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運周
廖運周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03年 大清安徽省鳳陽府鳳台縣廖家灣(今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安成鎮) |
逝世 | 1996年5月11日 中國北京市 | (92—93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
職業 | 將軍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經歷
| |
代表作
|
廖運周(1903年—1996年5月11日),原名冠洲,安徽鳳台人,中國軍事人物,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廖運周的堂弟廖運澤、壽縣同鄉孫一中,黃埔一期畢業後留校;堂兄廖運升在黃埔四期。1926年3月廖運周乘船南下抵達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1927年3月由靖任秋、孫一中介紹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葉挺第二十五師的第七十五團團部參謀,參加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南下潮汕戰鬥失利,輾轉赴上海、南京。1928年初被在上海的中央軍委派遣回安徽做兵運工作,與許光達同任壽縣學兵團教育副官,任中共特別支部組織委員。1928年5月廖運周赴正陽關,到原柏文蔚第三十三軍第一師師長袁家聲所辦的正陽學兵連,組織該連兵變,並參加阜陽和正陽關武裝暴動。1928年7月,廖運周和許光達等人在廖家灣開展農運工作。成立隸屬於鳳台縣委的江淮黨支部,廖運周任黨支部書記。1928年10月身份暴露後被迫離開家鄉,前往北平投奔同鄉前輩、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改名廖運周,任鮑剛第91師的連長、參謀。
在鮑剛部
[編輯]1929年隨第45師第134旅鮑剛部參加發動蕪湖兵變,皖南兵敗後隨鮑剛潛伏上海、天津。1930年5月中原大戰時,鮑剛被馮玉祥任命為獨立第2師師長,駐彰德。中原大戰失敗後,鮑剛部退山西的晉城、翼縣、1931年抵介休、孝義。廖運周任該師參謀,後升任營長。1932年12月25日, 方振武、鮑剛在介休誓師北上抗日,1933年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師喬明禮旅九團團長。1933年8月馮玉祥、方振武失敗,鮑剛部被河南省主席劉峙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十六旅,開駐河南省盧氏縣,廖運周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任第738團團長。1937年上半年開駐南陽。
1937年抗戰爆發後,獨立第46旅開赴前線,參加了平漢路北段作戰,受商震指揮,在正定前沿的大沙河抗擊日軍南下。10月下旬,獨立第46旅退往武安、涉縣休整,扼守東陽關。廖運周遇到在孫殿英部的靖任秋,從而與中共北方局組織部長兼軍事部書記朱瑞建立單線組織聯繫。1937年12月23日,第一戰區電令獨立第46旅開赴河南焦作。
編入湯恩伯系
[編輯]1938年1月鮑剛的獨立第46旅、東北軍譚自新國民革命軍騎兵第四軍撤銷後的新編第5師、豫北師管區的5個新兵營在焦作編成補充第2師。1938年2月赴臨汝訓練,改編為第110師,共11340人,步槍7100多支,輕機槍124挺,重機槍38挺,迫擊炮14門,隸屬於湯恩伯第二十軍團第十三軍:
1938年3月18日由臨汝出發,從許昌鐵路輸送於25日抵達徐州,李宗仁令該師接替第五十二軍從萬年閘至韓莊30華裏運河防務並暫歸孫連仲第2集團軍指揮,從3月28日至4月5日完成了運河防禦戰。至5月5日戰鬥近40天,該師共傷亡4310人,原4個團縮編為4個營。
1938年武漢會戰後升任第330旅旅長。1941年升任第110師副師長。1942年5月升任第110師師長。[2]
怯戰叛逃經過
[編輯]1946年下半年,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與廖運周取得聯繫,派遣一批黨員骨幹進入國軍第110師。1947年廖運周任該師中共地下黨委書記。淮海戰役期間,鄧小平指示廖運周積極準備,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時機起最大作用。
11月26日黃維決定次日集中11師、118師、18師和110師共4個師齊頭並進,向雙堆集東南方向突圍。廖運周立即派人潛往當面中原野戰軍6縱報告情況並請求乘突圍之機舉行戰場叛逃。考慮到4個師齊頭並進,110師被夾於中間,不利於起義行動,廖運周向黃維建議,將4個師齊頭並進改為梯次行動,如果110師先攻擊得手,其他師即迅速跟進。黃維採納之。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批准廖運周起義行動,[3] 規定了倒戈部隊行進通道和聯絡信號,指示6縱做好接應廖運周師和阻擊黃維的準備。11月27日廖運周率110師師部和兩個團5,000人,在解放軍炮火掩護下,經6縱讓開的秘密通道,迅速向指定的地區開進。黃維被騙,以為110師突圍成功,命令後續3個師沿110師路線突圍,一進入當即遭6縱口袋陣夾攻痛擊,折回雙堆集。[4]
廖運周率師叛逃成功,造成黃維突圍計劃失敗,軍心動搖,最終被解放軍殲滅。
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第十四軍第42師擔任首任師長。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十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一級解放勳章。1962年六十周歲時轉業地方,任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
文革後,任第五屆(第二次會議增補)、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常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等。
身後紀念
[編輯]1996年6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新華社專電《廖運周同志逝世》。
位於淮南市田家庵區安成鎮廖灣村的廖家灣革命紀念館的廖運周展廳。[5]
家庭
[編輯]夫人傅書嵐(任秋):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