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門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門學,中國古代中央官學。

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曾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餘小學於國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四門,為四門學的前身。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洛陽四門立四門小學,屬太常。次年置四門博士40人、助教20人。與國子學、太學同為中央官學。後與太學同在一處。北齊改四門小學為四門學,隸屬於國子寺,設置四門學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學生三百人,教授學生五經文字。

隋朝初年,自京師達於四方,皆立學校,四門學猶存。四門學設博士、助教各五人,有學生三百六十人。專習儒家經典,歸國子寺領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廢止。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

唐朝在重振儒術和兼重佛道思想的指導下,竭力提倡興學。武德元年(618年)國子監沿置四門學,亦稱四門館,位次太學之後,為唐代「六學」之一。設博士、助教各三人,後改為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直講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為學生,兼收庶人子弟中的俊秀者。武德初年,定學生名額一百六十人,後增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為文武官子弟,八百人為庶人子弟。學習課業與國子學、太學同。畢業後可升入太學,考試合格者送尚書省,受吏部(後改禮部)考試任官。

北宋初不置。慶曆三年(1043年),以國子監僅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生員,故依唐制創辦四門學,招收八品以下官員和平民子弟入學,學習期限為一年。次年,太學立,四門學即廢。

參考文獻[編輯]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 中國官制大辭典·上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