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公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虹橋公墓(英語:Hung Jao Cemetery),1926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興建的公墓,大致位置在今上海市徐匯區番禺綠地及周邊。

歷史[編輯]

虹橋公墓內殘破的棺材

192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虹橋路和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交叉處興建公墓。公墓分東西兩區,西區稱「虹橋公墓」(Hung Jao Cemetery),在虹橋路北、哥倫比亞路西,佔地8公頃余,為上海的外國人墳地,對於入葬對象並無過多限制,中外人士均可安葬;東區稱「哥倫比亞路公墓」(Columbia Road Cemetery),位於虹橋路北、哥倫比亞路東,面積較小,主要針對猶太社群。1945年後,兩處公墓合併,沿稱虹橋公墓[1]

虹橋公墓中安葬的名人有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著名報人鄒韜奮、革命烈士茅麗瑛、猶太商人艾利·嘉道理等。1949年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將紅色作家蔣光慈李白及一同殉難的十二位烈士、法電六烈士王孝和等多為先烈的遺骨遷葬到虹橋公墓,辟出專門的虹橋公墓烈士區[1]

1967年,上海市烈士陵園籌建,原安葬在虹橋、江灣大場等公墓的烈士遺骸遷葬至上海市烈士陵園[2]。虹橋公墓改做他用,原址部分區域為如今的番禺綠地[1]

參考[編輯]

  1. ^ 1.0 1.1 1.2 曹偉. 忆往昔 | 端午节思红色先烈,坟冢间看城市变迁:虹桥路的公墓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3-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8). 
  2. ^ 上海民政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2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