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
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英語:Hyperlapse)亦稱高動態縮時攝影,是縮時攝影中的一種新興曝光技術,藉由改變相機每次曝光的位置以在縮時攝影的同時對對象以持續移動的方式拍攝。與通過相機滑軌移動相機的簡單「移動縮時攝影」(推軌鏡頭)不同,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需要相機進行長距離的移動。
技術
[編輯]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技術由呈現時間加速效果的縮時攝影技術加上額外的空間操作(長距離移動相機)構成。相機在進行長距離移動的同時通常會將鏡頭對準一個預先指定的點。拍攝者可能會在步行時帶着相機拍攝,以便在沒有長軌道或移動式攝像放像機架的情況下完成長距離移動。後期製作中會將拍攝下來的單張圖片組合起來製作成一段影片。
歷史
[編輯]英語中「Hyperlapse」這一術語最先由美國電影製片人Dan Eckert創造,並在影片藝術家Shahab Gabriel Behzumi於2012年發佈影片「Berlin Hyper-Lapse」後變得流行起來。[1][2][3]
這些藝術家受到了美國導演高佛雷·雷吉奧的啟發,雷吉奧導演了一些實驗性紀錄片,包括著名的《生活三部曲》系列。他用縮時攝影場景引發觀眾相應的情感,並通過改變時間與空間維度將觀眾帶到一種更加全知全能的位置。
另一項技術則可直接追溯到蓋·羅蘭(Guy Roland)。他在1986年發明了這項技術,並用一台超8毫米菲林攝像放像機和壓縮影像進行實驗。他將拍攝對象排成一行,一次拍攝一幀,並在每次拍攝後調整合適的拍攝點。他對這一技術的第一次成熟使用出現於1991年的《Pace》,這部超8毫米影片於加拿大滿地可拍攝。4年後,他又用這項技術拍攝了影片《Pacer》,闡釋了《Pace》中包含的視覺主題。 這部影片仍然取景於滿地可,但這次使用了16毫米菲林配合寶萊克斯手搖攝像放像機進行拍攝。他在這部影片中進一步發展了這項技術,開始加入運動和旋轉種類,這些現在都是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影片中常見部分。1995年,影片雜誌《Channel Zero》的「Planet Street」版收錄了《Pacer》的低解像度影片,這使這種技術為更多人所知。這也影響了一些視覺藝術家,例如「蒲公英組合」(Dandelion Collection)中的TopherZ,他在「Nirvana Drive」等影片中闡釋了其中一些視覺主題。TopherZ稱Roland是他對這一技術的靈感來源。
2004年羅蘭發佈的影片《Spacer》標誌着這一技術的一大發展。這部影片於2001年和2002年在加拿大溫哥華拍攝,當時數碼攝影技術尚未成熟。該影片主要使用傻瓜相機、藝康990和奧林巴斯E-10拍攝完成,其中奧林巴斯E-10是最早的數碼單反相機之一。儘管擺脫了傳統菲林電影拍攝時菲林不可重用的限制,羅蘭在製作影片時仍然被相機緩慢的處理速度和當時有限的儲存空間所困擾,這些對於今天的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攝影者已經不是問題了。《Spacer》在全世界超過70個電影節亮相併取得了眾多獎項,包括多倫多2005年世界短片電影節的最佳實驗片獎。影片後改名為《Kino Citius》並出售給加拿大國家電影局,該局原計劃與蓋·羅蘭製作第一部全數字大幅面電影《Citius》,但加拿大後來的政治格局變動迫使這個計劃終止。
發展
[編輯]影像質素的發展催生了更高效的曝光方式和後期製作過程中針對影片影像序列更強大的軟件自動成像穩定。此外,數字單反相機越來越高的感測器解像度給後期製作帶來了更多可能,因為高感測器解像度下人為的後期修改帶來的質素損失可能小到無法察覺。這也將增加影片的動態範圍。[4]
加拿大設計機構「teehan+lax」曾使用Google街景的影像製作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影片。[5]由於街景影像拍攝了周圍360°的場景,製作者可以模擬出很多相機運動方式。該機構製作的演示影片在2013年發佈之後便引來很多人觀看。
微軟研究院的一個小組在SIGGRAPH 2014會議上展示了他們使用GoPro相機製作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影片的技術,該技術有對應的Windows、Windows Phone和Android應用。[6][7][8]他們展示的方法可以將第一人稱視角影片(例如攀岩或騎車時頭盔相機拍攝的影片)轉換成類似拍攝自平滑移動的相機的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影片。在高倍加速的情況下,採用現有的影片穩定技術以及簡單地對幀進行子採樣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為影片中不穩定的相機抖動會在加速時被放大。會上展示的演算法將首先重新構建相機路徑的3D模型和基於幀、密集的替代幾何體。新生成的相機路徑會在接近實際相機路徑的同時確保方向上可以以原影片為基礎進行良好的彩現。演算法將為輸出影片的每一幀選擇合適的原始幀,並將它們彩現、拼接、合成,最終生成一段平滑的縮時攝影影片。[9]
Facebook旗下的相片分享社交網站Instagram在2014年8月26日發佈了一款名叫Hyperlapse的應用。這款應用使用了Instagram的影像穩定技術,幫助用戶通過流動裝置網絡攝影機拍攝縮時攝影影片。[10][11]
參考來源
[編輯]- ^ Berlin Hyper-Lapse. Shahab Gabriel Behzumi. 2012-09 [201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德語).
- ^ TV report about hyperlapse photography. EUROMAXX Lifestyle Europe DW.de Deutsche Welle. 2012-12 [2013-05-09] (英語).
- ^ interview-about-hyperlapsing-with-shahab-behzumi. Gunther Wegner. 2013-01 [201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3) (英語).
- ^ Camera Sensor Size Guide. Gizmag.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英語).
- ^ TeehanLax Hyperlapse. TeehanLax.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5) (英語).
- ^ Microsoft Hyperlapse - Microsoft Research. [2015-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7) (英語).
- ^ Video Applications - SIGGRAPH 2014.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 ^ First-person Hyperlapse Vide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4-08 (英文)
- ^ Kopf, Johannes; Michael Cohen, First Person Hyperlapse Videos (PDF), Microsoft Research, 2014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10) (英語)
- ^ Facebook's Instagram Launches 'Hyperlapse' iOS App To Easily Make Time Lapse Videos. [2016-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英語).
- ^ Pioneers of Hyperlapse - DailyTimelapse.com.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Vimeo上的大範圍移動縮時攝影影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