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巫山角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巫山角蟾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屬: 布角蟾屬 Boulenophrys
種:
巫山角蟾 B. wushanensis
二名法
Boulenophrys wushanensis
(Ye & Fei, 1995)
異名
  • Megophrys wushanensis
  • Xenophrys wushanensis
  • Panophrys wushanensis

巫山角蟾(學名:Boulenophrys wushanensis),一種分佈於中國中西部地區地區的兩棲動物,隸屬於角蟾科布角蟾屬[2]模式產地重慶市巫山縣平河鄉廟堂村(原廟堂鄉)。[3]

形態特徵[編輯]

巫山角蟾雄蟾體長33毫米,雌蟾體長38毫米左右。身體背麵皮膚較光滑,呈紅褐色,眼間具有三角形斑,背中有寬的「X」形醬色斑相連,斑紋邊緣鑲以淺色細紋;背部及四肢背面有紅色小圓疣,四肢背面有黑紋;咽部及胸部為醬黑色,腹部和四肢腹面醬色,均被淺色細紋分成近圓形斑。[2]

參考文獻[編輯]

  1. ^ 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Megophrys wusha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e.T57658A63853515. [2022-04-15]. 
  2. ^ 2.0 2.1 吳雲鶴. 巫山角蟾. 中國兩棲類. [202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3. ^ 葉昌媛; 費梁. 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4,5辑):我国小型角蟾 Megophrys 的分类研究及其新种(新亚种)的描述[J]. 兩棲爬行動物研究. 1995, 4–5: 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