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象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七國象棋,亦稱七國象戲。是中國象棋變體的一種。下棋時利用圍棋盤,模擬中國的戰國七雄,由七人對局。七國象棋據傳是北宋司馬光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兩人對局的象戲進行改革而設計成的,並流傳到日本,得到了當時的征夷大將軍德川家治的喜愛[1]

遊戲規則[編輯]

人數[編輯]

七國象棋一般由七名玩家進行,可組成同盟,所謂合縱連橫。如果人數不足,一名玩家也可同時操縱兩國。

  • 6人對局時,秦可以和除楚以外的任一國家聯盟,即一人控制兩國的棋子。
  • 5人對局時,除秦外,楚亦和任一國家聯盟。
  • 4人對局時,秦、楚、齊分別和另一國家聯盟。
  • 3人對局時,秦再和剩餘的一國聯盟,形成3-2-2對峙。
  • 也可以玩家各佔一國,而空其餘國。

合縱連橫的國家,開始前要先發誓:不會隨意代替隊友移動棋子或告訴他該走哪步,違規處罰。

棋具[編輯]

  • 棋盤為縱橫各19條直線垂直相交而成(和圍棋盤一樣,但大一些)。棋子置於縱橫線的交叉點上。
  • 棋子為120個,其中七名玩家每人擁有17個棋子,其中包含:
    • 將1個,分別以戰國七雄的國名命名。秦的棋子為白色、楚為紅色、韓為丹色、齊為藍色、魏為綠色、趙為紫色、燕為黑色。
    • 偏、裨、炮、弓、弩、行人各1個;刀2個;劍、騎各4個。
    • 此外棋盤正中央還有一枚棋子「周」(黃色,亦有將周字直接印在棋盤上而不用棋子的),代表天子,不屬於任何玩家,也不能移動。任何棋子亦不能進入該點,只能越過(如炮)或繞過,以體現諸侯尊重周天子。

初始佈局[編輯]

每方的17枚棋子從盤邊向中央按照7-5-3-1-1的數量呈三角形擺放。「將」擺在己方底邊中央。

行棋次序[編輯]

遊戲者分別持有秦、楚、韓、齊、魏、趙、燕的棋子,每回合走一步。行棋順序為從秦開始,逆時針方向依次為韓、楚、魏、齊、燕、趙。

遊戲機制[編輯]

遊戲機制與大部分象棋變體類似。玩家輪流移動一個棋子,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把對棋子取出盤外而佔領該位置,同一個位置上不能有超過1個棋子。砲是唯一吃子時移動方式不同的棋子,行人只能移動而不能吃子或被吃掉。周不屬於任何玩家,不能移動、吃子、被吃。詳細棋子的移動見後述。

行棋[編輯]

棋子 圖示 描述
可縱、橫、斜向行走任意距離,和國際象棋的后一樣,不可越過其他棋子,被吃為敗。其名稱隨代表的國名不同,分別為秦、楚、韓、齊、魏、趙、燕。
可縱橫向行走任意距離,和中國象棋的車一樣,不可越過其他棋子。
可斜向行走任意距離,和國際象棋的象一樣,不可越過其他棋子。
可縱橫向任意距離,但吃子時必須在走棋方向跳躍過正好一個棋子(稱為砲架),和中國象棋的砲一樣。
行人
可縱、橫、斜向行走任意距離,不可越過其他棋子,既不能吃子,也不能被吃,只能作為障礙物或砲架使用。
可斜向行走一步。
可縱橫向行走一步。
可縱、橫、斜向行走最多四步,不可越過其他棋子。
可縱、橫、斜向行走最多五步。不可越過其他棋子。
先縱或橫走一步,再轉45度角,斜向行走一至三步,中途不可越過其他棋子。





不屬於任何玩家,不能移動、吃子、被吃。

勝負[編輯]

  • 遊戲者須妥善保存己方吃子以便計算勝負。
  • 若一國的將(寫有國名的棋子)被殺或被吃掉10個棋子,該國出局,吃掉該國將或吃掉最多棋子者為戰勝方,指揮出局者剩餘棋子。
  • 若一個國家滅掉2國或吃掉30個他國棋子,稱霸,贏得最終勝利,遊戲至此結束。

參考[編輯]

  1. ^ 張如安. 《中國象棋史》. 中國: 團結出版社. 1991-11. ISBN 9787801301703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