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mwars
外觀
Nymwars 是指網民因網絡服務提供商採取網絡實名制,向運營方提供自己真實姓名而導致的衝突。該詞彙是一個人造新詞,出自英文「化名」(nym)和「戰爭」(War)。該說法在網民於推特上發帖並使用標籤「#nymwars」後流行起來。
Google+在2011年7月開始封禁用戶,從而推行其實名制政策。該社交媒體網站的舉措招致了部分用戶的不滿。[1]化名、別名以及一些不標準的姓名格式(如:只有名卻沒有姓氏,或者含有多國語言的姓名)均被封停。該問題在谷歌於2014年7月宣佈停止其實名制政策後得以解決。[2]
在此衝突之前,暴雪娛樂公司也曾推出實名制政策。暴雪於2010年7月出台「RealID」。該機制會顯示玩家在信用卡上的真實姓名,並在使用某些遊戲功能時(如:跨遊戲聊天室)強制要求玩家使用該姓名。在論壇發帖時也幾乎是強制要求實名制。[3][4][5]
該問題在網絡身份存在伊始就已經存在,並與人們的網絡去抑制效應有關。人們在與之相關的討論中,已經提出了關于姓名、文化敏感性、公開與非公開身份、私隱權、社交媒體等方面的問題。諸如《連線》[6]、《大西洋》[7]、《紐約時報》[8]等媒體已經對該問題進行了多方位的報道。
參考資料
[編輯]- ^ Boyd, Danah, The politics of "real nam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2, 55 (8): 29–31, doi:10.1145/2240236.2240247.
- ^ ZDNet. 2014-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 ^ 存档副本.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9).
- ^ Adam Holisky. Official forum changes, real life names to be displayed. Wow Insider (Joystiq). 2010-07-06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9).
- ^ Newman, Jared. Four Lessons From Blizzard’s Real ID Snafu. Technologizer. 2010-07-09 [201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 ^ Tim Carmod. Google+ Identity Crisis: What’s at Stake With Real Names and Privacy. Epicenter. Wired.com. 2011-07-26 [201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9).
- ^ Alexis Madrigal. Why Facebook and Google's Concept of 'Real Names' Is Revolutionary. The Atlantic. 2011-08-05 [201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 ^ Pfanner, Eric, Naming Names on the Internet, New York Times, 2011-09-04 [2017-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