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氣
液化天然氣(英語: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將氣田生產的天然氣經淨化處理,去除了一些有價值的成份如氦,和一些高分子碳氫化合物,以及一些對下游產業不利的成分如硫、氮、水等,並經一連串超低溫液化後獲得的常壓下是液體的天然氣。一般液化天然氣處在1大氣壓(1atm)下,須透過降溫到約攝氏零下163度來液化。
物理特性
[編輯]LNG無色、無味、無毒且無腐蝕性,主要含甲烷(CH4), 具有熱值大、性能高、安全環保及不易爆炸等特點,其體積約為同量氣態天然氣體積的1/600[1],LNG的重量僅為同體積水的45%左右,熱值為52MMBtu/t(1MMBtu=2.52×10^8cal)。
液化技術
[編輯]大型液化天然氣廠的液化:[2]
- AP-C3MRTM – Air Products & Chemicals, Inc. (APCI)
- Cascade – ConocoPhillips
- AP-X® – Air Products & Chemicals, Inc. (APCI)
- AP-SMRTM (Single Mixed Refrigerant) – Air Products & Chemicals, Inc. (APCI)
- MFC® (mixed fluid cascade) – Linde
- PRICO® (SMR) – Black & Veatch
- DMR (Dual Mixed Refrigerant)
- Liquefin – Air Liquide
應用
[編輯]液化天然氣主要將天然氣轉化為液態在海上運輸,服務於技術和經濟上不允許架設管道的情況[3],與壓縮天然氣(CNG)相比,LNG的體積減少更多,因此等體積LNG的能量密度是CNG(250 bar)的2.4倍或60%柴油燃料[4] ,也使得在遠距離船上運輸具有成本效益,而CNG船則可以用在中等距離的運輸上[5],同時LNG也有自己配套的低溫LNG船舶和LNG槽車。LNG可以運輸至市場再氣化為天然氣使用,也可以直接用於LNG汽車或者氣化後用於CNG汽車, LNG相對較高的生產成本以及將其儲存在昂貴的低溫罐中的需求阻礙了廣泛的商業用途。儘管有這些缺點,但在能源基礎上,預計到2020年液化天然氣產量將達到全球原油產量的10%(見液化天然氣貿易)。
液化天然氣貿易
[編輯]主要出口國為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尼、阿爾及利亞、美國、俄羅斯等,主要進口國為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韓國、印度等。[6]2021年12月,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量超越卡塔爾,首度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7]。
液化天然氣在亞洲
[編輯]現時在亞洲地區使用的液化天然氣,主要是開採自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大陸架上的天然氣田[8],該氣田由必和必拓、英國石油、雪佛龍、三井物產、三菱商事、蜆殼集團和Woodside七個企業共同擁有[9]。其中,珠江三角洲部分用戶會經由深圳市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BP持有30%),以及中海石油深圳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天然氣。以下是使用這裏生產的天然氣的客戶名單:
- 燃氣
- 東京燃氣[1]
- 大阪燃氣[2]
- 靜岡燃氣[3]
- 東邦燃氣[4]
- 韓國燃氣公社[5]
- 香港中華煤氣[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持有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3%(不含間接持有之2.6%),並經此站供氣)
-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持有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33%及中海石油深圳液化天然氣接收站70%)
- 深圳市燃氣集團[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持有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10%,並經此站供氣)
- 廣州市煤氣公司[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持有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6%,並經此站供氣)
- 東莞新奧燃氣[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持有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2.5%,並經此站供氣)
- 佛山市燃氣公司[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持有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2.5%,並經此站供氣)
- 發電
液化天然氣(LNG)與加壓天然氣(CNG)的區別
[編輯]液化天然氣(LNG)經常與壓縮天然氣 (CNG) 混淆。兩者都是天然氣的儲存形式。主要區別在於 LNG 儲存在低溫和接近常壓下 ,而CNG儲存在常溫高壓下 。在各自的儲存條件下,LNG 是液體,CNG 是超臨界流體。與 LNG 相比,CNG 的生產和儲存成本較低,因為它不需要昂貴的冷卻過程和低溫罐。然而,CNG 需要更大的體積來儲存相當於汽油的能量,並且需要使用非常高的壓力(3000 至 4000 psi,或 205 至 275 bar)。因此,液化天然氣通常用於在船舶、火車或管道中遠距離運輸天然氣,在這些地方將天然氣轉化為 CNG,然後再分配給最終用戶。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WESTPORT HPDI 2.0 LNG engine. [17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pril 2015).
- ^ Evaluation of LNG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2008 (PDF). [2018-0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29).
- ^ Ulvestad, Marte; Overland, Indra. Natural gas and CO2 price variation: Impact on the relative cost-efficiency of LNG and pipe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2, 69 (3): 407–426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and 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 Envocare Ltd. 2007-03-21 [2008-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13).
- ^ Launch of Jayanti Baruna: World’s First CNG Carrier. [7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0).
- ^ 存档副本 (PDF). [2018-11-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1-22).
- ^ 《國際產業》歐洲能源危機 美天然氣商賺翻.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 ^ 存档副本.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9).
- ^ 存档副本.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