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彈 (子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白金漢燃燒彈

燃燒彈是一種彈頭尾部有少量燃燒劑,能夠在連續射擊時指示彈道的子彈[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編輯]

Some sectioned shells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 From left to right: 90 mm shrapnel shell, 120 mm pig iron incendiary shell, 77/14 model - 75 mm high-explosive shell, model 16 - 75 mm shrapnel shell

燃燒彈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廣泛使用,尤以1916年為甚。當時該類彈藥所採用的燃燒劑,彈藥發射後會留下一道藍色煙跡(推測可能是),因此也被稱作「煙霧示蹤彈」。儘管和普通彈藥一樣致命,受磷的燃燒速度限制,該類彈藥的有效射程僅有350碼(約合320米)。[2]英國軍方研製的「白金漢」燃燒彈被用於供應夜間戰鬥機以攻擊前來空襲英國本土的齊柏林飛艇。相對普通子彈而言,燃燒彈能夠點燃飛艇中的氫氣,因而對於飛艇而言極為致命。相應的,戰鬥機也能憑藉這種彈藥收割敵軍的觀測氣球[3]由於對人員使用這種彈藥會被認為是違反了《聖彼得堡宣言》,英國皇家飛行隊禁止在空戰時使用燃燒彈,只能在攜帶書面命令的情況下,使用該類型彈藥攻擊飛艇和氣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燃燒彈被大量用於截擊機上,儘管相對於穿甲彈而言這種子彈對轟炸機造成的損壞並不理想,但是它們在命中油箱和輸油管時有更高的幾率導致起火。[4]

1938年,旅居瑞士的比利時人德·王爾德研發了一種新型彈藥。同年12月,英國空軍部採用了這種設計。不過這種彈藥必須手工製作,無法量產。伍利奇皇家兵工廠的C·奧伯利·迪克森少校對該型子彈做出改進[5],出於保密原因,命名為「0.303英寸燃燒彈B型Mk.VI」。不過,及時改進後的設計與原設計千差萬別,這種彈藥一開始還是被稱作「德·王爾德」彈。該型彈藥的燃燒劑外包一層硝化纖維,彈頭處有一鋼珠,以確保命中目標時能夠觸發燃燒劑。相對於傳統意義上更像是示蹤彈的設計,「B型Mk.VI燃燒彈」更像真正的燃燒彈。[6]這種彈藥最初被裝備在霍克「颶風」戰鬥機超級馬林「噴火」戰鬥機上參與敦刻爾克戰役,並受到飛行員好評。戰爭前期,空軍的彈鏈設置是標準彈、穿甲彈、Mk.IV型燃燒示蹤彈和Mk.VI型燃燒彈,直到1942年彈藥供應充足之後才更改為一半穿甲彈一半燃燒彈的模式。[7]

一位在不列顛空戰期間被燃燒彈命中飛機擊落的飛行員這樣描述他的經歷:[8]

「我能聞到燃燒劑起火的味道,熾熱而濃烈,但這一次並沒有讓我感到難受。 炮彈和燃燒彈擊中了我的飛機……子彈從我的雙腿之間穿過,一束燃燒彈的尾跡從我的腿上方划過,直指油箱……然後火舌探詢地從我腳邊的油箱底下伸了出來,在駕駛艙的一角燃起了一團滾燙的小篝火。」

美國軍方照搬了英國方面的設計,將這種彈藥設計應用到了他們.30英寸和.50英寸航空機槍彈上。而英國軍方,後來對這種彈藥作出改進,研發了更為簡化的Mk.VII燃燒彈。

現代[編輯]

能夠擊穿裝甲的燃燒彈通常會延遲燃燒劑的爆發以使彈藥能夠造成目標內部燃燒並實現殺傷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目標的電氣設備和計算機也有可能被彈片擊中損壞。因此,各國軍隊採用了多種手段以延緩燃燒劑的爆燃。[1]

在一些爆炸性彈藥,諸如高爆燃燒彈中,燃燒劑的作用主要是引燃彈體內的炸藥。[1]

雖然目的並非引燃目標,曳光彈也具有一定的燃燒效果,尤其是在命中可燃物的時候。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Bullets for Beginners. GlobalSecurity.org. [2008-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2). 
  2. ^ United States War Department. America's Munitions: 1917–1918.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9. 
  3. ^ Zeppelins and balloons. Firstworldwar.com.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30). 
  4. ^ Harris, Sir Arthur T. Despatch on War Operations. Routledge. 1995. ISBN 0-7146-4692-X. 
  5. ^ McKinstry, Leo. Hurricane - Victor of the Battle of Britain. London: John Murray. 2010: 133. ISBN 978-1-84854-339-3. 
  6. ^ Cartridge of the Month. [2022-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7. ^ Williams, Anthony G. The Battle of Britain: Armament of the Competing Fighters. [5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anuary 2013). 
  8. ^ Kershaw, Alex. The Few: The American "Knights of the Air"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Fight in the Battle of Britain. Da Capo Press. 2006. ISBN 0-306-81303-3. 

傳記[編輯]

  • Williams, Anthony G.; Gustin, Emmanuel. Flying Guns World War II - Development of Aircraft Guns, Ammunition and Installations 1933-45 (Hardback). Ramsbury: Crowood Press. 2003: 336 pages. ISBN 1-84037-227-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