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
外觀
(重新導向自泥炭沼泽)
沼澤是土壤經常為水飽和,地表長期或暫時積水,生長濕生和沼生植物,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地段。沼澤是濕地次級分類單位,但有其獨特的特徵。
沼澤須具有三個相互制約的特徵:
沼澤處於植物生態演替過程中間,是從水體向陸地進化的中間階段,當溫度合適,植物大量生長,但分解速度不快時就促使沼澤發育,植物遺骸不斷堆積,形成泥炭,最終沼澤退化,變成草原。[1]
類型
[編輯]根據泥炭是否形成可分為:
- 潛育沼澤
- 泥炭沼澤
根據沼澤發育階段可分為:
- 低位沼澤或富營養沼澤
- 地表水和地下水供給充分,泥炭灰分含量超過18%,植物需要的養分充分,莎草科植物佔優勢。
- 高位沼澤或貧營養沼澤
- 泥炭層發育隆起,地下水無法供給,只依靠降水,植物需要的營養貧乏,泥炭灰分含量低於4%,以泥炭蘚等貧營養植物為主.
- 中位沼澤或中營養沼澤
- 介於兩者之間,根據植被類型,沼澤可分為:
- 蘚類沼澤
- 草本沼澤
- 木本沼澤
英文名稱
[編輯]在英文中,peatland、mire、bog、fen、muskeg、marsh、swamp、pocosin、everglade 都可以指「沼澤」,但各有側重。 peatland 、mire指泥炭沼[2],bog指酸性泥炭沼澤即酸沼,fen指礦質泥炭沼澤即鹼沼,muskeg指苔沼,marsh指草本沼澤即草沼,swamp指木本沼澤即樹沼,pocosin指淺灘沼澤地即灌木澤,everglade指丘陵沼澤。[3]
生態
[編輯]泥炭能保持大量的水分,常含有89%~94%的水。世界沼澤水儲量約11470立方公里,佔世界淡水儲量少之又少。
當某種原因引起沼澤地下水位上升,沼澤水擴大,可向湖泊發育;當地下水位下降時,沼澤水可轉化為地下水,沼澤變干可向草甸和森林演化。
沼澤土壤含有大量有機物殘體,在多水嫌氣環境中不易分解。無泥炭的沼澤土含量為10~20%。
沼生植物叢生,是水生、陸生植物間的過渡植物,通氣組織較發達、根系淺,多以不定根方式繁殖,一些以芽櫱方式密叢生長。高位沼澤植物具旱生形態,像革質葉具有深陷的氣孔、絨毛等。
圖片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書評)稲元格著「「中世都市リューベックの法典類における不動産関係條文とその特徴(一)~(四)」(近畿大学法学第三十九巻第三・四号(一九九二年三月)、第四十巻第一号(一九九二年七月)、第四十巻第二号(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四十巻第三・四号(一九九三年三月))」. Legal History Review. 1995-03-30, 1994 (44). ISSN 0441-2508. doi:10.5955/jalha.1994.330.
- ^ 存档副本. [202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生态学名词2006.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030182777.
-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0005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