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華中分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3月9日) |
機構概況 | |
---|---|
上級機構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
機構類型 | 地方局 |
授權法源 | 中國共產黨章程 |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初期負責原新四軍(不含第五師)活動地區的黨的領導機構。 [1]
歷史
[編輯]華中分局
[編輯]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抽調十萬部隊、兩萬地方幹部搶佔東北。為此,新四軍在長江以南的全部部隊、抗日根據地的大部分地方幹部撤到江北;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與鹽阜區的地方幹部4萬多人赴東北;葉飛的新四軍第一縱隊取道山東原計劃赴東北,但行至膠濟線因戰事而留在了山東編入八路軍山東軍區。華中局與山東分局合併為華東局,華中新四軍方面的饒漱石任書記,山東八路軍方面的黎玉任副書記。在淮安設立華東局領導下的中共中央華中分局,領導隴海路以南的蘇北、蘇中、淮北、淮南抗日根據地以及國統區的地下黨組織。
1945年10月24日在淮陰市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正式成立。蘇北、蘇中、淮北、淮南重新劃分為8個地委、專署、軍分區。
- 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副書記譚震林
- 華中分局常委還有張鼎丞,粟裕、劉曉、曾山。
- 華中分局委員還有陳丕顯、管文蔚、張愛萍、吳芝圃、劉瑞龍、蕭望東、方毅、黃岩、趙匯川、周駿鳴、吳仲超、鍾期光、李一氓、李堅真、章蘊等15人。
- 組織部長曾山
- 宣傳部長李一氓,副部長馮定。一九四六年春吳芝圃任部長,內戰爆發後調回豫東工作。
- 民運部長劉瑞龍
- 情報部長楊帆
- 城工部長張登
- 社會部副部長兼蘇皖公安總局局長李士英
- 秘書長吳仲超
- 秘書處長歐陽惠林
- 財經委員會:負責人顧准,委員龔意農
下轄淮南區黨委和8個地委:
為統一行政機構,1945年10月29日在淮陰成立蘇皖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 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政府委員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曹荻秋等27人。政府內設秘書處、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建設廳、高等法院、公安總局、交通總局等16個機構部門,淮陰市為邊區政府駐地和直轄市。
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政委譚震林,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敵軍工作部部長陳超凡(陳超寰)。194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同意粟裕提議,以張鼎丞為新四軍華中軍區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下轄第6、第7、第8、第9、第10等5個縱隊。
- 第6縱隊
- 第7縱隊 1945年11月,以新四軍蘇中軍區部隊為基礎,在江蘇省東台縣成立,下轄5個步兵團和1個特務營,總兵力約有1萬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吉洛 副司令員 張藩 參謀長 杜屏 政治部主任盧勝
第55團(即原「泰州獨立團」) 即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 第57團(即原「興化獨立團」) 即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特務第1團。 第59團(特務1團、海軍陸戰師1團) 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特務第1團。 第61團(如皋警衛團) 即蘇中軍區4分區如皋警衛團 第63團(通如縱隊) 即蘇中軍區人民抗日自衛軍通如縱隊。該團前身是1944年1月起義的施亞夫汪偽34師部隊。 縱隊特務營——該營前身是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東南警衛團第1營,後改為蘇中軍區特務營,1945年11月編為華中7縱特務營,1949年整編時為29軍86師258團第1營。
1946年5月,根據《雙十協定》,華中新四軍整編為兩個師:
- 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粟裕,副師長陶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集成。1.6萬人,由第8縱隊、蘇中一分區的2個團、第7縱隊的2個團合編。
- 第一旅,旅長張震東,政委盧勝,副旅長兼參謀長譚知耕,政治部主任張日清
- 第三旅,旅長彭德清,政委伍洪祥,副旅長兼參謀長張雲龍,政治部主任李彬山
- 第六師,以六縱隊及蘇中獨立旅合編為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副師長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參謀長張闖初,政治部主任張千輝
- 十六旅 旅長 鍾國楚 政委 羅維道 參謀長 饒惠譚 政治部主任 王直
- 十八旅 旅長 饒守坤 政委 劉文學 副旅長兼參謀長 羅桂華 政治部主任 張潮夫
- 第七縱隊,第七縱隊與蘇中軍區合併仍為第七縱隊。司令員 管文蔚 政委 吉洛 副司令員 戴心寬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胡炳雲
- 五十五團
- 五十七團
- 五十九團
- 六十一團
- 第十縱隊 司令員 謝祥軍 政委 劉培善 副司令員 常玉清 參謀長 吳肅 政治部主任 孫克敏
- 八十二團
- 八十四團
- 八十七團
- 八十九團
- 第五旅 旅長 宋文 政委 鄧少東 參謀長 胡定千 政治部主任 肖學林
- 野戰軍直屬特務團 團長 曾旦生 政委 陳茂輝
- 野戰軍直屬炮兵團 團長 胥金成
- 第一軍分區 司令員 段煥競 政委 鍾民 副政委 許家屯 參謀長 張強生 政治部主任 童炎生
- 泰興獨立團
- 泰縣獨立團
- 靖江獨立團
- 紫石獨立團
- 東台獨立團
- 如皋警衛團
- 第二軍分區 司令員 韋永義 政委 惠浴宇 副司令員 楊洪才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吳光明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吳嘉民
- 第四團
- 第五團
- 第九軍分區 司令員 梁靈光 政委 洪澤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謝中光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周一峰
- 如東警衛團
- 南通警衛團
- 海門警衛團
- 啟東警衛團
華中工委
[編輯]歷史
[編輯]為統一和加強華中地區黨的領導,1947年9月12日華東局決定組建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簡稱華中工委)。1947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蘇皖邊區政府正式撤銷,亦撤銷蘇中、蘇北區黨委及蘇中軍區、蘇北軍區,在射陽成立了華東局華中工委、華中行政辦事處、華中指揮部。蘇中、蘇北地區各地委、專署、軍分區,分別隸屬華中工委、華中行政辦事處、華中指揮部領導。
1948年1月9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華野東線兵團的兩個縱隊留山東,兩個縱隊南下挺進蘇北,準備改歸陳粟指揮:「擬留9縱、13縱由許世友率領,擔負膠東殲敵任務;由韋(國清)譚(震林)率2、7兩縱待休整完畢後南下,擔負蘇北一帶殲敵任務」,「待華中局恢復後,改歸陳粟指揮」。1月26日,毛澤東決定[2]恢復華中分局,繼續歸屬華東局,同時決定將華野主力所屬的豫皖蘇地區,從晉冀魯豫中央局劃歸華東局管轄的華中分局,許世友、譚震林的華東野戰軍東兵團主力也南下蘇北,統歸陳(毅)粟(裕)指揮」。
許(世友)譚(震林)率7、9兩縱休整完畢後,由膠濟線向蘇北出動。今後蘇北、蘇中可形成一重要戰場,威脅京滬。中央決定恢復華中分局,陳毅為書記,鄧子恢為副書記,受華東局領導,管轄現豫皖蘇地區、蘇北蘇中地區及巢湖以東之淮南地區,七、九兩縱及一切華中部隊統歸陳(毅)粟(裕)指揮。
但考慮到山東局面尚未完全打開以及部隊歷史淵源,毛澤東於1月30日決定許世友與9縱都留在山東,而讓原屬新四軍的韋國清率2縱南下,與蘇北的華野11縱、12縱組建為蘇北兵團:「蘇北兵團受陳粟指揮」,同時要求「許譚率七縱、九縱、十三縱為山東兵團,擔負山東戰場作戰任務,受華東局節制」,山東兵團「作戰、休整、補充等計劃,經過華東局考慮向軍委提出意見,得軍委批准然後執行」。
1948年3月,華東野戰軍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縱隊合組成蘇北兵團,擔負蘇北戰場作戰任務。同時撤銷華中指揮部,成立蘇北軍區,領導原華中指揮部下轄的地方武裝。
1948年12月22日,華中工委發出《關於大量提拔、培養準備幹部的決定》,普遍建立副職,規定區以上設雙套副職。為新解放區準備幹部。
1949年4月15日,成立蘇北區委。4月21日,蘇北行政公署、蘇北軍區成立。至此,華中工委、華中行政辦事處和華中指揮部結束。
組織架構
[編輯]- 工委書記陳丕顯
- 工委委員先後有:陳丕顯、管文蔚、吉洛(姬鵬飛)、陳慶先、曹荻秋、韋國清(1948.3—1949.4)、劉先勝(1948.10—1949.4)、張凱(1948.10—1949.4)
- 工委秘書長歐陽惠林
- 工委組織部長:陳丕顯 副部長:鄭平
- 工委宣傳部長:曹荻秋 副部長:俞銘璜
- 工委民運部長:萬眾一 副部長:張維城
- 工委聯絡部副部長:宋學武
- 華中財經委員會書記:賀希明 副書記:陳國棟
- 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歐陽惠林兼
- 華中行政辦事處 主任曹荻秋
- 蘇皖區第一地委→華中第一地委(1945年10月-1946年8月;1947年11月-1949年4月):1945年10月,華中分局決定撤銷蘇中區黨委,蘇中三地委與四地委合併,成立華中一地委,屬華中分局領導,下轄泰縣、泰興、靖泰、如皋、海安、東台、台北(大豐)、紫石等縣。同時,因蘇南新四軍北撤,蘇南澄錫虞、蘇常太兩個中心縣委一併劃歸華中一地委領導。1946年8月,蘇中區黨委成立,華中一地委劃歸其領導。1947年11月,蘇中區黨委撤銷,華中一地委歸屬華中工委領導.1948年5月華中十地委撤銷,所轄澄武錫工委劃屬華中一地委。1949年4月華中工委撤銷,成立蘇北區黨委,華中一地委劃歸蘇北區黨委領導,1949年4月21日改稱泰州地委。內部機構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民運部、城工部、社會部、聯絡部。 書記:鍾民、謝克西,副書記:歐陽惠林 謝克西 江一真,專員,副專員蔡美江
- 華中第二地委(1945年12月-1946年8月;1947年11月-1949年4月):1945年10月,華中分局決定將抗日戰爭時期蘇中一地委改稱華中二地委,屬華中分局領導。下轄江都、高郵、寶應、興化、溱潼5縣縣委和沙溝市委、丹北中心縣委.1946年8月蘇中區黨委恢復建制,華中二地委劃屬其領導,丹北中心縣委劃歸十地委領導。1947年11月華中工委成立,華中二地委屬華中工委領導。1948年5月華中十地委撤銷,所轄鎮丹揚、茅山兩工委劃屬華中二地委領導。1948年11月增轄邗東縣委(1949年1月併入江都縣)。1949年1月,新建立揚州市委。2月和4月,儀徵、六合兩縣委由江淮一地委先後劃歸華中二地委領導。1949年4月21日華中二地委改稱揚州地委。內部設組織部、宣傳部、民運部、行政部等機構。書記:韋永義 陳揚;副書記:陳揚 戴為然
- 華中第五地委(1945年12月-1947年3月;1947年11月-1949年4月):1945年10月,華中分局決定將抗日戰爭時期的鹽阜地委改為華中五地委,屬華中分局領導。轄淮安、漣東、阜寧、建陽(建湖)、葉挺(鹽城)、濱海、阜東、射陽、鹽東9個縣委,以及鹽阜海上工委。1946年9月,華中五地委將所屬縣(市)的黨組織劃分為4個中心縣委。1947年3月華中分局決定恢復蘇北區黨委,華中五地委改屬蘇北區黨委領導,下轄通榆公路以西的淮安、漣東、阜寧。建陽、葉挺(鹽城)5縣縣委。原五地委所屬通榆公路以東地區劃為華中十一地委。1947年9月華中五地委與華中十一地委合併,仍稱華中五地委。1947年11月,五地委改屬華中工委領導。1949年4月,蘇北區黨委成立,華中五地委劃歸蘇北區黨領導,1949年4月21日改稱鹽城地委。書記:萬金培 鄭平 副書記:馮國柱 高峰(高嘯平)
- 華中第六地委(1945年11月-1947年3月;1947年11月-1949年4月):1945年10月華中分局決定將抗日戰爭時期的蘇北區黨委所屬淮海地委改為華中六地委,屬華中分局領導.下轄灌雲、沭陽、東海、潼陽、泗沭、宿遷、宿北、漣水、淮陰等9個縣委。1946年9月華中六地委將所轄黨組織劃為3個中心縣委,1947年2月蘇北區黨委恢復建制,華中六地委改屬其領導,仍轄第一中心縣委(轄灌雲、沭陽、東海3個縣委),第二中心縣委(轄漣水、淮陰2個縣委),第三中心縣委(潼(陽)宿(遷)(東)海地區)。1947年11月華中六地委改屬華中工委。內部機構設有組織部、宣傳部、城工部、社會部、地委黨校、淮海報社、秘書處等。1947年底六地委決定撤銷3個中心縣委,轄各縣縣委均由六地委直轄。1948年4月潼陽縣委成立,撤銷潼南工委,1949年4月21日改稱淮陰地委。書記:吳覺 李廣仁 副書記:李廣仁 張克辛
- 華中第七地委(1945年10月-1947年1月;1947年4月-1948年5月):成立於1945年11月,屬華中分局領導。1947年1月,撤銷華中第七地委,成立淮北(津浦路東)黨政軍委員會(「淮北工委」)。1947年4月,恢復原稱華中第七地委(「淮北地委」),書記饒子健,副書記李任之;並籌建淮南工委、淮南支隊(7月份正式成立)。1948年6月,淮南、淮北合併為江淮區,華中七地委改稱江淮二地委,下轄泗南、泗陽、泗宿、五河、淮泗、淮寶、泗靈睢、泗五靈風等縣委及洪澤湖工委。內部機構設有組織部、宣傳部、社會部、聯絡部、財經委員會、黨報委員會等。
- 華中第八地委:1946年2月改稱豫皖蘇區第三地委。
- 華中第九地委(1947年11月-1949月4月): 1946年8月蘇中區黨委成立後,華中分局決定劃出原華中一地委領導的南通、如東、海門、啟東4縣,組建華中九地委,屬蘇中區黨委領導。此後華中九地委又增轄東南縣委以及通如、通海兩個縣級工委。1947年11月華中九地委改屬華中工委領導。1948年8月,蘇常太工委劃歸九地委領導。1949年2月,增轄中共南通市委。4月21日,改稱南通地委。書記:洪澤(生病未到職) 周一峰(代) 王野翔 副書記:王野翔。內部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民運部、社會部、城工部等機構。
- 華中第十地委:1946年9月,根據華中分局指示,撤銷(蘇南)京滬路東中心縣委和丹北中心縣委,成立華中十地委,屬蘇中區黨委領導。十地委社會部部長任天石。地委下轄蘇(州)常(熟)太(倉)、澄(江陰)(無)錫虞(常熟)、澄(江陰)武(進)(無)錫、鎮(江)丹(陽)揚(中)等工委和鎮(江)句(容)縣委。1947年5月,華中十地委領導機關遭國民黨特務破壞。1947年6月蘇中區黨委決定重建華中十地委,下轄澄武錫、鎮丹揚兩個工委和鎮(江)句(容)縣委,原華中十委領導的蘇常太、澄錫虞兩個工委改屬蘇中區黨委直轄。1947年11月,華中十地委改屬華中工委領導。1948年5月華中工委決定撤銷華中十地委,其原轄鎮丹揚、茅山兩個工委改屬華中二地委領導;澄武錫工委改屬華中一地委領導。1948年5月,華中十地委撤銷,所轄澄武錫工委和澄錫虞工委劃屬華中一地委;所轄鎮丹揚、茅山2個工委劃屬華中二地委領導。
- 蘇常太工委劃:1948年5月歸華中九地委領導
- 華中十一地委:1947年3月成立,下轄通榆公路以東的濱海、阜東、射陽、鹽東4縣委。內部機構有組織部、宣傳部、社會部、敵工部等.1947年9月華中十一地委並人華中五地委。
- 淮北鹽區特委→兩淮鹽場特區委→淮北鹽區特委:1946年11月成立淮北鹽區特委。書記:杜李。1947年12月改為兩淮鹽場特區委,下轄淮北鹽區黨委和淮南鹽區黨委。1948年10月兩淮鹽場特區委仍改為中共淮北鹽區特委,專管淮北鹽區工作。1949年4月淮北鹽區特委改建為淮北鹽務管理局,機關駐揚州市,後遷至新浦,屬新建立的蘇北區。
- 淮南工委:1947年4月組建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隊,7月正式成立。工委書記黃岩/李世農。1948年2月下旬成立淮南區黨委和淮南軍區(第十二縱隊兼)。區委書記曹荻秋,副書記李世農。1948年4月,重新成立了津浦路西地委、路西專署、路西軍分區。1948年5月,重新成立了中共淮南津浦路東地委、路東專署和路東軍分區。1948年6月,江淮區黨委成立,淮南區黨委及下屬的淮南工委、路東地委一併撤銷。
- 淮南津浦路西中心縣委(1946.12—1947.2)、改稱淮南第一工委(1947.2—12)、改稱淮南津浦路西工委(1948.1—4):書記周依冰/孫傳家
- 淮南第二工委(1947.2—7),改稱天高縣委(1948.4—6):書記徐速之
- 淮南第三工委(1946.12—1948.2),改稱和含全縣委。書記吳萬銀
- 淮南第四工委(1946.12—1948.6),改稱壽六舒合縣委、壽六合霍工委。書記趙凱
- 淮南第五工委(1947.2—7),改稱高寶縣委(1947.7—1948.6)。書記孟家芹
- 定鳳懷縣委(1948.1—4):書記鄭銳
- 定鳳嘉縣委(1948.1—4)
- 定合縣委(1948.1—1948.2):書記余健
- 定滁全縣委(1948.3—4)
- 天長縣工委(1947.12—1948.4):書記陶滔
- 盱鳳嘉縣委(1947.2—1948.5):書記沙流輝
- 盱來嘉工委(1947.2—1948.5),改稱盱嘉縣委(1948.5—6):書記胡坦
- 來六縣委:書記李銳
- 東南縣委(1948.4—6):書記魏然
- 蘇常太工委(1947年11月-1948年8月):直屬華中工委,1948年5月改屬華中九地委江南工作委員會領導。書記包厚昌,副書記陳剛、徐政
- 澄錫虞工委(1947年11月-1948年8月) :直屬華中工委,1948年5月改屬華中一地委江南工作委員會領導。書記趙建平
- 江南工作委員會:1948年5月華中工委決定調整江南黨組織,成立江南工委。書記管文蔚 ,副書記呂炳奎、包厚昌
- 江淮區黨委:1947年11月11日,成立兩淮軍政委員會,統一淮南、淮北軍政領導,饒子健任書記,李世農、李世焱任副書記。1948年6月,淮南、淮北合併為江淮區,受華東局和華中工委雙重領導,同時成立江淮軍區。書記曹荻秋,副書記李世農,區委委員曹荻秋、李世農、陳慶先、饒子健、梁從學、楊光池、趙匯川,區委組織部長李世農(兼),組織部副部長龍光瀛,宣傳科長孫蘭,區委秘書曾鳴,聯絡負責人柏寒。
- 江淮一地委(由淮南津浦路東地委改建):淮河以南的來安、嘉山、盱眙、炳輝(天長)、寶應、淮寶、高郵、儀徵8縣並為天高、盱嘉、來六、東南4縣。1948年12月,原4縣重劃為高郵(高郵湖南,揚州城以外的運河以西部分)、儀揚(江都縣一部及舊儀徵縣全部)、六合(原六合縣全部和原盱來嘉所屬的炳輝縣一部及原東南縣的東溝、鍾林、金集)、炳輝(包括原天高縣)、來嘉(原來安縣全部及嘉山縣一部)、滁盱6縣。1949年4月改為皖北第一地委。地委書記陳雨田,組織副部長孟家芹,宣傳部長徐速之,副部長項南,民運部長王守基/丁明志,社會部長李銳。
- 江淮二地委(由華中第七地委改稱),書記張燦明、副書記姚克。轄泗南、泗宿、泗陽(1948年12月17日淮泗縣併入)、來寶、泗五、盱鳳嘉6縣及洪澤湖工委(洪澤湖管理局,書記陳禮寬)。1949年1月,江淮二地委改名蚌埠市委。1949年3月25日,江淮二專區各縣劃入江淮三專區。
- 江淮三地委:1948年7月舉定由江淮二地委分出,9月中旬設立。書記李任之。轄邳睢銅、蕭銅、泗靈睢、靈北、宿東5縣。1949年3月25日,江淮二專區各縣和豫皖蘇三分區所屬宿西縣劃入三地委。1949年4月21日撤銷三專區,原屬江蘇的淮寶、泗陽、睢寧、宿遷、邳睢5縣改屬蘇北六分區,安徽各縣劃歸皖北行署宿縣專區。
- 江淮四地委(1948年7月由淮南津浦路西地委改稱):書記楊效椿。1949年2月27日轄鳳陽(舊鳳陽縣全部和懷遠一部)、定遠(原定遠大部和嘉山一部)、全椒、壽合、定合、定滁6縣。1949年4月改名皖北區定遠地委。
- 江淮五地委:1949年1月13日成立,書記程明遠,轄淮南鐵路東北的巢含、含山、和縣、江和全、肥東、巢湖等6縣。1949年6月,江淮五地委與皖西四地委合併成立了巢湖地委。
- 兩淮市委(1948年12月-1949年3月):1948年12月上旬,淮陰(清江)、淮安兩城解放。1948年12月12日兩城合組為兩淮市,轄淮城市(淮安縣城)和清江6個區。1949年3月2日,撤銷兩淮市,淮陰(清江)城區劃歸淮陰縣,淮(安)城區劃歸淮安縣。書記:吳覺 副書記:林修德
- 浙東工委:1947年1月上海分局決定恢復浙東黨組織,先後建立了浙東工委和四明工委。1947年10月工委書記劉清揚去上海匯報工作時被捕[3],上海局切斷了同浙東聯繫。1947年12月,顧德歡派項耿去華中工委,要求給予工作上的指示。1947年12月27日,上海局外縣工委副書記林楓到四明地區,傳達了上海局的決定:浙東工委改建為浙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浙東臨委),顧德歡(張瑞昌)任書記,馬青為副書記,王起為委員。1948年1月3日正式成立,駐四明慈南地區。浙東黨組織從分散發展到集中統一領導。1948年5月18日經華東局同意並報中央批准,浙東黨劃歸華中工委領導。1948年8月上海局正式把浙東工作移交給華中工委。
- 上海局上海市委駐華中解放區工委(1948.8—1949.4):1948年8月22日中央指示國統區的鬥爭要有清醒的頭腦和靈活的策略出,為配合解放和接管城市,迅速撤退被暴露的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保存黨的幹部力量。上海市委決定成立駐華中解放區工委,並在蘇中成立交通總站,負責上海乾部撤退到蘇北射陽參加培訓後再分配到解放區工作。書記田辛。
- 華東軍區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兼),副政委姬鵬飛(兼),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張凱,副參謀長陳玉聲。轄第2縱隊、第11縱隊、第12縱隊。
參考文獻
[編輯]- ^ 高鸿达:《建国前中共中央派出机构的历史演变》.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 ^ 《毛澤東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頁。
- ^ 應黎晨 胡志薌:「軍統破壞寧波地下黨組織的經過」, 《寧波市文史資料(第十五輯)》[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