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媒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攻擊媒介(attack vector)也稱為攻擊載體攻擊矢量[註解 1]來侵方向[1],是電腦安全名詞,是指可以攻擊資訊系統,破壞其安全性的特定路徑、方法或是情景。依此一名詞源自生物學上攜帶和傳播疾病的病媒(Vector)的類似概念。攻擊媒介可能會被個人利用、被程式利用,也有可能以複合的方式來進行攻擊。

攻擊是有許多步驟的程式。例如有一個看似無害的檔案中加了惡意程式(用戶沒有同意執行的程式,所進行的功能也不是用戶同意進行的功能),傳送給終端用戶。若終端用戶沒有留意,開啟此一檔案,執行了惡意程式(也稱為負載),惡意程式開始進行有害的操作,可能包括繼續散佈惡意程式、在資訊系統中進行未授權的存取、偷竊或是加密用戶的資料等。

為了要減少安裝後會發現的機會,惡意程式一般也會放在看似無害的程式中,以達到混淆的目的[2]

常見的攻擊媒介有:

  • 利用緩衝區溢位,這也是衝擊波蠕蟲可以傳播的原因。
  • 利用網頁或是電子郵件系統,會載入並且執行JavaScript或是其他巨集程式,不會限制其機能的特性。
  • 利用網絡協定的缺陷,在網絡連線的另一端進行未授權的行為。
  • 釣魚式攻擊:向終端用戶傳送欺騙性的訊息,讓用戶提供其機密資訊(例如密碼)。

惡意軟件是看似正常的軟件,但其中有一些用戶者未同意,也不是用戶者使用目的的額外行為。

惡意軟件的例子有:

  1. 特洛伊木馬
  2. 廣告軟件
  3. 間諜軟件

和攻擊表面的差異[編輯]

攻擊媒介和攻擊表面(attack surface)意義略有不同。依趨勢科技的定義,攻擊媒介是「所有攻擊者可以入侵系統的手段」,而攻擊表面是「攻擊媒介所產生漏洞的總和」[3]

相關條目[編輯]

註解[編輯]

  1. ^ 攻擊矢量應該是直接由英文attack vector翻譯的詞,但此處的vector其實不是矢量。

參考資料[編輯]

  1. ^ 數據機常見CVE漏洞與CVE兩例個案介紹.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 [2023-10-19]. 
  2. ^ Provos, Niels; McNamee, Dean. The Ghost In The Browser Analysis of Web-based Malware (PDF). [2021-12-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06) –透過UseNix. 
  3. ^ : Trend Micro. Attack Vector vs Attack Surface: The Subtle Difference. 2023-02-01 [202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