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吞彌·桑布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吞彌·桑布扎藏語ཐུ་མི་སམ་བྷོ་ཊ་威利轉寫thu-mi sam-bho-ṭa,又ཐོན་མི་སཾབྷོཊ་ (thon-mi saṃbhoṭa) 意思是「吞彌氏的藏族優秀人士」[1]),是公元7世紀時期吐蕃內相[2](又作卻論[3])。他是吐蕃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徒之一,也是藏文的主要創製者,曾翻譯過不少佛經。

生平

[編輯]

吞彌·桑布扎出生在聶地藏語གཉལ,今隆子縣境內)[1] ,是吐蕃貴族吞彌·阿奴藏語ཐོན་མི་ཡ་ནུ)的兒子。

吐蕃統一青藏高原後,為了使藏族擁有自己的文字[4] ,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吞彌·桑布扎等數人,攜帶黃金等物,前往天竺學習文字。一些人由於無法適應天竺炎熱天氣而病卒異鄉,另一些人則無法通曉天竺語言而被迫返回吐蕃。唯有吞彌·桑布扎與幾人渡過難關,成功抵達天竺。吞彌·桑布扎向當時有名的天竺學者李敬藏語ལི་བྱིན)學習文字,又向班智達拉日巴僧格藏語ལྷ་རིག་པའི་སེང་གེ)學習聲明學[5]

在學成之後,吞彌桑布扎回到吐蕃,以梵文的50個字母為基礎樣本,模仿克什米爾地區粟特人的文字,並結合藏語自身的特點,製作出30個藏文基礎字母,又從梵文的16個元音中造出4個藏文元音字母。此外,又參照梵文的蘭札體瓦德體,分別創造了烏金體(有頭體)和烏梅體(無頭體)。他還翻譯了在天竺時學習的大乘佛教經典《觀音經續二十一種》等經卷。

由於需要對梵文經書進行大量的翻釋,因此又依梵文34個子音進行刪減補充,添加了數個梵轉寫字母。[5] 根據《賢者喜宴》的記載,藏文典籍《聲明論八部》(藏語བརྡ་སྤྲོད་ཀྱི་བསྟན་བཅོས་བརྒྱད)是吞彌·桑布扎寫的。[6]

藏文體系建成後,吞彌·桑布扎將其獻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大喜,重賞了他並將其所創立的字體刻在了甫東堅果囊多寺藏語འབུར་སྟོང་ཇིན་ཁོག་སྣང་རྡོའི་ལྟ་ཁང)旁的山崖之上。為帶動藏人學習,松贊干布贊普拜吞彌桑布扎為師於瑪如宮藏語སྐུ་མཁར་མ་རུང),刻苦學習藏文字母達四年之久。由於贊普的帶動,該書寫體系很快在藏地得以普及。[6]

在創立了藏文系統之後,吐蕃百姓極其尊重吞彌·桑布扎,被尊為「吐蕃七位聰慧少年」(藏語བོད་ཕྲུག་མ་ཛངས་མི་བདུན)中的第四位。[7] 松贊干布任命吞彌·桑布扎為譯師,與其弟子達磨郭霞藏語ངྷ་མ་ཀོ་ཤ)、拉壠多吉貝藏語ལྟ་ལུང་རྡོ་རྗེ་དཔལ)翻譯佛教經典。而在吞彌·桑布扎的推動下,吐蕃從天竺尼婆羅、甲域(唐朝)請來了不少高僧,協助翻譯了大量佛教典籍。[6]

在創立藏文之後,吞彌·桑布扎同噶爾·東贊域松(祿東贊)率一百餘人前往尼婆羅,迎娶赤尊公主[8] 後來又與支·塞汝貢敦藏語འབྲི་སེ་རུ་གུང་ཐུན)等人跟隨噶爾·東贊域松前往唐朝,迎娶文成公主[9][10]

註釋

[編輯]
  1. ^ 1.0 1.1 《賢者喜宴》41~42頁,腳註12
  2. ^ 《松贊干布遺訓》記載,擔任過內大相(藏語ནང་བློན་ཆེན་པོ)一職的只有吞彌·桑布扎和噶爾·東贊域松兩個人。(《賢者喜宴》53頁腳註57)
  3. ^ 《拉薩大昭寺志》記載其官職為卻論。卻論(藏語ཆོས་བློན་)意思是執法大臣或信教大臣,位在大論之上。(《賢者喜宴》41~42頁,腳註12)
  4. ^ 相傳藏族最早的文字是苯教徒所創的象雄文,但沒有任何證據。
  5. ^ 5.0 5.1 《西藏王統記》第十章
  6. ^ 6.0 6.1 6.2 《賢者喜宴》28頁
  7. ^ 《賢者喜宴》30頁
  8. ^ 《賢者喜宴》58頁
  9. ^ 《賢者喜宴》78頁,腳註23
  10. ^ 《西藏王統記》66頁

參考文獻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