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受事是表示動作或狀態變化的承受者的語義角色[1]有時「主題」和「受事」可以指同一概念。[2]:165-166

在區分兩者的情景下使用時,「施事」指變化的狀態的承受者(「我撞了車」);「主題」則沒有這一功能(「我有車」)。[3] By that definition, 狀態動詞施加於主題,動作動詞施加於受事。

理論[編輯]

一般地,句子表達狀況,句中動詞表示動作,名詞短語表示受事。

例如,句子「張三吃飯」中,「飯」是受事。一些語言中,受事需要變格或添加其他標記以表示其語法功能。例如,日語中,動作及物動詞的受事以助詞o(平假名を)為後綴;助詞ga(平假名が)用於非動作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上。

受事常與直接賓語混淆。但是它們有明顯的差別。受事是語義特徵,取決於小句的含義;直接賓語是句法特徵,取決於小句充當的句子成分。例如,句子「狗咬人」中,「人」既是受事也是直接賓語;相對地,句子「人被狗咬了」中,句意一樣,但語法結構不一樣,「人」仍是受事,但現在是小句的主語;「狗」只是施事

參考[編輯]

  1. ^ Memidex.com[永久失效連結] Retrieved 2012-07-24.
  2. ^ William O' Grady, Michael Dobrovolsky, Mark Aronoff.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1997. ISBN 0-312-13749-4.  - uses "theme" to mean a recipient of an action that changes state
  3. ^ A similar distinction is made here: 1.3.2 Predicates and argumen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Basic English Syntax with Exercises (ISBN 9639704709), see also the pop-up glossary for the terms in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