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納恰爾景頗族
阿魯納恰爾景頗族(Singpho),又稱藏南景頗族,指的是生活在印度實際控制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地區)一帶的克欽族。現時在阿魯納恰爾邦的勞哈特與昌朗地區,以及緬甸的克欽邦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的丁蘇吉亞地區(Tinsukia)亦有發現阿魯納恰爾景頗族人。這些在印度景頗族人合共7200人,散居於12條村莊裏。12條村分別為:低幫(Dibang), 科特同(Ketetong),旁那 (Pangna), 五路普(Ulup), 銀色木(Ingthem),芒邦(Mungbhon), 旁桑(Pangsun), 哈薩可(Hasak),卡色(Katha), 比薩(Bisa), 那摩(Namo) 以及困賽(Kumsai),語言屬於景頗語的阿魯納恰爾方言。景頗族在阿魯納恰爾邦分為四大支系,它們分別是:山蓋(Shangai), 木陽(Myung), 盧布讓(Lubrung) 和 米瑞普(Mirip)。另外,支系下又有若干部落,這些部落有:貝司撒(Bessa), 杜法(Duffa), 魯特套(Luttao), 魯特拖拉(Luttora), 特薩利(Tesari), 米瑞普(Mirip), 落非(Lophae),路同(Lutong) 和馬格讓(Magrong)。
宗教
[編輯]傳統上,當地景頗族人與緬甸的同族一樣,都信奉上座部佛教,並於每年慶祝佛誕,以紀念佛陀釋迦牟尼的誕生。但近年在傳教士的推動,當地有不少族民已改信基督教。當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緬甸政府實施嚴格的宗教管制,以防止教會人士透過傳教活動來干涉當地內政。為此,教會人士轉移以他們在印度生活的同族人作傳教對象。傳統的佛教徒雖然同時亦信奉地方巫術,但都嚴守素食信條;但改信基督教後,開始食用各種肉類[1]。
毒品問題
[編輯]與緬甸的克欽族一樣,阿魯納恰爾景頗族以種植罌粟為生,而吸食鴉片亦成為了當地景頗族的傳統習慣。由於毒品的禍害,使族民人口銳減。根據印度政府比照在1950年的人口統計數據,當地景頗族人口已從最初的五萬人下跌至近年不足一萬人[2]。1995年當印度與緬甸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令兩國間的鴉片交易大幅飈升,亦使當地吸毒個案從1997年起大幅上升,主要集中於Pangsun及Kumsai兩條村內。為購買毒品,不少吸毒者甚至要變賣物業。過往當地吸毒者都採用傳統叫作「Doba」的竹製或木製煙槍,但近年已發現有吸毒者採用靜脈注射方式吸毒。這些吸毒者每次服用的劑量約20公克,但亦有更高用量的報告。而根據其中一條村的發現,當地景頗族人的鴉片都由緬甸邊境的Tangsa景頗族提供。
為了解決當地的毒品問題,印度政府每年都要撥出一定經費來打擊當地的販毒行為,以及協助當地的吸毒者戒毒。現時,在當地販賣毒品可被監禁。而當地的景頗民族議會亦計劃透過宣傳,防止毒品繼續流入印度。
參考
[編輯]- ^ S.N. Saxena (http://Hinduworld.com/). Christianity Overwhelming Buddhism in India's North-East [基督教在印度東北快速打擊佛教信仰]. The Buddhist Channel. 2005-04-21 [2009-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B. Datta-Ray. The Journal of the North-East India Council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orth-East India Council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9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