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取號輕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名取
なとり
名取號,1922年攝於長崎
名取號,1922年攝於長崎
概觀
艦種輕巡洋艦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艦級長良級
製造廠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
下訂1919年
動工1920年12月14日
下水1922年2月16日
服役1922年9月15日
結局1944年8月18日被美軍潛艇伏擊沉沒
除籍1944年10月10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5170[1]
滿載排水量常備5570噸
全長162.15米
全寬14.17米
吃水4.80米
鍋爐艦本式鍋爐12座[2]
動力技本式蒸汽輪機4座[1]
功率90,000匹馬力(67,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36(66.7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5,000海里(9,300公里)/14(25.9公里每小時)[1]
乘員440人[1]
偵搜系統改裝後
21號對空電探(雷達)1座
水下聽音器1座
1130毫米探照燈3座
武器裝備新造時
50倍徑三年式140毫米單裝炮7座計7門
40倍徑三年式80毫米單裝高射炮2座計2門
6.5毫米單裝機槍2挺
八年式610毫米雙聯裝魚雷發射管4座計8門
魚雷16枚
水雷48枚
改裝後
50倍徑三年式140毫米單裝炮5座計5門
40倍徑八九式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1座計2門
九六式25毫米三聯裝機槍2座計6挺
同雙聯裝機槍2座計4挺
同單裝機槍2座計2挺
八年式610毫米雙聯裝魚雷發射管4座計8門
裝甲舷側62毫米
上甲板30毫米
艦載機水上飛機1架

名取號輕巡洋艦(日語:名取なとり Natori ?)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二等巡洋艦(輕巡洋艦),為長良級4號艦,屬於5500噸級巡洋艦日語5500トン型軽巡洋艦的第二批次之一。本艦參與了太平洋戰爭,長期在南太平洋一帶活動,在戰爭後期遭美軍潛艇擊中沉沒,並以「名取奧德賽」(倖存者們以划艇返回菲律賓的行動)而聞名。

本艦艦名來源於陸前國(今宮城縣內)的名取川日語名取川[2][1]

艦歷[編輯]

建成至戰前[編輯]

名取號輕巡洋艦是大正年間,日本海軍大量建造的5500噸級輕巡洋艦日語5500トン型軽巡洋艦中,長良級的3號艦,於1920年12月14日在三菱造船長崎造船所日語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開工建造,1922年2月16日下水,1922年9月15日正式服役。

1927年12月,名取編列入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時任戰隊司令為館明次郎日語館明次郎海軍少將)並擔任旗艦。

1932年至1933年前後,日軍對名取進行了改裝,在5、6號主炮之間安裝了吳式二號三型推進器,原來的滑行導軌台也隨之拆除。艦體的改動包括增大艦橋後部的甲板室,羅經艦橋加裝封閉外板和帆布天篷;換裝新式的4米測距儀(同級姊妹艦大多安裝的是3.5米或4.5米測距儀,只有名取單艦採用4米測距儀);原兩門76毫米高射炮改為兩座雙聯裝13毫米防空機槍,原兩挺6.5毫米機槍改為7.7毫米機槍,並在原來滑行平台的位置安裝一座英國維克斯雙聯裝40毫米「砰砰」炮[3]

1933年5月,名取轉入第一艦隊第7戰隊。1935年11月,改編到駐佐世保的警備戰隊[4]。1936年12月,轉入第一艦隊第8戰隊(時任戰隊司令為南雲忠一海軍少將),參加了在南中國方面的行動。1938年12月,編入第五艦隊第9戰隊,以馬公市為基地,進行在南中國的作戰。

1937年,除鬼怒外的長良級5艦接受了第二次大改裝。名取的改裝包括將原有的3部900毫米探照燈更換成九二式1100毫米探照燈;兩座雙聯裝13毫米機槍更換為兩座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這次改裝使得全艦滿載噸位達到了將近8000噸,航速也減慢到32節(59.3公里每小時)。而居住條件比起改裝前也要更差了。[5]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當天第八戰隊(由良名取鬼怒)即返回佐世保,準備為海軍向上海增派部隊一事進行護航。同年8月9日,上海發生「大山勇夫事件」,正在佐世保待命的第八戰隊和第一水雷戰隊立即搭載着12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前往上海,11日晚完成登陸[6]。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留守上海的日軍艦艇立即投入戰鬥。17日早上,第八戰隊司令南雲忠一海軍少將率隊(名取、由良、鬼怒、川內)進入黃浦江炮擊大場、江灣一帶的中國炮兵陣地[7]。22-23日,日本陸軍組建的上海派遣軍開始在吳淞、川沙口附近登陸,多艘日艦進行炮擊支援[7]

1939年9月,轉為預備艦,在舞鶴市為了作為旗艦而進行改造。

1940年,有關方面對名取實行改造,旨在加強防空和夜戰能力[8]。11月,轉為第二遣支艦隊第5水雷戰隊(時任戰隊司令為原顯三郎日語原顕三郎海軍少將)的旗艦。1941年4月,五水戰編入第三艦隊旗下,參加了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的作戰。

太平洋戰爭[編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名取參加了日軍對菲律賓的一系列作戰[9]。12月10日,在日軍進攻阿帕里英語Japanese invasion of Aparri的戰鬥中,美軍B-17轟炸機空襲了日軍登陸場,若干近失彈對名取造成輕傷,一個油庫損壞泄露[10];艦上7人死亡,15人負傷。隨後名取參加了林加延灣戰役英語Japanese invasion of Lingayen Gulf。12月31日,名取編入馬來亞部隊,在第二次馬來亞登陸作戰中擔任掩護角色。

1942年1月,名取加入蘭印部隊(日軍對進攻荷屬東印度的部隊的稱呼),參加了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中的爪哇島登陸戰。2月底,第七戰隊(最上三隈)、五水戰(旗艦依然是名取)護送着第2師團的56艘運輸船從金蘭灣起程,目標直指巴達維亞[11]。3月1日0時前後,日軍負責警戒登陸場的驅逐艦在夜色中,發現了美軍重巡休斯敦號英語USS Houston (CA-30)和輕巡珀斯號英語HMAS Perth (D29)巽他海峽戰役英語Battle of Sunda Strait爆發。原顯三郎吸引兩艘盟軍巡洋艦遠離登陸場,同時發信息請求第七戰隊兩艘重巡的支援[11]。然而珀斯號發射的照明彈照亮了日軍運輸船,兩艦遂對名取棄之不顧直奔登陸場,迫使五水戰倉促應戰。當晚五水戰名取和各驅逐艦共發射了28枚魚雷,無一命中;盟軍巡洋艦用4枚魚雷作為回應,也全部脫的[12]。01:19最上、三隈趕到,最終擊沉了這兩艘巡洋艦。另外01:30前後多枚魚雷沖入萬丹灣內,擊沉日本運輸船佐倉丸,重創龍城丸、蓬萊丸、龍野丸,第16軍司令今村均中將落水。有作者認為這批魚雷其實是日本人自己發射的魚雷,由於九三式魚雷出色的航程才導致了誤擊[13]

同年3月10日,名取作為第二南遣艦隊第16戰隊(司令依然為原顯三郎)的旗艦,與長良五十鈴鬼怒一同,在東印度洋一帶遂行警戒任務。12月1日,在帝汶島附近,日軍偵察機發現了一支澳大利亞艦隊(護航艇阿米代爾號英語HMAS Armidale (J240)卡索曼號英語HMAS Castlemaine,改裝護航艇庫爾號),名取、鬼怒奉命出動前往攻擊該支盟軍艦隊,但沒能遭遇敵軍[14]。期間澳大利亞飛機對名取展開過空襲,但沒有命中[15]。其後名取又曾負責向荷蘭地亞運送海軍陸戰隊[15]

1943年1月6日,魚雷艇友鶴在多博灣入口遭遇美軍空襲而負傷。1月8日,名取從拉姆巴塔(Lembata)島出發前去進行護衛;9日日軍的特設炮艇萬洋丸趕到進行拖曳,名取於是單獨返回安汶。當地時間09:41(東京時間11:38),名取到達距離安汶燈塔東南大約18海里處的位置。潛伏此處多日的美軍潛艇遍羅魚號英語USS Tautog (SS-199)在3000碼距離上發射了兩枚魚雷,兩發全中,雖然無一爆炸,但衝擊依然對名取造成嚴重傷害,艦艉船體撕裂,兩根推進軸斷裂。09:48遍羅魚號再度發射兩枚魚雷,這次兩枚全部射失。09:51名取用主炮進行還擊,並下令水上飛機投下深水炸彈,逐退了遍羅魚號。這次遇襲名取艦上戰死7人、負傷12人[16][17]。陸軍的救難船大隈丸在安汶協助名取進行臨時修理,但1月16日和21日美軍B-24轟炸機數度襲擊[18],其中21日的空襲中一枚227公斤炸彈在右舷7-10米處的水下爆炸,船底出現進水情況,二號鍋爐艙受損,20人戰死[19]。名取新艦長植田弘之介海軍大佐決定此處不宜久留,於是佈雷艦蒼鷹的護衛下撤往望加錫,途中數次遇到空襲,都沒有命中[20]。另一邊遍羅魚號一直在薩拉扎(Salajar)海峽附近尋找戰機,23日9時許遍羅魚號再度向名取發起進攻,然而4枚魚雷依舊全部失的。名取也用主炮應戰,負責警戒的水上飛機也投放深水炸彈,而遍羅魚號再次全身而退[19]。名取到達望加錫後,第102工作部對受傷的艉部進行加固;27日名取又轉赴新加坡進行應急修理,安裝了臨時艦艉和舵機[21]。同年5月24日名取返回舞鶴進行修理,6月7日抵達,同時着手進行改裝[22]。改裝工作包括拆掉了第5、第7號主炮炮塔;原7號炮塔位置改為一座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艦橋頂部加裝一部21號電探;近程防空火力增強到14門25毫米防空機槍(兩座三聯裝、兩座雙聯裝、4挺單裝);艦艏加裝水下聽音器和接收器[21]

1944年4月改裝作業結束,名取編入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在日本內海西部進行訓練。1944年5月,名取編入第3水雷戰隊,從吳市達沃市運送第126防空隊。6月參加菲律賓海海戰,擔任航母編隊補給部隊的護衛。在戰鬥後名取執行從菲律賓往帕勞運送物資的任務。

同年8月18日0時不久,埋伏在薩馬島以東海域的美軍潛艇硬頭鱒號英語USS Hardhead (SS-365)發現了船隊。硬頭鱒號02:37和02:40對一艘「日本戰列艦」先後發射了兩批共9枚魚雷,確認兩發命中。02:40一枚Mk-23魚雷取得第一發命中,擊中左舷艦橋下方位置,摧毀了一號鍋爐室,同時使得重油艙起火,艦上開始對右舷注水;不久第二批發射的Mk-18魚雷擊中右舷前主桅下方。05:40名取前甲板沒入水中,7時艦長久保田智海軍大佐下令棄艦,5分鐘後全艦即沉入海中[23]

遇襲時名取艦上包括搭乘者在內超過了550人,約100人選擇與艦同沉;其餘倖存者分乘2艘內火艇、3艘划艇和15隻救生筏等待救援。由於事發時海況惡劣,不少小艇和救生筏翻覆沉沒。其中約200人登上了3艘划艇,每艘額定20人的划艇擠上了60多人。由於救援遲遲不至,22日划艇上的倖存者們用竹竿和桅杆殘骸等物品做成三面帆,向菲律賓前進。23日遭遇風暴,海浪幾乎掀翻了小艇。26日倖存者們發現了一架日本飛機,但這架飛機沒看到海面上的小艇。27日起小艇隊上陸續有人死亡。28日黃昏,小艇隊似乎發現了海岸線;然而29日一整天都在下雨,小艇隊再次迷失方向。30日早上,日本陸軍的巡邏艇第11昭南丸終於發現了這些倖存者們,並拖回棉蘭老島蘇里高港。當天小艇上共有183人獲救,其中1人在陸軍醫院中不治身亡。包括小艇上的183人在內,共有194人返回日本控制區;另外8月31日美國潛艇黃貂魚號經過該海域時遇到其中一隻救生筏,打撈起4名日軍官兵;9月12日驅逐艦馬歇爾號也救起了44人。[24]

名取沉沒時的1號艇指揮松永市郎海軍大尉當時任通信長。戰後松永出版過《先任將校:軍艦名取短艇隊歸航之戰》、《美國潛艇硬頭鱒VS軍艦名取短艇隊(日語:米潜水艦ハードヘッドvs軍艦名取短艇隊)》等作品。[24]

歷代艦長[編輯]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舾裝長[編輯]

  1. 副島慶親 海軍大佐:1922年2月16日 - 1922年9月15日

艦長[編輯]

  1. 副島慶親 海軍大佐:1922年9月15日 - 1922年12月1日[25]
  2. 森田登 海軍大佐:1922年12月1日[25] - 1923年11月20日
  3. 小倉泰造 海軍大佐:1923年11月20日 - 1924年12月1日
  4. 井上四郎 海軍大佐:1924年12月1日 - 1925年11月20日
  5. 加島次太郎 海軍大佐:1925年11月20日 - 1926年5月20日
  6. 水城圭次 海軍大佐:1926年5月20日 - 1926年11月1日
  7. (兼)市來崎慶一 海軍大佐:1926年11月1日 - 12月1日
  8. 松本忠左 海軍大佐:1926年12月1日 - 1927年8月20日
  9. 津田威彥 海軍大佐:1927年8月20日 - 11月15日
  10. 有地十五郎 海軍大佐:1927年11月15日 - 1928年8月1日
  11. 日暮豐年 海軍大佐:1928年8月1日 - 12月10日
  12. 佐田健一 海軍大佐:1928年12月10日 - 1929年11月30日
  13. 小山與四郎 海軍大佐:1929年11月30日 - 1930年12月1日
  14. 三木太市 海軍大佐:1930年12月1日 - 1931年4月5日
  15. 星野倉吉 海軍大佐:1931年4月5日 - 1931年12月1日
  16. 坂部省三 海軍大佐:1931年12月1日 - 1932年6月10日
  17. (兼)後藤輝道 海軍大佐:1932年6月10日 - 1932年12月1日[26]
  18. 松木益吉 海軍大佐:1932年12月1日 - 1933年11月15日
  19. 松浦永次郎 海軍大佐:1933年11月15日 - 1934年11月15日
  20. 岸福治 海軍大佐:1934年11月15日 - 1935年11月15日
  21. 岡村政夫 海軍大佐:1935年11月15日 - 1936年12月1日
  22. 中原義正 海軍大佐:1936年12月1日 -
  23. 中尾八郎 海軍大佐:1937年11月10日 -
  24. 有賀武夫 海軍大佐:1938年12月5日 -
  25. 松原寬三 海軍大佐:1939年11月15日 -
  26. 山澄貞次郎 海軍大佐:1940年11月15日 -
  27. 佐佐木靜吾 海軍大佐:1941年7月28日 -
  28. 豬口敏平 海軍大佐:1942年7月1日 -
  29. 植田弘之介 海軍大佐:1943年1月20日 -
  30. (兼)平井泰次 海軍大佐:1943年7月20日 -
  31. 久保田智 海軍大佐:1944年3月18日 - 同年8月18日戰死

同級艦[編輯]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劉怡,#出沒風波里,35頁
  2. ^ 2.0 2.1 幕末以降帝國軍艦寫真と史実コマ133(原本213頁)
  3. ^ 劉怡,#出沒風波里,100-101頁
    (按,同一作者在109頁卻又寫到該位置安裝的是一座四聯裝13毫米機槍。故存疑。)
  4. ^ 劉怡,#出沒風波里,103頁
  5. ^ 劉怡,#出沒風波里,101頁
  6. ^ 劉怡,#出沒風波里,114-115頁
  7. ^ 7.0 7.1 劉怡,#出沒風波里,116頁
  8. ^ 劉怡,#出沒風波里,121頁
  9. ^ 劉怡,#出沒風波里,130頁
  10. ^ 劉怡,#出沒風波里,131頁
  11. ^ 11.0 11.1 劉怡,#出沒風波里,147頁
  12. ^ 劉怡,#出沒風波里,148頁
  13. ^ 劉怡,#出沒風波里,149頁
  14. ^ 日本軽巡戦史,369-371ページ
  15. ^ 15.0 15.1 日本軽巡戦史、371ページ
  16. ^ 劉怡,#出沒風波里,231-232頁
  17. ^ 日本軽巡戦史、372ページ
  18. ^ 日本軽巡戦史、373ページ
  19. ^ 19.0 19.1 劉怡,#出沒風波里,233頁
  20. ^ 日本軽巡戦史、373-374ページ
  21. ^ 21.0 21.1 劉怡,#出沒風波里,234頁
  22. ^ 日本軽巡戦史、374ページ
  23. ^ 劉怡,#出沒風波里,250頁
  24. ^ 24.0 24.1 劉怡,#出沒風波里,251-252頁
  25. ^ 25.0 25.1 『官報』第3102號、大正11年12月2日。
  26. ^ 『官報』第1778號、昭和7年12月2日。

參考文獻[編輯]

  • 雑誌「丸」編集部『ハンディ版 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4 軽巡 長良型』光人社、1997年。
  • [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32『軽巡 球磨・長良・川内型』. 學習研究社. 2001. 
  • [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51『帝国海軍 真実の艦艇史2』. 學習研究社. 2005. 
  • 木俁滋郎. 日本軽巡戦史. 図書出版社. 1989. 
  • 海軍歴史保存会『日本海軍史』第7巻、第9巻、第10巻. 第一法規. 1995. 
  • 外山操. 艦長たちの軍艦史. 光人社. 2005. ISBN 4-7698-1246-9. 
  • 『官報』

相關條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