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Fire-and-Ice/沙盒/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鄉村建設派,簡稱鄉建派,是1930年前後形成的中國政治派別,主張用改良主義方法解決中國農村問題。其流派很多,影響較大的有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和以晏陽初為代表的中華平民教育會派。其中有一套鄉建理論而又付諸實施、影響較大的人物是梁漱溟。狹義上,鄉村建設派指梁漱溟一派。

歷史[編輯]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梁漱溟、晏陽初等人發起了鄉村建設運動,為凋敝的農村尋求出路。

梁漱溟1928年在廣州提出「鄉治」主張。1929年在北平接辦《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輝縣百泉村辦村治學院,1931年又在山東韓復榘支持下,在山東鄒平縣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鄉村建設》,同年中國鄉村建設學會成立。

1933年7月,鄉村工作討論會召開,推選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章元善、江恆源、許士廉六人為主席團,至此鄉村建設派正式形成。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鄉村建設運動無形解體,大部分人參加抗日,還有一部分人參加了抗日民主運動。1941年3月,鄉村建設派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前身)。

主張[編輯]

該派的目的是實行「鄉治」,開展中國民族自救運動。

鄉村建設派的主要內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鄉農學校,同時推行「新鄉約」,建立「鄉村自衛組織」,舉辦供銷、信用等合作社,推行農業技術的改進措施。 其基本理論是,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和精神上「調和持中」的社會,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失調」,應從鄉村建設入手,然後擴及整個社會,恢復中國儒家倫理。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指出,中國是個倫理本位和職業分立的社會,主張從事以恢復法制禮俗和維持社會秩序為任務的鄉村建設運動,避免武力。他自1929年起在河南輝縣開辦村治學院,1931年在山東鄒平、菏澤等地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和實驗區,溶倫理、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於一體(「政、教、富、衛」合一論),實驗行政機關教育機關化,鄉學、村學,既是鄉村自治機關,也是鄉村教育機關;由鄉村學校統一政治、經濟和武裝事業,提倡組織各種合作社,並從事農產物優良品種的推廣。 晏陽初指出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愚、貧、弱、私」造成的,主張用教育手段改造社會,即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貧」,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6年選定河北定縣為實驗區。經過四年準備,1930年正式進入實驗期,採用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種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藝、生計、衛生、公民教育。

派別[編輯]

1935年11月,教育學家姜琦在王悅將鄉建派劃為十派的基礎上,增加邰爽秋的「念二社派」,將鄉建派劃分為十一派,發表在權威的《教育雜誌》上,列表如下:[1]

表1:

派別 國民黨農民運動 村治派 曉莊派 平民教育會派
理論家 孫中山、沈玄廬 梁漱溟 趙叔愚、陶行知 晏陽初
理論的中心 用和平團結方式,使農民得着實際利益(孫);運用民眾的組織喚起民眾的力量,以與封建勢力抗斗 以倫理本位為哲學背景,走政教合一與推行合作經濟的路,來建設中國鄉村的多方面。 主張教育權由少數人奪到多數人,農民的知識與組織、經濟三者並重(趙);普及生活教育,運用新式方法,達到改進社會救濟農民(陶)。 認定社會的病象,以教育為主體,進而建設鄉村,再造民族。
理論的依據 由平均地權到耕者有其田(孫);實行二五減租(沈)。 在政治上反對歐洲民主政治與蘇俄共產黨的路;在經濟上反對資本主義與共產黨要走的路。 革教育制度的命,農民三大訓練(趙);工學團小先生制,人口統制等(陶)。 實施四種教育,三種學校方式,劃縣為實驗單位,以做鄉村工作。

續表1:

派別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 中華職業教育改進社 無錫教育學院 中國的社會主義者 廣西的國民基礎教育者
理論家 汪兆銘 江問漁 高陽 馮和法等 雷沛鴻
理論的中心 主張農業建設為主,軍事政治交通為輔。 以「教」、「富」、「政」三者並重,而以教育為中心。 主張用教育力量推進鄉村,組織民眾,為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建設。 注意集中農家生活程度,及農物的收穫與價格,而創出商業資本社會的觀察。 引導全省青年所有各事,使學問與勞動合作,使兒童成人均協助政府。
理論的依據 各地農業放款,技術改良等。 先行職業教育,後辦鄉村改進。 以具有充分教育意義的機關,為實施中心機關,並主張政教合一。 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尋找壓迫農民的主要因子。 民眾教育與小教合作,全省軍事化。

再續表1:

派別 普通大學教授 念二社派
理論家 莊崔古等 子缽 千家駒 楊開道 邰爽秋
理論的中心 反對建設,要防崩潰。 反對人口統制,以農民耕田不足,是另一階級,剝削不是人口的關係。 反對平教會以中國農村破產是「窮」,「窮」為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產物,要激進。 主張新村建設,以技術、經濟、社會三者合一。 以發展人民生計的經濟活動為脊干,來改進民眾生活,扶植社會生存,保障群眾生活,而達到民族「復興的教育」。
理論的依據 以建設助長崩潰,根本要與民休息。 列舉各種數字,證明三十畝的農民,證明耕場縮小的關係 要不「窮」,須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 注重墾殖,以達到民治的社會。 以實際參加或力能參加民生經濟活動的男女老幼民眾為教育之對象,提倡「經濟分團制」,寓一切教育於民生建設之中等。

評價[編輯]

鄉建派希望依靠「鄉村建設」和文化教育救國,在若干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梁漱溟摒棄了「歐美近代資本主義的路」,又反對走「俄國共產黨發明的路」,他理想的路是「鄉村建設」之路。從理論上說,這條路包含了太多的傳統思想內容,他的設計遠遠落後於時代對中國步入現代化的要求。從實踐上說,1931年到抗戰爆發前的7年間,他在山東鄒平進行了鄉村建設的試驗,結果收效甚微,說明這一條道路作為「中國民族自救」之路是不可靠的。

參考[編輯]

  1. ^ 曹天忠. 乡村建设派分概念形成史考溯. 廣東社會科學. 2006, (3): 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