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 (地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伯塔省德蘭赫勒附近馬蹄峽谷裸露的地層。
瑞士伯恩州塔瓦訥附近佩里-魯切內特(Péry-Reuchenette)的牛津期(上侏羅世) 旋迴沉積物,交替層為石灰岩(輕質、更具搬運力)和泥灰岩/黏土,主循環周期為20萬年。

地層學地質學中,「宇」是在連續地質年代的某個中所沉積地層記錄中的所有岩層總和。「宇」不應與混淆,宙是地質年代中跨越特定年數(數億)的相應劃分,在此期間形成了歸屬於宇內的岩石。宇與對應的宙具有相同的名稱,這意味着在地球歷史中,只形成了四個宇,它們中從最古老到最新的宇分別為冥古宇太古宇元古宇顯生宇。因此,「上顯生宇」中存在的岩層、化石或特徵可能起源於「晚顯生宙」。實際上,岩柱是不連續的:

儘管存在不連續性(局部地層缺失或不整合面),但也可將它與其他岩石記錄更完整的岩層作比較,並通過固定在宇內的恰當對應點進行關聯。因此,它們可用作大範圍的年代地層單位,在岩石柱的時間線內指定大致的年代。

宇在地質學古生物學以及它們的子領域內被細分為及更小的子單位,並在國際地層委員會的監督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跨學科地層分類系統。

宇在實際研究中並不被常用,因為專家測年估算可以並通常使用年表更精確的更小年代地層單位,這些年表可依次被細分為多個已定義的,這是測年中被正式認可的最小的單位(參見比較單位的層次結構,地質年代劃分類型和岩石記錄類型各有五種)。

定代標準[編輯]

全球標準地層年代(GSSA)是由國際地層學委員會所定義,主要用於測定早於6.3億年前(Mya),不存在良好化石記錄的岩層年代。

對於較年輕的時期,使用主要依據地球生物學研究進展和改進的化石年代測定方法所確定的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來定義此類邊界。與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相反,全球標準地層年代依據的則是特定地層剖面內的重要事件及過渡。在較古老的剖面中,沒有足夠的化石記錄或保存完好的剖面來確定「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所需的關鍵事件,因此,「全球標準地層年代」是根據固定日期定義的。

詞源[編輯]

源於千萬年(eon)、時期(age),為通用希臘語αἰών(ho aion)和thema拉丁語轉寫,意指「被放置或放下的」、「話題」[2]

另請查看[編輯]

多學科比較[編輯]

地質年代學和地層學單位[3]
年代地層學中的岩(岩層)段 地質年代學中的時間跨度 地質年代學單位
備註
總計4個,5億年或更長時間。
定義了10個,數億年。
定義了22個,數千萬至1億年。
定義了34個,數千萬年。
定義了99個,數百萬年。
期的細分,國際地層委員會不採用。

相關的其他議題[編輯]

備註[編輯]

  1. ^ Richard Burky, 1990 by the Worldwide Church of God. An Overview of the Geologic Record. [200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1). 
  2. ^ Sissingh, Wim. Rocky Roads from Firenze: History of Geological Time and Change 1650-1900. Utrecht University: Utrecht University, Faculty of Geosciences. 2012: 62 [2017-11-17]. ISBN 978-90-6266-30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3. ^ Cohen, K.M.; Finney, S.; Gibbard, P.L., 国际年代地层图 (PDF), 國際地層學委員會, 2015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