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
制服是指一群來自相同團體的人穿着著統一樣式的服裝,用以辨識其正在做進行的共同事情,或者用來分別其職業或特別身份,例如:學生、警察和軍人等。制服也可以制定階級,例如:在香港,初級護士的制服是粉紅色,正式護士的制服是白色等。另外,制服是生活中角色扮演的道具,表示服從某種規章制度下的人的工作服裝,例如:囚犯服裝。
有些職業的制服是全世界統一樣式,例如民用航空飛機駕駛員的制服,一般為黑色,佩戴飛行標誌和肩牌,並且在袖口處縫有代表級別的標誌,戴大檐帽及海軍制服等等。
一些地方的學校,例如亞洲的一些國家,都要求學生穿着校服上學,[1][2]一些地方甚至對學生的髮型有所規範,而對髮型的規範又稱為「髮禁」。盡管有些研究認為制服無助改善學生的課業和行為表現[3][4],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研究顯示,引進學校制服有助改善學生整體的課業和行為表現。[5][6][7];比起沒有制服的學校,有制服的學校的老師所感受的校園幫派活動較少,反之比起有制服的學校,沒有制服的學校的學生有較高的自我知覺。[8][9]
制服的起源
[編輯]制服的源由可能是早期人類從事宗教活動時,神職人員為了表明自身身份,因此穿着統一制式的服裝。這樣的傳統保留至今,現在的神職人員依舊穿着能顯現特定身份的制服,甚至這些制服的樣式多樣,而且布料依循傳統,穿着時可能不方便,也可能不舒服。
在英王亨利五世時期,制服開始在英格蘭大量出現。當時的團體服被稱為「藍衫」,因為制服的上衣是藍色的。之所以將上衣製成藍色,是因為藍色最為便宜,能夠顯出學生的謙遜。第一間要求學生著團體制服的學校是基督醫院。1870年,初等教育法讓所有兒童都能夠接受免費小學教育。改革使得幾乎每間學校都有制服訂製。在這個時期,校服隨潮流變化,男孩在14,15歲前著短褲與外套,女孩主要是著女襯衫、束腰女襯衫或圍裙,到20世紀初時逐步發展為gymslip,上述校服樣式一直被採用至1950年代。1944年教育法的頒佈使中學教育變為免費,亦將可離校年齡提升至15歲。這項改革使各學校的制服更加相近。有些學校要求學生在不同季節著不同制服。[10]
在德國,十七、十八世紀,醫護或生理研究人員穿着白色掛衣。十九世紀初,因為國族觀念,開始讓兒童穿着水兵制服,這種類似軍裝形式的服飾後來流行到世界。
在現代一些國家,尤其是東亞、東北亞國家,至今皆有學生穿着制服的傳統規範;另一方面,一些歐美國家,尤其是德國自二戰戰敗後實行民主制度,學生除了特定活動穿着象徵團結的T恤外,並沒有制服形式;而在美國、英國、澳洲等英語系國家,仍有貴族式中小學穿着制服的習慣。然而英國甚至發展出獨特的童軍制度,以制服為本,輔以勳章、徽章,來呈現其身份或能力階級。[11]
應用
[編輯]在人類文明早期,各種職業已經開始在穿着上面起了制度以表明他們的身份,尤其是在宗教上。直到現在,許多宗教的神職人員依然穿着特定的服裝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例如佛教僧侶,東方的道教與神道,以及天主教會、正教會、聖公宗等基督教宗派。而制服的運用,也流行於部分國家的演藝圈;例如日本的偶像團體多有自己的團服,不只特別聘請服裝設計師製作,並且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推出新版團服(例如發行新單曲、換季等),因此制服也成為日本偶像團體的重要特色與象徵之一。
在近代,穿着各種職業制服的人經常是性幻想和萌的對象,因此許多色情影片中會有角色扮演情節,女性色情演員會扮演成為各種需要穿着制服的身份或者職業角色。[10]
在歐洲人里,20世紀,德國人和制服的聯繫更為密切,大約在1900年前,德國小孩穿水兵服裝,後來流行到世界。醫生和生化研究人員開始穿白色大褂也是從德國17-18世紀時開始的,二戰結束後,德國進行民主教育具有軍事化色彩的制服在德國退居幕後。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中學生有統一校服,德國中學就沒有,僅僅在一些文化科學活動時,派發廉價簡易的文化杉。今天在歐洲的兒童組織,例如源於英國的童軍仍有穿着制服的制度。
而現代亦有把制服融入時裝的例子, 如Chanel把水手的海軍制服化成當代的時裝設計等[12]。
參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管了百年 高中制服解禁. 蘋果日報.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中文(臺灣)).
- ^ 劉揚銘. 廢除服儀規定,才是制服文化的開始?. 鳴人堂.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中文(臺灣)).
- ^ Ryan Yeung. Are School Uniforms a Good Fit?: Results From the ECLS-K and the NELS. 2009-10-22 [2021-02-15]. doi:10.1177/08959048083301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4).
- ^ David L. Brunsma &Kerry A. Rockquemore. Effects of Student Uniforms on Attendance, Behavior Problems, Substance Us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8, 92 (1): 53–62 [2021-02-15]. doi:10.1080/002206798095975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 ^ Chris Baumann , Hana Krskova. School discipline, school uniform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16-08-08, 30 (6): 1003–1029 [2021-02-15]. doi:10.1108/IJEM-09-2015-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 ^ Elisabetta Gentile, Scott A. Imberman. Dressed for success? The effect of school uniform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2-01, 71 (1): 1–17 [2021-02-15]. doi:10.1016/j.jue.2011.10.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 ^ Ann Bodine. School Uniform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Use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97 (2): 67–71 [2021-02-15]. doi:10.1080/00220670309597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 ^ Kathleen Kiley Wade, Mary E. Stafford. Public School Uniforms: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Gang Presence,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Self-Perception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03-08-01, 35 (4): 399–420 [2021-02-15]. doi:10.1177/0013124503255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 ^ Denise-Marie Ordway. School uniforms: Do they really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behavior?. Journalist's Resource. [2021-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 ^ 10.0 10.1 高校少女的青春是我靈魂救贖,關於制服的絕對領域...-風傳媒.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 (中文(臺灣)).
- ^ 從「制服控」解讀日本人的集體意識. nippon.com.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3) (日語).
- ^ 像制服一般的時裝,原來源自人們對於權力的慾望?〡 原來潮流是這樣煉成的. [2018-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