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嚴耕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嚴耕望(1916年1月28日—1996年10月9日),歸田安徽省桐城縣人。歷史學家,專治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以治學方法嚴謹聞名。

生平

[編輯]

嚴耕望幼就私塾,歷讀羅家嶺小學、安慶第一中學、安慶高級中學。初名德厚,中學時始更今名。

1937年以安徽省公費考取國立武漢大學歷史系,不久抗戰事起,國立武漢大學西遷四川省樂山縣,故大學生活中,有三年半實居樂安。1941年夏大學畢業,師從於歷史學家錢穆

歷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助理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約講座、東吳大學特約講座、香港新亞研究所所長、香港新亞中學校董會成員。197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年10月9日於臺北市忠孝醫院因腦溢血逝世,享年80歲。

學術成就

[編輯]

嚴耕望治學方法嚴謹,在《治史經驗談》中便自言以「勤、恆、毅、勇、謹、和、緩、定」為學術工作要訣,又有「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的格言。

嚴耕望的研究建基於龐大的原始文獻和細密的考證,如在1956年初版的《唐僕尚書丞郎表》,他反覆考證唐代2680餘任尚書省僕尚丞郎,共1116人的詳細資料,當中發現唐代重要史籍1200多項錯處,成為日後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工具書。據他的學生的憶述,嚴耕望為不同研究課題以人手抄寫的資料卡片累積以十萬計。

嚴耕望窮畢生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認為這方面「尤重國計民生之大端」。他計劃在有生之年依次撰寫《唐代交通圖考》、《唐代人文地理》和《國史人文地理》三部鉅著。《唐代交通圖考》的撰寫工作自1946年開始,以考釋唐代交通路線和制度為目標,計劃累積的資料超過十萬件,全書原定十卷,依次出版了《京都關內區》、《河隴磧西區》、《秦嶺仇池區》、《山劍滇黔區》、《河東河北區》五卷,凡1792頁,超過二百萬字,被公認是一部學術鉅著。直至他逝世,整個計劃仍未完成。

嚴耕望生性謙遜,在《唐代交通圖考》的序文中便自言:「當代前輩學人晚年著述,往往寄寓心曲,有一「我」字存乎筆端。余撰此書,只為讀史治史者提供一磚一瓦之用,「今之學者為人」,不別寓任何心聲意識。」余英時在悼念文章中就稱他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

主要著作

[編輯]
  1. 《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1991年再版。
  2. 《唐僕尚丞郎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6。
  3.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4.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
  5. 《唐史研究叢稿》,新亞研究所,1969。
  6. 《治史經驗談》,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7. 《治史答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8. 《唐代交通圖考》(第一至五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1986。
  9. 《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北京中華書局, 2006 再版, 上下兩冊。
  10. 《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11. 《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12. 《嚴耕望史學論文集》 (上中下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遺著,由學生李啟文整理)
  13. 《治史三書》,由《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及《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合輯而成,簡體字版,遼寧教育,1998。現時仍有重版

參考文獻

[編輯]
  •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ISBN 957-05-0722-5
  • 余英時〈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稻禾出版社. ISBN 957-85-7140-2
  • 廖幼華〈嚴耕望先生傳略〉,《唐研究》第三卷,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