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病毒/Selected intervention/1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持社交距離是一種試圖阻止傳染病傳播或降低其速度的非藥物性感染控制英語infection control措施,其目的為減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間的接觸,並藉此使疾病的傳播途徑、致病率和死亡率可以降到最低。當傳染病可以通過飛沫接觸(咳嗽或噴嚏)、包括性接觸在內的直接身體接觸、間接身體接觸(比如:接觸受污染的表面,如染菌物英語fomite)或空氣傳染(這樣的微生物可以在空氣中生存較長時間)來傳播時,保持社交距離是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不過,如果傳染病主要通過受污染的水和食物或蚊子等昆蟲載體傳播,且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頻率很低,那麼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就不那麼有效。保持社交距離的缺點包括孤獨生產率降低和失去與人際交往相關的其他好處。早在公元前數百年,《希伯來聖經》就有提及保持社交距離的概念,要求患病的人「獨居營外」。歷史上,人們在明白麻風病等傳染病的傳染方式,並發明出有效的治療方式前,會利用麻風病療養院檢疫站對病人保持社交距離,以阻止傳染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