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蔡斯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斯烈
性別
出生1911年
湖北應城
逝世2003年3月8日
北京
教育程度金陵大學1936年
職業軍事家
活躍時期20世紀
政黨中國共產黨
經歷
  • 1938年12月應城縣抗日游擊司令部(簡稱「應抗」)副大隊長兼第五中隊中隊長
    1939年1月底「應抗」挺進大隊大隊長,應城縣第三抗日民主區政府區長
    1939年4月下旬「應抗」第三支隊支隊長
    1939年6月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第三團隊團長
    1940年1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5團隊團長
    1941年4月新四軍第五師13旅39團團長
    1942年任豫鄂邊區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
    1943年兼任應城礦區整理委員會主任
    中原軍區江漢軍區鄂中軍分區司令員
    1947年遼吉軍區副參謀長
    1948年遼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1949年1月阜新礦務局副局長、中共阜新市委常委兼阜新市市長
    1952年底東北煤礦管理局副局長
    1956年遼寧省煤礦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1960年煤炭工業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所長、副院長
    1975年兼任國家煤炭工業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
    1979年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蔡斯烈(1911年6月—2003年3月8日),又名蔡松榮、蔡松雲,湖北應城楊嶺潘家集人。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幹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生平[編輯]

生於富裕的膏鹽礦商和礦主家庭。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10月轉黨。後因應城縣黨組織被破壞而失去聯繫脫黨。

1928年底到武漢讀書;後到北平讀高中。1936年從南京金陵大學輟學回家,繼承家業,成為富豪礦主。

1937年10月在武漢參加青年救國會。1938年6月經蔡承祖鄧先柱介紹,由董必武錢正英批准,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由陶鑄批准提前轉為正式黨員,成為陶鑄在應城舉辦的湯池訓練班時期最早發展的黨員之一。毀家紓難,以護礦為名,自己出資1000塊銀元購買槍支彈藥,即「應城抗戰八條槍」。[1]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在中共鄂中特委書記楊學誠率領下,帶着十三名礦工,成立了「應城潘家集商民自衛隊」,以八條槍為基礎,建立起鄂中第一支抗日武裝。[2]拉隊伍京山縣丁家沖,在鄂中山區迅速發展到500人槍的抗日游擊隊,蔡任隊長。在其帶動和影響下,從1938年11月至1943年春的4年多期間,應城膏鹽礦區就為鄂豫邊區新四軍第五師捐助了經費達200萬法幣,應城縣數千人參加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說:「勇敢堅定的蔡松榮(蔡斯烈)、徐休祥(徐覺非)同志及應城的孫縣長都是當時(1939年4月30日夜襲雲夢縣城)英勇爬城的抗日英雄」「鄂中陶鑄楊學誠同志以八條槍起義而發展起來的幾支武裝,成為以後發展堅持鄂豫邊抗日游擊戰爭的基本力量」。[3]1939年6月上旬,李先念陳少敏新四軍挺進團一大隊到達京山大山頭,與鄂中區黨委領導的「應抗」部隊會合。6月19日接到中原局劉少奇、朱理治的電報,指示鄂中黨的中心任務是在最短時期內創立一支5000人以上的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新四軍,「應抗」應立即編為新四軍。「統一整編,打出黨的旗幟」。「應抗」改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不久改稱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李先念在《一年來鄂豫邊地區抗日游擊戰爭》一文中寫:「我們從豫南向鄂中挺進的征途上,匯合了信陽地區共產黨員自動組織的武裝,還有羅原福同志以28條槍為基礎擴大起來的武裝和張體學同志率領的武裝以及鄂中陶鑄、楊學誠、蔡松榮等同志以8條槍發展起來的幾支武裝,所有這些就成為以後發展堅持豫鄂邊區游擊戰爭的基本力量。」

1946年5月至7月任軍事調處執行部漢口第九執行小組成員。1946年底到東北。

1982年離職休養,享受副部長級醫療、住房待遇。

參考文獻[編輯]

  1. ^ 蔡斯烈:「從八條槍開始」,《革命史資料》(十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6月版。
  2. ^ 《為革命獻身的湖北省委書記——楊學誠》,湖北黨史網
  3. ^ (任質斌之子)任全勝:「我和蔡斯烈伯伯的交往」,《我們的父母——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五師中原分會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