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銘
李慈銘(1830年—1894年底),初名模,字式侯,字
生平
[編輯]自幼好學,「為文沉博絕麗,詩尤工,自成一家」[1],嗜書成癖,「於書無所不窺」[2],承乾嘉漢學之餘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光緒六年(1881年)進士。同年五月,授戶部郎中[3],光緒十六年,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文廷式指責李慈銘當御史時,多明哲保身,對李鴻章這等大人物「不敢置一詞」,「觀其日記,是非亦多顛倒」。[4]周祖培曾說他「能讀書而不能做官」。[5]
李慈銘曾與表妹珠嬰私訂終身。但十四歲時祖母病重,為了沖喜延壽,家人強迫他娶大他五歲的表姐馬淑人為妻,不料祖母仍在大婚當日過世,至此對表姊耿耿於懷,夫妻感情不睦。婚後無子,為傳宗接代,先後納了三名小妾,但都未能有後,因此常流連於風月場所,據說因為常到妓院可看盡天下美女,與當時名伶朱霞芬、梅蕙仙、傅芷秋、時琴香等都交往甚密,還記在日記里。《孽海花》中的李純客,便是以李慈銘為原型的。李慈銘過慣官場糜爛的生活,又「戌削善病」,[6]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李聞訊憂懼,咯血而死。
著作
[編輯]《越縵堂日記》大抵是李慈銘生前認定的傳世之作,因此在字裏行間都不能苟且,1920年,由生前好友蔡元培助其出版。一生著作等身,有《越縵堂日記》、《越縵堂文集》、《越縵堂詩集》、《湖塘林館駢體文鈔》、《白華絳跗閣詩集》、《後漢書集注》、《北史補傳》、《歷史論讚補正》、《歷代史》等。
《越縵堂日記》是清代著名的日記,文字達數百萬言,從1854年起前後記載41年的生活經驗,有大量的治學札記,文學價值很高。《越縵堂日記》很早便列入台灣國中國文教材之一。[7]
評論
[編輯]- 魯迅在《怎麼寫———夜記之一》一文中說道:「《越縵堂日記》近來已極風行了。我看了卻總覺得他每次要留給我一些很不舒服的東西。為什麼呢?一是鈔上諭,……二是許多墨塗,……三是早給人家看,鈔,自以為一部著作了。我覺得從中看不見李慈銘的心,卻時時看到一些做作」。
- 清人劉體智在《異辭錄》評《越縵堂日記》:「蒓客記所讀之書全無宗旨,嫌其太雜。經史子集,無一不有,讀之未畢,隨手札記,難免首尾不貫。」、「在他人畢生精力所在,僅看一序,以一日了之,便加評語」,意指李慈銘讀書常不及深審,即筆記批評他人之著作。[8]
註釋
[編輯]- ^ 「㤅」為「愛」之古字。
參考文獻
[編輯]- ^ 《清史稿》第44冊,第13440頁。
- ^ 平步青:《掌山西道監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銘傳》,《清代碑傳全集》下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光緒六年。庚辰。五月。……戶部候補郎中李慈銘。工部候補郎中蔡敉功。均著以郎中即用。吏部候補主事王傚。兵部候補主事孫汝梅。均著以主事即用。刑部儘先題補主事徐寶謙。著仍歸原班補用。內閣中書薛浚。著仍以內閣中書用。分部學習員外郎何晉德、著俟分部學習報滿。作為候補員外郎後、以該部員外郎即補。分發省分儘先補用知府鄧嘉純。分發省分補用同知直隸州知州謝廷澤。知縣俞麟振。均著各以原班用。余著歸部銓選。
- ^ 文廷式:《聞塵偶記》
- ^ 《越緩堂日記》第一冊,同治二年(癸亥)六月初四日
- ^ 平步青:《李君蓴客傳》
- ^ 臺灣國民中學教材《國文》第一冊。國立編譯館. 1997、臺灣國民中學教材《國文》第六冊。南一出版公司·2017
- ^ 劉體智《異辭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書中著錄十二條:「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李慈銘讀書不終卷、李慈銘於小學未識門徑、李慈銘隱善揚惡、李慈銘詞章差強人意、李慈銘未能盡通古禮、李慈銘謾罵時人、李慈銘論一時之人、李慈銘論一處之人、李慈銘有揶揄之筆、李慈銘記妻妾爭鬥、潘鼎新贈李慈銘金」。
外部連結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