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技
日本科技的優勢主要在於消費電子產品、機械人和汽車行業,其他國際競爭力行業還有鋼鐵、機械、化工、金屬工業。[1]:11
概述
[編輯]日本十分重視科技發展和教育對科技的作用,尤其是尖端科技發展,日本政府也極為重視科研投入。[1]:17
太空技術
[編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主要對太空的行星和空間進行研究,日本的火箭和衛星航空技術領先世界。日本一系列的火箭主要由三菱重工業公司管理。日本還建立了實驗模塊,並將其添加到國際太空站。
日本的航天開發自1950年代中期由糸川英夫在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研究所的航空技術研究班中發足[2],從最初直徑30厘米的小型火箭研究逐步走向大型化,並逐漸開展人造衛星發射的研究。1970年,日本發射了其第一顆人造衛星,只有9.4公斤。[3]:43在此前一段時期,日本政府設立了專門負責航天研究的機構。此後,糸川研究班發展而來的宇宙科學研究所(ISAS)同日本政府設立的宇宙開発事業団(NASDA)各自開展研發。
日本H-2B火箭是日本宇宙開發史上最大的國產火箭,由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三菱重工聯合研製,這體現了日本固體助推器水平、液氫液氧發動機水平。[3]:47在此以後日本設立了統一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
日本H-2A火箭搭載金星探測器「拂曉」號成功發射,探測了比火星難度更大的金星。[3]:48
日本發射了世界第一支宇宙帆船「伊卡洛斯」(Ikaros),「帆」的材料是樹脂性薄膜,這將奠定日本未來航天技術和星際探索技術的基礎。[3]:48
2003年5月,日本發射了隼鳥號絲川行星探測器,2010年6月13日,成功返回地球,這是人類第一次有人造航天器在月球以外的星球着陸並返回地球,該探測器裝有日本先進的離子推進發動機。[3]:48
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宣佈,將重新審視在航天開發領域政策上的「基本構架」,儘早啟動載人航天計劃。[3]:45-46
2007年,日本的「月亮女神」三顆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拍攝了高解像度的照片。[3]:48-49未來,日本將研發自動行走式月球探測器,建設不需要補給的月球無人基地,以及打算將距地球150萬公里以外的宇宙定位為「深太空港」,計劃在該處安裝光學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為探測木星和土星做準備。[3]:49
2009年,日本H-2B火箭從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升空,同時發射了日本第一架無人太空補給機空間站轉運飛船(HTV),運送物資給國際太空站,該飛船上有日本「希望」號太空實驗艙的平流層大氣觀測設備。[3]:47
2014年12月3日,從種子島宇宙中心大型火箭發射場由H-IIA火箭發射。日本時間2015年11月26日上午12時46分,在距離地球300萬千米處拍攝到地月合影,於12月3日到達地球近地點,藉助引力加速前往目的地小行星162173[4]。
2019年7月11日,隼鳥2號二度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預計採集地表下之岩石標本,並且於2020年時,攜帶採集品返回地球[5]。
2019年11月12日,JAXA稱隼鳥2號已對小行星「龍宮」進行了深入探測,將於13日開啟它的回家之旅,預計2020年年底返回地球,其從「龍宮」採集的樣本有望揭示有關太陽系起源的奧秘。[6]
2020年12月,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投下的裝滿小行星「龍宮」沙石的密封艙將於6日凌晨2點47至57分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烏美拉附近的沙漠。繼第一代「隼鳥」之後,這是第二次完成「取樣返回」任務,即把地球以外天體的樣本成功帶回。此舉或有助於獲取宇宙中沉睡的寶貴資源,帶動改變會撞擊地球的隕石軌道的技術。「隼鳥2號」總飛行距離為52億公里。根據計劃,它投下密封艙後,機體留在太空,用剩餘燃料飛往小行星「1998KY26」,踏上長達11年總計100億公里的新旅程。[7]
電子科技
[編輯]日本最先成功研製了35毫米單眼反光相機,日本的美能達、尼康是一代著名照相機,柯尼卡、理光、佳能、奧林巴斯等旋即登陸世界,大放光彩。[3]:130
1950年代,富士膠捲生產了10毫米的膠捲,並且進入國際市場[3]:131,它在高解像度和一次性相機上優於柯達相機[3]:132。1999年,富士佔領了65%的世界市場份額。[3]:1322000年5月,柯達相機轉戰中國大陸市場,在中國大陸建立了5000家專賣店,佔領了中國大陸50%的相機市場,其他是富士和樂凱(中國大陸膠捲品牌),各佔據25%左右。[3]:132
2000年,日本開發的數碼相機佔據了世界市場的60%;2010年,日本的數碼相機佔據了世界市場的90%,其中,中國大陸的數碼相機市場也是90%被日本數碼相機佔據,當時佳能、索尼、尼康是三大數碼相機巨頭,其次是元老級別的富士、松下、理光、奧林巴斯。[3]:1332014年,佳能的數碼相機銷量為1539萬部。[8]
1970年代,日本開始研製高清晰電視,1994年實現生產,2000年7月,日本制定了數碼電視機標準格式,可以廣播存儲,2005年,日本可以播放數碼電視節目,日本的多媒體電視、高性能密集化電視開始登陸世界,其液晶電視有壁掛式、袖珍式、等離子、背投式。[3]:141
1980年代,索尼推出便攜式電視機和微型唱片。[3]:141
索尼是世界上民用和專業視聽生產品、遊戲產品、通訊產品、關鍵零部件、信息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在音樂、影視、計算機娛樂和在線業務的成就,使其作為電子和娛樂公司在世界佔有領先地位。[3]:1411970年,索尼成了第一家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1972年,它是日本第一批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日本公司,1980年代,它收購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和影片公司。[3]:1412010年時,索尼首度以3D技術轉播了世界盃。[3]:142
信息技術
[編輯]1963年,日本自主研發出「參變管式計算機」。[3]:155
1991年,日本研製出第五代計算機,可以理解語言、圖形、記號和文字處理。[3]:156
1978年,日本可以在16K晶片貯存1.6萬個信息。
核子科技
[編輯]1940年,日本陸海軍立項開始進行核武器研製。1941年,物理學家仁科芳雄開始思考原子彈實物化的可能性,並將他的結論告知當局。之後,東條英機下達研究原子彈的命令,代號為「仁計劃」。仁科芳雄招集了他的老師,長岡半太郎和將在戰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朝永振一郎以理化學研究所(RIKEN)人員身份投入海軍核子技術研發。除此之外,他們還聘請東京帝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協助分析。不過到了1943年後,當仁科芳雄告訴海軍「理論上或許可行,但可能連美國也無法成功將原子彈實用於戰爭」時,海軍便失去了興趣。而仁科芳雄只好再找其他單位來繼續研究計劃。
後來,日本陸軍開始了新一項的原子彈計劃,代號為「二號計劃」,負責專精研究鈾235的分離技術。1945年2月,一小群科學家已經成功分離出初步的鈾235複合材料,但兩個月後美軍空襲東京毀掉大部份的設備,讓鈾堆和重水的生產陷入停頓。另外,日本的原子彈計劃也飽受鈾礦短缺的困擾,隨着戰敗日本核武計劃也化為泡影,轉為專攻和平用途的非核三原則。
自1973年以來,日本一直希望不再依賴進口燃料來發展核能,並在2008年開始依賴於核能。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大核電用戶,擁有55個核反應堆,這些能夠提供日本34.5%的電力。福島核災 等引發日本國民對核能的抵制和國際社會對日本利用核能的憂慮。
汽車
[編輯]1937年,豐田公司製作出日本第一輛汽車。[3]:148
鋼鐵
[編輯]1950年代,日本用16億美元改造和擴建老基地,實現三次合理化運動,建設了1.5億噸鋼鐵產業的國際水平,位於世界第一位。[3]:143
1979年,日本在扇島建立了世界最現代化的鋼廠,人均年產鋼1600多噸,起重機、煉鋼爐、輸送機,都是計算機操作。[3]:144
生物醫學
[編輯]日本在生物醫學領域也同美國德國等國一樣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科技外交
[編輯]近些年來,日本把其先進的科技投入到外交領域。[9]
日本在微電子、超導應用、計算機硬件、碳纖維、精密陶瓷、機械人、光纖通信都是世界前列。[3]:108
1998年,日本派出2.6萬人到其他國家進行科技指導。[3]:109
研究經費
[編輯]在2004年至2013年間,日本每年的研究開發費都佔GDP的3%以上。[10]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劉金釗. 《解读日本与日本人》.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684-790-9 (中文(簡體)).
- ^ 国分寺市からロケット発射. 國分寺市. [2011-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王錦思、王宇慧. 《超越日本: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日本坐标”》. 山東省青島市: 青島出版社. 2011-05-01. ISBN 978-7-5436-6970-3 (中文(簡體)).
- ^ 距离产生美:日小行星探测器拍美丽地月合影_科技_腾讯网. [2015-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 ^ 日隼鳥2號二度登陸龍宮 離生命起源更進一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央社 2019-07-11
- ^ 日本“隼鸟2号”踏上归途. 新浪科技. [2019-11-14].
- ^ 隼鸟2号”完成壮举 密封舱将抵达地球. 共同網. [202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 ^ 數位相機市況持續糟!Canon今年銷量恐再降1成. MoneyDJ新聞. 2015-01-29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 ^ Sunami, Atsushi; Tomoko Hamachi, Shigeru Kitaba.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plomacy in Japan. Science & Diplomacy. March 14, 2013, 2 (1) [2014-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OECD.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外部連結
[編輯]- (簡體中文)日本高科技產業大轉移:戰略性躲避中國內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