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73年颶風艾娃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颶風艾娃
Hurricane Ava
五級颶風(美國
颶風艾娃的衛星圖像
形成1973年6月2日
消散1973年6月12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60英里/小時(26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15毫巴百帕);27.02英寸汞柱
東太平洋第五低)
死亡
損失
影響地區南加州
1973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颶風艾娃(英語:Hurricane Ava)是有紀錄以來東北太平洋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之一,也是1973年太平洋颶風季首場獲命名的風暴。系統於6月上旬成形,並很快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強度,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6月形成的五級太平洋颶風,也是一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級太平洋颶風。氣旋的中心氣壓創下太平洋颶風的新低。雖然強度很高,但艾娃自始至終都在遠離陸地的海上活動,沒有造成顯著影響。

為了研究這場風暴,人類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測量和偵察手段。他們不但啟動多次偵察飛行任務,還試驗了多種氣象儀器。天空實驗室計劃的太空人還從太空拍下這場颶風的照片。

氣象歷史

[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1973年6月2日,墨西哥瓦哈卡州薩利納克魯斯Salina Cruz)以南約400公里海域有熱帶低氣壓[注 1]形成。系統起初基本沒有移動,於當晚增強成熱帶風暴[注 2],成為1973年太平洋颶風季首場獲命名的風暴。艾娃緩慢向西移動,逐漸遠離墨西哥,於6月3日升級成颶風[注 3]。6月5日下午,氣旋強化成大型颶風[注 4]。次日,一架美國空軍偵察機測得風暴風速達每小時250公里[注 5]中心氣壓915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標誌着艾娃成為1973年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2]

颶風艾娃的最強風力時速高達260公里[2],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最高的五級強度標準[3],也是繼1959年後東太平洋形成的第一個五級颶風[4]。艾娃快速增強期間,其風眼直徑也逐漸縮小,氣旋風速從每小時110公里提高到255公里期間,風眼直徑縮小了6.5公里。風速從每小時165公里提高到255公里期間,風眼直徑縮小了3.25公里。風暴中心915毫巴的氣壓比遠離風暴的周邊大氣環境要低約100毫巴(百帕,3英寸汞柱)。[2]

達到最高強度後,颶風艾娃從6月7日開始減弱並繼續向西移動。6月7日時,系統風力時速為220公里,次日就降至185公里。6月9日,氣旋風速降至低於每小時165公里,已經不再滿足大型颶風標準,並於當晚降級成熱帶風暴。6月11日,安娜進一步弱化成熱帶低氣壓,然後轉向北上,於6月12日消散。風暴殘留以東風波形式同信風結合。[2]

預報和觀測

[編輯]
一架飛入颶風艾娃的C-130運輸機尾部裝載的微波雷達

氣象部門在預測艾娃動向的過程中出現的誤差較大,超過對1973年太平洋颶風季其它任何風暴的預測誤差。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5日預報誤差達14°,這主要是因為氣旋在熱帶低氣壓時期轉向北上引起。[2]

連續幾天裏,艾娃的位置恰好在天空實驗室計劃首次載人任務的正下方[2]。太空人拍下颶風的照片[5],據航天員約瑟夫·科文形容,颶風規模非常大,看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螺旋」,太空站窗戶外的視野完全被艾娃佔據,別的什麼東西也看不見[6]。太空人還通過地球資源實驗包裹傳感器取得風暴的微波數據[5]。天空實驗室還動用散射儀對艾娃進行研究[7]。但是,天空實驗室的散射儀獲得的數據存在降解,所以不及通常情況下取得的數據那樣實用[8]

人類還通過NOAA-2和雨雲5號氣象衛星對艾娃進行觀測。NOAA-2提供的照片用於估算颶風的最高風速。有3艘船隻針對形成後不久、尚處熱帶風暴階段的艾娃遞交觀測報告,這些報告和氣旋存在期間的衛星圖像都很實用。[2]雨雲5號衛星帶有電子掃描微波輻射計和溫濕度紅外輻射計[9],兩種儀器都在研究艾娃的過程中發揮作用。溫濕度紅外輻射計提供的數據主要用於估算雲層溫度,電子掃描微波輻射計的數據則主要用於計算降雨量、降水分佈和降雨密度。這些觀測得到的數據還表明,不是經垂直發展形成的雲層同樣能夠產生熱帶降雨[10]

颶風艾娃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所派偵察機飛入的第一場太平洋颶風[11],但在此以前,曾有其他機構派出飛機飛入過其他太平洋颶風[12]。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偵察機上裝載有大量傳感器,並通過雷波雷達系統和激光高度計測出艾娃激起的海浪高達12米[2]。這也是人類首次採用這種方式測量熱帶氣旋造成的惡劣海況[2]美國空軍的飛機測得艾娃的中心氣壓、氣溫,並利用投落送獲得風眼中的濕度和氣壓信息[2]。從太空和空中收集數據是為了進行對比[13]。總體而言,這樣多樣化的測量手段令颶風艾娃成為當時人類觀測最全面的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2]

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4]
颶風 年份 氣壓
百帕 英寸汞柱
1 帕特里夏 2015 872 25.75
2 琳達 1997 902 26.64
3 里克 2009 906 26.76
4 肯納 2002 913 26.96
5 艾娃 1973 915 27.02
伊歐凱 2006
7 瑪麗 2014 918 27.11
奧迪爾
9 吉列爾莫 1997 919 27.14
10 吉爾瑪 1994 920 27.17
瓦拉卡 2018
列表僅適用於在赤道以北及
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


影響和紀錄

[編輯]

颶風艾娃存在期間始終位於海上[14],因此沒有任何報道表明這場風暴造成人員喪生或破壞。不過,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艾娃」(Ava)後不久,有3艘船隻測得的風速略低於烈風強度。[2]此外,6月9至10日,風暴激起的大浪在南加州海岸產生危險的潮汐和強烈的離岸流。紐波特比奇長灘的浪高分別達到2.7和1.8米,海豹灘也有2.4米。大浪令沙灘變得更加危險,南加州各海灘的救生員隊伍人數達到往常的2到3倍,海豹灘和紐波特比奇的救生員分別進行了35和75次救援。[15]

颶風艾娃創下許多紀錄,雖有多項已被打破,但任有少數維持至今。艾娃的五級颶風強度保持到1973年6月7日[4],此後要過7712天,才有1994年颶風艾米利亞於1994年7月19日達到五級強度[16]。這一時間跨度之大,比有紀錄以來世界上任何海域兩場接續的五級颶風間隔時間都要長。1994年的颶風吉爾瑪於7月24日達到五級標準,又與颶風艾米利亞一起創下五級颶風間隔時間的最短紀錄。[4]艾娃在五級標準下保持了24小時,創下新紀錄,但這一紀錄之後由同樣1994年的颶風約翰打破,此後1997年颶風琳達颶風伊歐凱都超過了艾娃的紀錄[17]。此外,颶風艾娃至今仍是赤道以北西半球在6月存在過的最強熱帶氣旋[4][18]

美國國家氣象局發言人稱:「艾娃處於最高強度時,其持續風速約有180,陣風時速達200節」(分別相當於每小時333.36公里和370.4公里)[15]。但無論是官方發佈的「最佳路徑」(Best track)數據,還是《每月天氣回顧》上季度總結的數據都遠遠不及,認為這場颶風的最高風速為140節(相當於每小時259.28公里)[2][4]。如果氣旋風速真如這位發言人所言,那麼艾娃就是有紀錄以來地球上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之一。但是,如此之高的風速本身就存在可疑。[19]

颶風艾娃915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的最低氣壓也創下東北太平洋颶風的新紀錄;此後雖先後被颶風琳達里克肯納帕特里夏超越,但至今仍是史上第五強太平洋颶風[4]。同時,琳達和里克的氣壓都是按衛星圖像估算得出[20],所以如只計測得氣壓,艾娃的紀錄就要保持到2002年10月下旬才被肯納超越[21]。不過,考慮到東北太平洋的地球同步衛星觀測直到1966年才啟動,所以此前的氣象紀錄可能不夠可靠[20]。艾娃的氣壓紀錄本身也有欠完整,測得915毫巴氣壓時,風暴尚屬四級強度,達到五級強度後唯一一次測得的氣壓值反而更高,有928毫巴(百帕,27.4英寸汞柱)[22]。這兩項因素表明艾娃的實際最低氣壓可能低於915毫巴,也可能會有比艾娃更強烈的其它東太平洋氣旋存在[23]

註釋

[編輯]
  1. ^ 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定義,熱帶低氣壓是指持續風速在每小時62公里以下的熱帶氣旋[1]
  2. ^ 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定義,熱帶風暴是指持續風速在每小時63至118公里之間的熱帶氣旋[1]
  3. ^ 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定義,颶風是指持續風速在每小時119公里或以上的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這一標準同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相同[1]
  4. ^ 大型颶風指最大持續風速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三級或以上的風暴[1]
  5. ^ 如無特別說明,所有風速數據均為1分鐘持續風速。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Glossary of NHC Terms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Robert A. Baum. Eastern North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73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97–301. 1974-04 [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3. ^ 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7).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database 1949–2013.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4-07-07 [2015-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2).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here.
  5. ^ 5.0 5.1 Introduction. SP-399 Skylab EREP Investigations Summary.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6. ^ First Hurricane. The Daily Courier (Connellsville, Pennsylvania: The Hurricane Newspaper Archive). 1973-06-08: 13. 
  7. ^ Arthur K. Jordan, Charles G, Purves, & James F. Diggs. Analysis of Skylab II S193 Scatterometer Data.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1975-05-02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8. ^ V. H. Kaupp & J. C. Holtzman. Skylab Scatterometer Measurements of Hurricane Ava: Anomalous Data Corr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Electronics. IEEE. 1979-01 [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8). 
  9. ^ Lewis J. Allison, Edward B. Rodgers, Thomas B. Wilheit, & Robert W. Fett.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as Measured by the Nimbus 5 Electrically Scanning Microwave Radiomete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74. 1974-09 [2015-06-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5-30). 
  10. ^ Lewis J. Allison, Edward B. Rodgers, Thomas B. Wilheit, & Robert W. Fett.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as Measured by the Nimbus 5 Electrically Scanning Microwave Radiomete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77. 1974-09 [2015-06-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5-30). 
  11. ^ Wea01151. NOAA Photo Library. National Oceanograph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2. ^ Gary Padgett.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gust 2000.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13. ^ David Shayler. Skylab: America's Space Station. Springer, Google Books. 2001: 267 [2015-06-09]. ISBN 1-85233-407-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14. ^ Hurricane AVA. Unisys. [2015-06-09]. (原始內容 (GIF)存檔於2014-01-03). 
  15. ^ 15.0 15.1 Tom Williams. 'Hurricane surf' hits Southland; lifeguards busy. Long Beach Independent (Long Beach, California: The Hurricane Newspaper Archive). 1973-06-11: A3. 
  16. ^ The 1994 Central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17. ^ Neal Dorst. Subject: E8) What hurricanes have been at Category Five status the longest?. FAQ.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08-13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7). 
  18.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5-05-07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19. ^ Chris Landsea. Subject: E1) Which is the most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on record?. FAQ.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11-28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7). 
  20. ^ 20.0 20.1 Max Mayfield. Preliminary Report Hurricane Linda.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7-10-25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2). 
  21. ^ Franklin, James L.;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Kenna 2002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2-12-26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22. ^ Hurricane AVA. Unisys. [2015-06-09]. (原始內容 (DAT)存檔於2013-11-13). 
  23. ^ Max Mayfield. Preliminary Report Hurricane Guillerm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7-10-02 [2015-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