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克拉斯諾夫
彼得·尼古拉耶維奇·克拉斯諾夫(俄語: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сно́в,1869年9月22日—1947年1月17日 ),俄羅斯軍官、頓河哥薩克。俄國內戰期間,他為白軍重要將領。
生平
[編輯]1869年,彼得·克拉斯諾夫出生在聖彼得堡[1]。其父為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拉斯諾夫少將,祖父為伊萬·伊萬諾維奇·克拉斯諾夫中將。1888年畢業於巴甫洛夫斯克軍事學校,後入伍。一戰期間,指揮第三騎兵團的哥薩克旅團和師團。十月革命期間,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提拔他為中將軍銜,任命他為軍隊指揮官,派往彼得格勒鎮壓布爾什維克的十月革命(參見克倫斯基-克拉斯諾夫起義)。然而3天內克拉斯諾夫戰敗,被捕入獄。隨後他向蘇維埃當局作出不再參加任何反對革命的鬥爭後,獲得釋放。
獲釋後的克拉斯諾夫馬上就食言了,他於1918年5月逃往頓河一帶的新切爾卡斯克,並被頓河哥薩克人推舉為首領。在德國秘密支持下(因為德國同蘇俄訂有和約,不能公開支持),與馬蒙托夫將軍發動了頓河哥薩克的叛亂,1918年5月至6月期間,取代了蘇維埃在頓河一帶的統治地位。6月中旬,一支頓河軍有40,000人、56支槍、179支機關槍。1918年下半年,克拉斯諾夫將軍隊推進到波沃里諾、卡梅申和察里津,計劃向莫斯科進軍。然而他的軍隊在察里津被約瑟夫·斯大林率領的紅軍擊敗,撤退到克里米亞。在後來斯大林上台後,察里津戰役被宣傳為重要戰役,察里津於1925年改名為斯大林格勒。
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克拉斯諾夫認為尋找新的同盟者很必要,因此在1919年1月宣誓效忠於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的南俄羅斯武裝部隊。
1919年2月19日,克拉斯諾夫在白軍內部鬥爭中失敗,前往德國。1923年前往法國,繼續從事反蘇維埃活動。他也是反共地下組織真俄羅斯兄弟會的創始人之一。在流亡期間,他寫下了回憶錄和數部小說。他的小說《從雙鷹旗到紅旗》,講述白軍英雄米哈伊爾·薩布林將軍的故事。他的小說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塞爾維亞語及其他一些歐洲語言。
二戰期間,克拉斯諾夫得到納粹德國的支持,組織白軍哥薩克軍團和蘇聯戰俘(多數為哥薩克),參加德軍作戰。1944年11月,克拉斯諾夫拒絕了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加入俄羅斯解放軍的邀請。戰爭結束以後,克拉斯諾夫在獲得不會被遣返回蘇聯的承諾之後,率軍主動向在奧地利的英軍投降。然而在1945年5月28日,克拉斯諾夫卻在「嚴責行動」中被英國當局引渡給了蘇聯。他與安德烈·什庫羅、季莫費·多馬諾夫和赫爾姆特·馮·潘維茨被蘇聯的軍事法庭判處死刑。1947年1月17日,在莫斯科被絞死。
參考文獻
[編輯]- ^ 蘇清. “正名”风刮进俄罗斯. 中國青年報. 2008-01-26 [2023-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