草庐对》所云,“荆州北据汉沔”。这个“荆州”就是仅指荆州州治襄阳城,而非荆州全境。因为汉水北岸的南阳郡亦属荆州,如果《草庐对》的这个“荆州”是指荆州全境,那么它能“北据汉沔”吗?依此类推,魏晋时期南阳、南郡等郡名随着区划的变化,已逐步地与治所地混为一谈了。
     第五,按“襄阳说”的观点,隆中属南阳郡就可以称为“南阳”,这有史料根据吗?东汉时樊城属南阳郡,但樊城何时称为过“南阳”?邓县属南阳郡,邓县又何时称为过“南阳”?值得提出的是,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除部分用郡名代替郡治地外,凡涉及郡治以外的其他地名,均标注的非常清楚,绝没有含糊地用南阳、荆州、南郡等替代的记载。如《汉晋春秋》记载延熹七年(164)“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观之”,以及前文提到的舞阴、穰、舂陵、昆阳、叶等虽都是南阳郡的辖地,但绝没有仅用南阳一词替代的现象。假设“襄阳说”的今隆中因属南阳管辖,就可以在史书的表述中用南阳替代,南阳就是指隆中,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将《后汉书》和《三国志》郡以下的地名全部换成所属郡名,那么,两部史书岂不一塌糊涂。所以,古代史学家在正史中地名使用的严谨性今人是不容置疑的。笔者也相信,在上述两部史书中我们很难再找出一个用了“南阳”的地名,而经考证却是不包括宛城在内的某地的事例,例如时属南阳郡的樊城、邓县、新野,哪部史书里将这些南阳属地称为过南阳?或者自称为南阳?更不用说当时汉水南岸的隆中了。

相反,對於現今「襄陽說」學者一致認為的諸葛亮「躬耕南陽」意指的「隆中」,習鑿齒以及盛弘之、鮑至、酈道元等均明確稱之為「隆中」,在「襄陽說」為諸葛亮「躬耕南陽意指隆中」所引用的史料中,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那個地方是「南陽」, 而是反覆說「襄陽西北十里許,名為隆中」,「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沔水又東逕隆中」,「西望隆中」等,最極端的也就是說了「亮家於南陽鄧縣」的附會之舉而已,應當明確,「於南陽鄧縣」並不就是南陽鄧縣,更不是將隆中等同於「南陽」,這一點「襄陽說」的學者必須搞清楚,不能含糊其辭!

     如果我们按现今“襄阳说”的观点,硬要将“躬耕南阳”意指隆中,那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东晋以后所有的史料都将襄阳西的这块地方称为隆中的时候,满世界只有诸葛亮一个人非要将那个地方称为“南阳”。所以,这里边一定有人脑子出了毛病,要么是诸葛亮,要么是习凿齿、盛弘之等人,要么是现今的“襄阳说”专家。依我之见,诸葛亮不会有错,“南阳”就是南阳,无论怎么理解,“南阳”也不可能“意指”隆中;习凿齿等人也不会有错,“隆中”就是隆中,他在襄阳城西,无论属不属于南阳郡它都叫“隆中”,从来没有人将这个“隆中”称为“南阳”;那么,最有可能脑子出“毛病”的就是后者,为了区区一地利益,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肆意曲解历史,非要将堂堂的南阳郡“位于襄樊一带”,非要将“躬耕南阳”注释成隆中,非要说“诸葛亮以郡名称籍贯,意指邓县隆中”,非要强调“只写郡名,不写县名的习惯,在《三国志》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以至于闹出这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笑话”。
     第六,无独有偶,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用了“南阳”一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通于黎阳,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这里的南阳,是指曹操在宛城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之事。诸葛亮《前出师表》为汉兴五年(227),《后出师表》为汉兴六年(228),前后仅隔一年,在前后一年的时间内,作为军事家、政治家、地理学家的诸葛亮不可能将同一个地名分指相隔两百余里的两个地方。所以,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与《后出师表》中的“困于南阳”一样,都指的是宛城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按照“襄阳说”的观点,《前出师表》的南阳是邓县之隆中,那《后出师表》的南阳也应是邓县之隆中,岂不令人贻笑?是不是又要找出张绣、曹操到过隆中的记载?否则,有什么理由能否定前后出师表中的两个南阳的注释呢?看看一些当代出版物对前、后《出师表》中南阳的注释,前一个“南阳”是隆中,后一个“南阳”是宛城,这是在讥讽我们还是在讥讽诸葛亮?是诸葛亮糊涂弄不清两个“南阳”,还是我们的某些学者糊涂弄不清两个“南阳”?这让后代子孙们怎么看我们现在的学识水平?
     第七,细看《三国志》,“南阳”这个地名在书中多次出现,各个指向明确,裴松之均没有作注,尤其是在“躬耕南阳”之下没有作注。不仅南阳没有作注,《三国志》里出现的所有地名几乎都没有作注,因为这些地名就是今天看也不会误解,更何况陈寿(233 ~297年)几乎是三国(220 ~280年)同期的人物,蜀灭时陈寿31岁,三国归晋时48岁,即开始撰《三国志》,汉魏时期那么著名的南阳,他怎么可能搞不清其含义和所指呢?
     第八,《襄阳耆旧记》卷第三《山川》载:“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广,字彦辅,善清言,见重当时……其故居,今置戍,因以为名。”(见荆楚书社1986年出版的《襄阳耆旧记校注》第331页,《水经注》认为此条史料来源于郭仲产《襄阳记》)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也。父方,参魏征西将军夏侯玄军事。广时年8岁,玄常见广在路,因呼与语,还谓方曰:“向见广神姿郎彻,当为名士。卿家虽贫,可令专学,必能兴卿门户也。”(见《晋书•乐广传》)淯阳故城在今南阳市区与新野县之间,这里边的“南阳城南九十里”的乐广戍显然就是乐广在淯阳的故里,“南阳城”就是宛城,指向非常明确,没有一点含糊。可见,在汉晋时期,南阳城和宛城的互见代指,即可称宛,又可称“南阳”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对上边议论的话题,有位名为东湖更东网友讲得很有意思,特录于后。
     “襄阳说”者有个极其奇怪的现象:一说到卧龙岗,他们就说那是宛,不是南阳;可一说到隆中,就说那不是襄阳,是南阳。宛自古就是南阳的首府,也是南阳的简称,宛曾是南阳的郡治、府治的所在地。卧龙岗就在宛城西边7里,可是不能算是南阳;隆中隔汉水离南阳260里,却能算是南阳。隆中离襄阳20里也不能算是襄阳。这种“襄阳说”的道理能说得通吗?合乎逻辑吗?宛就不是南阳吗?隆中就是南阳吗?南阳就是指隆中吗?奇了怪啦!荒唐可笑!

所以,諸葛亮所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中之「南陽」,如果不是指南陽全郡的話,按當時的習慣,則一定是指郡治宛縣或包括宛縣在內的周邊一小塊地區,而絕不會附會成隆中或宛城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

                          (摘自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石小生《闲话诸葛躬耕地》一书)

(以下文字源自資治通鑑,歷史早有明斷。)

關於躬耕地的歷史記載[編輯]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七十一。


困於南陽,謂攻穰為張繡所敗也。險於烏巢,謂攻袁紹將淳于瓊時也。偪於黎陽,謂攻袁譚兄弟時也。幾敗伯山,謂與烏桓戰於白狼出時也。殆死潼關謂與馬超戰時也。危於祁連,當考;或日圍袁尚於祁山時也。偽定者,這雖定一時之功,而有心於篡漢,故曰偽。幾居希翻。


資治通鑑的權威註解里:困於南陽指攻穰戰,這個南陽絕對是宛。並不是每個南陽都指宛。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七十


臣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事見六十五卷漢獻帝建安十二年。〕


胡三省同樣對躬耕南陽和三顧茅廬做了解釋,在卷六十五,那裏同樣註解着亮家在南陽鄧縣隆中。


還請讀都有一定的辨別力。這位作者石小生先生應該沒讀過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諸位討論的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中「南陽」,已經有條目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免得在南陽郡改來改去。[編輯]

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本身就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這個爭議本身不是討論南陽郡。編輯戰對南陽郡這個條目並沒有益處。--Berthe留言2014年5月28日 (三) 04:18 (UTC)[回覆]

編輯請求(刪去失效連結)[編輯]

請求已處理

<ref>{{cite web|url=http://www.henanci.com/Pages/20106261051120.shtml|title=诸葛亮躬耕地是哪个“南阳”?}}</ref> 連結已失效 --實在想不出什麼名字了留言2017年1月12日 (四) 00:18 (UTC)[回覆]

@实在想不出什么名字了根據Wikipedia:失效連結#保留失效連結標記失效連結。--A2093064#Talk 2017年1月12日 (四) 04:25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南陽郡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23日 (五) 01:03 (UTC)[回覆]

更多南陽郡太守[編輯]

  1. ^ 岑晊(2世紀-2世紀),字公孝,南陽棘陽人。父岑豫,為南郡太守,因貪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