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是一件西周中期後段的青銅器是古代用來盛糧食的禮器,從轉變而來,流行於西周時期。該盨「呈圓角長方形,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器口沿下飾鳥紋,腹部飾瓦紋,兩側有一對獸首形耳,垂環和蓋已失,圈足中間有桃形缺口」[1] [2]。盨內底有銘文10行共計98字,書法幽美,整齊勻稱。銘文中有「遂公」兩字,故稱「遂公盨」。「遂公」是西周時遂國(今山東寧陽西北)的國君,魯莊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齊國所滅。這件青銅器不是考古發掘中發現,而是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發現,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銘文中首句曰「天命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征」與《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相似。這使得學者開始重新考慮《禹貢》的文獻意義。同時遂公盨的發現也說明大禹治水的傳說至少在西周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這對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義。

銘文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 差地設征,降民監德,迺自 作配鄉(享)民,成父毋。生我王 作臣,厥沫(貴)唯德,民好明德, 寡(顧)在天下。用厥邵(紹)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 經齊,好祀無[貝鬼](廢)。心好德,婚 媾亦唯協。天厘用考,神復 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 民唯克用茲德,亡誨(悔)。」

參考[編輯]

  1. ^ 李學勤. "遂公盈與大禹治水傳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3): 1-23.
  2. ^ 余世誠 -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