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日語高低音調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日本專題 (獲評未評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日本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日本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繼續改進?[編輯]

  1. 當前條目內容,第一章來自於英文條目,而後面的來源於日文條目。兩者使用了不同的標記方式。如果有語音學專業人士希望能夠幫忙想想辦法如何闡述最清楚。
  2. 條目中引注較少,比較可惜。如果有較充分的來源或可參與條目評選。 --犬風船活動期間產量高是好事,但請至少自己讀一遍再提DYK吧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7年11月17日 (五) 03:03 (UTC)[回覆]

擬將本文中的「重音」改為「音調」[編輯]

我計劃將本文中的「重音」改為「音調」(或「調核」,依語境而定)。請諸位發表意見。我的理由概述如下。 以「重音」稱呼日語等語言的超音段區別手段,應當承認,是很常見的,但是這種常見的稱呼的由頭是翻譯的偏差。英語的accent可以指stress和pitch accent兩個概念。stress被譯作「重音」的時候,附帶影響了部分學者將pitch accent這個概念譯為「音高重音」。同時,另一批學者並不採納這種譯法,而是選用了「音調」。相比於「音調」這個無爭議的譯法,「音高重音」首先不恰當地暗示其為「重音」的下位,這個名字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 詳細的討論可見這裏Shenyileirob留言2020年1月10日 (五) 18:13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