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S-1
研發國家 | 日本 |
---|---|
類型 | 目標跟蹤雷達 |
首次使用 | 1972年(昭和47年) |
天線 | 拋物面天線 |
波段 | X波段 |
探測距離 | 20 yd(18米)以內 |
探測高度 | 最大5'以內, 平均2'以內 |
方位角 | 全周旋迴無制限 |
俯仰角 | -5〜+85°[1] |
其他名稱 | 72式火控裝置1型 |
72式火控系統1型(FCS-1)是日本研發的一種火炮火控系統(GFCS),它們全部安裝在海上自衛隊巡邏艦(防禦艦、運輸艦、掃雷艦)上。
歷史
[編輯]在海上自衛隊,主要由Mk.63作為火炮火控系統(GFCS)安裝在第一次防衛計劃大綱之前購置的艦艇上。然而,與世界標準相比,這些設備性能較差,因此1955財政年度列入了購置高性能火炮火控系統的預算。當時還考慮了非美國產的火控裝備,瑞士的歐瑞康公司和荷蘭的泰雷茲集團成為候選者。其中歐瑞康製造的Yaberg因其卓越的性能和未來的發展空間而被選中,並於1958年3月進口安裝了一套,作為春風級護衛艦上的Mk.51的替代品。它是作為陸基高射炮火控系統而開發的,在許多方面都有別於傳統的艦載火炮火控系統。特別是作為發射基礎的坐標系有本質區別,Yaberg以正北和靜止靜態水平面為基礎,而傳統系統則以艦首方位角和甲板面為基礎。雖然硬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問題使得射擊精度、維護和保養極為困難,但該飛機為海上自衛隊GFCS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成為日本國產火控系統的基礎。[2]
設計
[編輯]基於這一經驗,1958年開始作為技術研究本部的一項內部研究,開始了艦載GFCS的研究。1959年,三菱電機在該部門委託下開始着手進行研究,技術性能指標要求如下:[3]
- 捕捉和跟蹤高速目標(目標速度為900海里(1,700公里/小時)
- 採用自動跟蹤機制
- 雷達和光學瞄準相結合
- 全電子系統
- 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機動性更好,適合艦載使用
- 確保精度與Yaberg相當
根據這一性能指標,三菱電機從1960-1964年的四年期間進行了雷達原型機試製生產。關於靜態水平面的創建,最初考慮採用電子系統,但由於技術上的不確定性,最終採用了與Jaberg類似的雙軸機械系統。至於方位角板,使用的是圓形拋物面天線的無人雷達方位角板和一個裝有電視攝像機的有人光學方位角板(一名操作員)彼此獨立地佈置。原型機於1965年安裝在一代春雨級護衛艦上,經過1965年10月20日至1966年9月28日的三輪測試,於同年年底獲得「基本可以投入實際使用」的認證,並被標準化為68式射擊指揮系統(通常稱為FCS-0)。[4]
後來應軍方要求,又開發了「改進型GFCS」,將方向板改為雷達/光學兩用型,由兩名操作員操作,類似於Mk.56火炮火控系統,並引進了美國製造的Mk.19陀螺儀,以及其他改進措施。「改進的GFCS」具有以下改進:它由23個機械零件(計算電容器)組成,設計用於在雷達方位板發射時旋轉拋物面天線的中心軸,以自動測量目標的方位角和仰角,並同時測量射程。1972年秋,試驗進入最後階段,自衛隊司令北村海軍上將乘坐的第5艘村雲號護衛艦用一枚訓練導彈直接擊落了一架無人靶機「火蜂」,展示了其性能。同年,該機正式定型為72式火控系統1型(FCS-1)。[3]
FCS-1有兩種型號:FCS-1A用於Mk 42艦砲,FCS-1B用於50口徑76毫米速射炮,FCS-1A的性能幾乎等同於美國製造的Mk.57,而FCS-1B則等同於Mk.63。[5]隨後,又生產製造了34台FCS-1,作為鞍馬號護衛艦的主艦炮火控系統。[4]
搭載艦艇
[編輯]- 72式火控系統1型A(FCS-1A)
- 72式火控系統1型B(FCS-1B)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防衛庁. 暂行规定 72 型射击装置 1-A 型 XQ2007. 1972-12-28 [201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02).
- ^ 香田洋二. 国产驱逐舰建造进展-第11部分 第二防卫第3部分“高槻”型/新国产装备。. 世界艦船 (海人社). 2013, (787): 152-159.
- ^ 3.0 3.1 伊東隆行. 国産FCSの誕生 - 射撃指揮装置1型開発余話.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1995, (493): 80-83.
- ^ 4.0 4.1 香田洋二. 国産護衛艦建造の歩み - 第11回 2次防その3「たかつき」型/国産新装備.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2013, (787): 152–159.
- ^ 長井荒人. 海上自衛隊の現有艦載レーダー. 世界の艦船 (海人社). 1991, (433): 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