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洋山鎮

座標30°38′21″N 122°03′35″E / 30.63919°N 122.05959°E / 30.63919; 122.0595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洋山鎮
坐標:30°38′21″N 122°03′35″E / 30.63919°N 122.05959°E / 30.63919; 122.05959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嵊泗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面積
 • 總計21.84 平方公里(8.43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9,732人
 • 密度446人/平方公里(1,154人/平方英里)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3 09 22 102
電話區號+86 

洋山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下轄的一個[1]。該鎮由大洋山小洋山灘滸山等90個島礁組成。該鎮陸地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洋山鎮下轄4個城市社區及1個行政村。洋山鎮人口15595(2005年)。

史籍記載[編輯]

洋山大洋山小洋山

大同十一年(535)開始即有小洋島文字記載。乾隆金山縣志》、《光緒崇明縣志》記載:島上多羊,得名「羊山」,因島面積小,稱「小羊山」,後演變為小洋山,而大洋山因小洋而得名。據《大洋舊志》記載:早在南宋以前,洋山居民稠密。

公元1658年(順治十五年),鄭成功北伐長江,船隊停泊於此遇颱風,損失很大。

水師提督陳倫烔作於雍正八年(1730)的《海國聞見錄·天下沿海形勢錄》記載:而崇明上鎖長江,下扼吳淞,東有洋山、馬跡、花腦、陳錢諸山。[2]

大、小洋山及其附近島嶼,在西文海圖里總稱為崎嶇列島(Rugged Islands)。

沿革[編輯]

洋山鎮是2001年由原來的大洋鎮、小洋鄉和灘滸鄉3個鄉鎮合併新設。雖然這三個鄉鎮在地理上接近,但在1950年以前分別屬於不同的省縣。其中原大洋鎮(除20世紀50年代由小洋鄉劃入的中門堂等島),在清和民國時期隸屬於定海縣所轄,民國23年(1934年)建大洋鄉,以主島大洋山得名。民國38年(1949年)6月劃入新設的滃洲縣(今岱山縣的前身)。

1950年7月7日解放軍進入後,改歸嵊泗特區軍管會管轄。小洋山在清初江浙分洋時,由浙江省改歸江蘇省管轄。民國23年(1934年)建小洋鄉,1950年7月7日共軍進入洋山。灘滸各島在民國23年(1934年)建鄉,稱新平鄉,屬鎮海縣。1950年5月17日解放後改為鎮海縣城關鎮十四村。1954年劃入嵊泗縣,屬大洋鄉。1955年復置鄉,稱灘滸鄉,以主島得名。1950年至1956年間,設立洋山辦事處(區公所)。

1962年4月,大洋、小洋、灘滸和徐公合建洋山人民公社,劃入新設的大衢縣(駐地在衢山島島斗),1964年6月大衢縣撤銷後復歸嵊泗縣。1966年,洋山人民公社撤銷,大洋、小洋、灘滸均單獨設立人民公社。1984年分別改為同名的鄉,同年12月,大洋鄉改為大洋鎮。2001年,大洋鎮、小洋鄉和灘滸鄉再次合併,新設洋山鎮。

地理[編輯]

洋山鎮由76個島礁組成。小洋港區面積24平方公里。

人口[編輯]

洋山鎮居民的祖籍地多來自岱山以及金塘、寧波等地。在宗教信仰方面,灘滸村的基督徒比重較高,建有教堂一座。

洋山鎮歷年人口情況如下:

  • 2000年:13194人(其中大洋鎮9460人,小洋鄉3185人,灘滸鄉549人)。第五次人口普查值。
  • 2005年:15595人
  • 2010年:0.97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統計值

行政區劃[編輯]

洋山鎮共轄4個城市社區與1個行政村。城東、聖港、濱海、雄洋4個城市社區居委會皆位於大洋山。

社區 面積(km2) 行政村 面積(km2) 自然村/小區
城東社區 - - - 大岙、東平、老宮
聖港社區 - - - 小梅、鑰匙
濱海社區 - - - 洋西、新宮、雲鵝
雄洋社區 - - - 洋東村、雲鷺苑
灘滸村(灘滸社區) 1.5162 灘滸村 1.5162 灘滸村
總計 8.6653 - 8.6653 -

參考資料[編輯]

  1. ^ 2023年嵊泗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李長傅等,《海國聞見錄》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1985年3月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