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銀幕
寬銀幕圖像是在電影、電視和計算機屏幕中使用的一種長寬比影像。對於計算機顯示器來說,寬於4:3的縱橫比就是寬銀幕。寬銀幕計算機顯示器之前的縱橫比為16:10(例如 1680x1050),但現在通常為16:9(例如 1920x1080)[1]。
電視及廣播的原始屏幕比例為4:3(如768x576)。而16:9(如7680x4320)寬銀幕電視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如今通常應用於超高清電視中。
多數筆記本電腦顯示器採用16:9或16:10(8:5)的縱橫比。
電影
[編輯]歷史
[編輯]寬銀幕首次應用於1897年上映的電影《科貝特-菲茨西蒙斯之戰》中,這是第一部使用63毫米伊士曼膠片拍攝的寬銀幕電影,每幀有五個穿孔。
寬銀幕在1920年代後期廣泛用於以阿貝爾·岡斯的電影《拿破崙》 (1927)為代表的一些短篇電影、新聞電影及故事片,最後的寬銀幕序列在岡斯稱為Polyvision中。克洛德·奧當-拉哈使用早期的亨利·雅克·克雷蒂安寬銀幕工藝發行了電影《生火》,該電影後來在1952年由二十世紀福斯改編為寬銀幕電影鏡頭版本。
喬治·K·斯波和P·約翰·伯格倫開發的實驗性Natural Vision寬銀幕工藝使用63.5毫米膠片,寬高比為2:1。1926年,尼亞加拉大瀑布的自然視覺電影上映[2][3]。1927年,Natural Vision工藝被用於製作由詹姆斯·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執導的電影《美國人》,但該電影從未在影院上映。
1929年5月26日,福克斯電影公司在紐約市發佈了使用Fox Grandeur技術的電影《Fox Grandeur News》和《Fox Movietone Follies of 1929》。其它以70 mm膠片拍攝的電影是1929年的音樂劇《歡樂時光》,該片於1930年2月13日在紐約市羅克西劇院首映,由珍納·姬娜和查爾斯·法瑞爾主演,時年12歲的貝蒂·格拉布爾飾演合唱團女童;根據電影歷史學家邁爾斯·克魯格的說法,由愛爾蘭男高音約翰·麥考馬克主演,弗蘭克·鮑沙其執導的音樂劇《心之歌》之70毫米版本於1930年3月17日從實驗室運出,但從未發行。而其35毫米版本於1930年3月11日在紐約首次亮相。由約翰·韋恩和老泰隆·鮑爾主演的西部片《大足跡》於1930年10月2日在荷里活的格勞曼中國劇院首映[4],該電影也是採用70 mm film Fox Grandeur工藝製作的。
1930年8月21日,雷電華電影發行了瓊·阿瑟、路易斯·沃海姆和羅伯特·阿姆斯特朗主演,採用65毫米寬銀幕工藝製作的電影《危險的燈》。該工藝被稱為Natural Vision,由電影先驅喬治·K·斯波發明。1930年11月13日,聯美公司發行了由羅蘭·韋斯特執導的《蝙蝠祟》,採用被稱為Magnafilm的70毫米寬銀幕工藝。1930年,華納兄弟使用名為Vitascope的寬銀幕工藝發佈了《火焰之歌》和《天命》。同年,在電影《The Trail of '98》試驗了名為「Fantom Screen」的系統後,米高梅推出了名為「Realife」的系統。米高梅利用該技術拍攝了《大草地》,但由於電影公眾的興趣下降,尚不清楚它是否被發佈。
到1932年,大蕭條迫使製片廠削減不必要的開支。此後到1953年,各大廠商才再次使用更寬的縱橫比以試圖阻止由於電視的出現而導致的上座率下降。一些以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為代表的製片人和導演,不願意使用寬銀幕電影鏡頭等技術中的變形寬銀幕尺寸。希區柯克使用一種由派拉蒙影業和特藝彩色開發的非變形寬銀幕工藝VistaVision以呈現各種平面寬高比的畫面。[5]
種類
[編輯]蒙版
[編輯]此類寬銀幕於1953年4月推出。底片使用球面鏡頭拍攝,但底片的頂部和底部被金屬光圈板隱藏或遮蓋。放映時需在投影儀中按照劇院屏幕的規格使用光圈板切割畫面,也可在拍攝階段出於構圖目的使用硬遮罩來遮蓋這些區域,放映時仍使用光圈板來遮擋影院中的適當區域。此方法不利之處在於僅有部分圖像被擴展到全高,故膠片顆粒尺寸因此增加。電影被設計成在電影院中以蒙版寬銀幕格式放映,完整的未蒙版幀則用於電視。該情況下,攝影師會為寬銀幕構圖,但會保護整個圖像免受麥克風和其他拍攝設備等因素的影響。標準化的平面寬銀幕比例為1.66:1、1.75:1、1.85:1和2:1。目前,大多數該格式電影採用1.85:1縱橫比。
35毫米變形
[編輯]此類型的寬銀幕用於寬銀幕電影鏡頭、全景電影和其他幾個等效過程。這樣電影實際上是「壓縮」拍攝的,因此演員在電影中看起來垂直拉長。放映時,投影機內的一個特殊鏡頭可解壓縮圖像,使其看起來正常。在寬銀幕電影鏡頭或全景電影中拍攝的電影通常以2.39:1為放映縱橫比,儘管原始縱橫比可以是2.55:1(原始4軌磁聲縱橫比)或2.35:1(原始單聲道光聲縱橫比)。負片的縱橫比通常為2.66:1,極少數情況下為2.55:1或2.35:1。更改為2.39:1以及後來更改為2.40:1的唯一目的是更好地隱藏所謂的「底片組裝」拼接(合成相機底片中使用的拼接。這不是生產變化,而是建議的投影更改)。
智利電影《屍檔案》使用16毫米膠片的變形鏡頭,以2.66:1的超寬銀幕放映,而呈現出獨特的外觀。[6][7]
超級規格
[編輯]該技術使用更寬的鏡頭拍攝完整的底片畫面,包括傳統上為音軌保留的區域,然後將印刷品縮小或裁剪以使其重新適合發行。Super 35的寬高比幾乎可以設置為任何投影標準。
大尺寸
[編輯]70毫米的膠片畫幅不僅比標準畫幅寬兩倍,而且高度更高。因此,以70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的圖像面積是非變形35毫米膠片膠片的四倍以上,從而顯着提高了圖像質量。自1970年代以來,很少有劇情片完全採用這種方式拍攝;最近的三部是肯尼斯·布萊納的《哈姆雷特》、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大師》和昆汀·塔倫蒂諾的《八惡人》。多年來,以變形格式拍攝的大尺寸影像使用儲備庫存的70毫米膠片進行涉及CGI或藍屏合成的SFX拍攝,因為變形格式會產生上述效果的問題。該技術有時也被用來從35毫米相機底片上拍攝70毫米放大照片,用於在特定城市的「路演」巡迴演出,以利用提供的額外聲道。數字音響系統的引入和安裝的70毫米放映機數量的減少使得70毫米放映機基本上過時了。然而,從35毫米格式到IMAX的放大已用於數量有限的大片。
派拉蒙影業開發的VistaVision是70毫米膠片的前身。它於 1954 年推出,通過相機水平運行標準35毫米膠片,以使用更大的底片面積實現寬銀幕效果,以便在標準單片膠片無法產生更精細效果的時代創建更精細的四孔 35毫米照片. 負框架為八個穿孔寬。八孔攝影有時用於拍攝特殊效果,以產生更細粒度的遮罩,可用於光學印刷而不會降低圖像質量,並且因其在盧卡斯影業的三部原創星球大戰電影中的使用而聞名。另一個類似的水平方向系統是米高梅的Arnoldscope。[8]
多鏡頭攝影機/多台投影儀
[編輯]Cinerama系統首先使用三鏡頭攝影機拍攝,然後使用三台同步投影儀將三個膠片投射到曲面屏幕上,從而實現2.89的超寬寬高比。後來的全景電影以70毫米變形鏡頭拍攝,由此產生的寬銀幕圖像由光學打印機分成三部分以產生最終的三重打印膠片。
Cinerama的技術缺陷在其自己的文章中進行了討論。只有兩部敘事故事片,《格林兄弟的奇妙世界》和《西部開拓史》,是在三機位全景電影中拍攝的,而後者的幾個片段實際上是在Ultra-Panavision中拍攝的。除了少數為專業全景影院偶爾製作的電影外,這種格式實際上已經過時了。阿貝爾·岡斯的史詩電影《拿破崙》(1927 年)的最後一卷開創了一種非全景式三投影儀工藝。該工藝被岡斯稱Polyvision,由並排的三個1.33圖像組成,因此總長寬比為圖像是4:1。然而,該技術拍攝的電影的放映難度使得大多數影院拒絕以此格式放映。
1956 年至 1957 年間,蘇聯開發了Kinopanorama技術。該技術某種程度上與最初的三機位全景電影是同一種技術。
70毫米變形鏡頭
[編輯]俗稱「 Ultra Panavision 」或「 MGM Camera 65 」,可創造出更寬廣的高質量畫面。該攝影機流程用於翻拍《賓虛》(1959 年),產生了 2.76:1 的寬高比,這是有史以來用於故事片的最寬投影圖像之一,可用於捕捉廣闊的全景景觀和具有數千個臨時演員和巨大佈景的高預算場景。儘管該技術受到《賓虛》等史詩電影的青睞,但由於高製作成本70毫米變形鏡頭並不常用。目前該技術已過時。
電視
[編輯]電視廣播的原始屏幕比例為4:3 (1.33:1)。這與電視首次商業銷售時的大多數電影的縱橫比相同。早期的4:3電影(如《亂世佳人》)一直在電視上以全畫幅播放。
當準備一部原本打算在電視廣播中以寬銀幕顯示的電影時,通常會使用諸如中心剪切或平移和掃描等技術對素材進行邊角截斷的剪輯。有時在Super 35的情況下,完整的負片在電視上顯示時沒有遮擋(即去除了硬遮罩),但這會導致4:3圖像不是導演希望觀眾看到的圖像,有時會出現可以看到在圖片被遮罩時從鏡頭中編輯出來的麥克風的情況。現代寬銀幕電視具16:9的縱橫比,允許它們顯示16:9寬銀幕畫面而不會出現黑邊。
在歐洲,PAL電視制式的解像度高於NTSC制式,這意味着電視上的黑邊問題沒有並那麼嚴重[9]。PAL也有一個擴展,稱為PALplus,它允許專門配備的接收器接收PAL圖像作為真正的 16:9 和完整的576行垂直解像度,前提是電台採用相同的系統。標準PAL接收器將接收這樣的廣播,如16:9圖像信道轉換4:3,黑邊中帶有少量顏色噪聲;這種「噪聲」實際上是隱藏在彩色信號中的附加線。該系統在模擬NTSC廣播中沒有等價物。
儘管PALplus在全歐洲使用的基於DVB的數字衛星、地面和有線廣播中支持寬銀幕,但只有比利時、愛爾蘭、荷蘭、奧地利、德國、北歐國家和英國在大屏幕上採用了寬銀幕,歐洲衛星提供的所有寬銀幕頻道中有一半以上針對這些地區。隨着地面數碼電視的出現,在1990年代後期以英國為代表的國家開始轉向使用寬銀幕,並要求廣告商自2000年7月1日起,在寬銀幕「C-Day」向廣播公司投放寬銀幕廣告。
寬銀幕電視通常與數字高清電視(HDTV)接收器或標準清晰度(SD)DVD播放器及其他數碼電視源結合使用。數字素材以高清格式(原生16:9(1.78:1))或變形壓縮格式提供給寬銀幕電視標清圖像。技術上通常對解碼數字標準清晰度圖片的設備進行編程以提供變形寬銀幕格式、16:9和4:3格式。若素材製作者包含了必要的搖攝數據,則可以在4:3上使用搖攝或掃描模式;若缺少此數據,則使用信箱或中心剪切。
HD DVD和藍光播放器於2006年推出,家用攝像機也可以寬銀幕提供高清視頻格式。這些發展將為在電視上觀看寬銀幕圖像帶來更多便利。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oles, David. Magnified Grandeur. The 70 mm Newsletter. No. 63 (Australia: ..in70mm). March 2001 [27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Niagara Falls (1926). SilentEra. [2023-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30).
- ^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Catalog Feature Films: 1911–20.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1971.
- ^ Coles, David. Magnified Grandeur. The 70 mm Newsletter. No. 63 (Australia: ..in70mm). March 2001 [27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North by Northwest(1959)》的資料(英文)
- ^ Marlow, Jonathan. The Art of Filmmaking: Pablo Larrain. Fandor. 15 February 2013 [28 Nov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9, 2016).
- ^ Lucca, Violet. Projecting and Excavating the Past: An Interview with Pablo Larraín. Film Comment. 19 April 2012 [28 Nov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 ^ Grant, August E.; Meadows, Jennifer Harm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pdate and Fundamentals. Focal Press/Elsevier. 2010 [27 June 2013]. ISBN 978-0-240-8147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 ^ Baltz, Aaron. NTSC vs PAL: What are they and which one do I use?. learn.corel.com. 2014-08-21 [2023-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