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魯縣佛塔

座標43°35′40″N 121°18′43″E / 43.59444°N 121.31194°E / 43.59444; 121.311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開魯縣佛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281
認定時間2001年6月25日

開魯縣佛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是一座元代磚制喇嘛塔,因該塔位於開魯縣而得名。該塔具體建造時間不詳,曾於1962年和1993年先後兩次得到修繕。該塔通高17.7米,從下至上可分為塔基、塔座、缽體、十三天和塔剎等五個部分。2001年,開魯縣佛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編輯]

開魯縣佛塔始建於元代中早期,但具體建造時間不詳。有說法稱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元貞三年(1297年)[1],也有說法根據開魯縣當地的政府變遷和塔的形制推斷出建造時間在1301年至1306年間[2]:129。該塔沒有確切名稱,只因其在開魯縣境內,因而得名開魯縣佛塔。塔的南側原有一座古寺廟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塔殘破不堪,部分塔身已經塌毀。1962年,該塔曾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資維修,但原塔的塔基形狀被從方形改為圓形[3]:171。1993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該塔,在這次維修中,考古隊員發現了除1962年所用的維修用磚外的其餘5中磚,但這些磚的來歷和初始用途均不得而知[4]。2001年,開魯縣佛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結構[編輯]

開魯縣佛塔為磚制喇嘛塔,通高17.7米,由五部分組成,由下至上分別為塔基、塔座、缽體、十三天和塔剎。塔基原為圓形夯土狀,在1962年維修之後改為正方形,邊長16米,高出地表1.2米,用19乘37厘米的青磚砌成。塔基表面用磚塊、混凝土和平面大小為11.5乘以24厘米的青磚分層鋪成。塔基的四面分設七級台階。塔基上每隔2.5米立有一根高1.5米的鋼管立柱,立柱間設有護欄。塔基上方為塔座,該塔座為正方形須彌座,邊長為6米,高4.1米,正南面開有一扇寬0.8米、高1.5米、進深0.3米的假券門。塔座牆厚1.5米,牆內填充有土石塊,其中夾雜有殘破磨盤,距離地面3米高的位置還設有「井」字形木質拉筋,共計4根,正中心地表向下1.8米處為地宮。塔座上方為缽體,高3.7米,中空外圓,頂端直徑3.9米,底端直徑3.2米。缽體四周各設有一個寬0.5米、高1.0米、深0.3米的佛眼,南側佛眼下有一扇高0.7米、寬0.6米的封閉式券門。缽體壁厚1.6米,天宮內徑2.1米,缽體上封閉式券門即為進入天宮的通道。此外在天宮下方還有一座隔開的中宮,位於天宮和地宮之間。缽體上方為十三天,其中十三天座為正方形,邊長3米,座高2.5米,座上方2米高的位置拉出兩層閃檐,檐內有四根木質拉筋,彼此呈「井」字形以加固十三天。十三天座上方的十三天部分高4.3米,平面呈八角形,底部最大對角線為3米,頂部最大對角線則為2.1米,每隔0.33米拉出一層0.33米寬的閃檐,內部為實心砌築。其中第六層和第十三層的閃檐的八角上各有一隻風鈴。十三天頂部為塔剎,分為剎座和剎頂兩部分。其中剎座為圓形,下部的座頸直徑2米,高1.1米,上部為直徑2.4米、高0.8米的傘狀拉檐。剎頂為蓮花底邊,用黃銅製成,高1.2米,底部直徑0.58米,總重量達400千克。[3]:171-173[4]

文物[編輯]

在1962年的維修過程中,考古隊員從中發掘出了大批經卷,但這些經卷均因保管不善而遺失[3]:173。1993年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基座中心的地宮中發掘出5個大小不一的釉陶罐,均為鼓腹式,罐內裝有五穀、珠寶、銅佛等文物,套管上方蓋有磨盤殘塊[4]

參考[編輯]

  1. ^ 内蒙古之最 内蒙古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佛塔. 正北方網. 2017-08-16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5) (中文(中國大陸)). 
  2. ^ 那木斯來,何天明編著. 内蒙古古塔.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09-01: 188. ISBN 7-204-06786-X. 
  3. ^ 3.0 3.1 3.2 哲里木報社編. 金陵野史. 哲里木盟: 哲里木報社. 1980-10-01: 188. 
  4. ^ 4.0 4.1 4.2 秦保平. 开鲁镇元代佛塔. 內蒙古文物考古. 1998: 90–92. 
  5.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15-03-28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