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您對維基百科作出建設性的貢獻,然而「2008年熱帶風暴海高斯」及「2009年超強颱風芭瑪」的編輯將澳門氣象觀測年報提供的月份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除了大潭山及九澳站外)推論成熱帶氣旋或季候風影響的指定時段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不符合維基百科的非原創研究方針。
若然閣下認為「2008年颱風浣熊」、「2008年熱帶風暴海高斯」、「2009年超強颱風芭瑪」有關一分鐘平均風速資料需列於維基百科條目,請提供來源核實。
首先感謝您對維基百科作出建設性的貢獻,然而「2008年熱帶風暴海高斯」及「2009年超強颱風芭瑪」的編輯將澳門氣象觀測年報提供的月份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除了大潭山及九澳站外)推論成熱帶氣旋或季候風影響的指定時段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不符合維基百科的非原創研究方針。
若然閣下認為「2008年颱風浣熊」、「2008年熱帶風暴海高斯」、「2009年超強颱風芭瑪」有關一分鐘平均風速資料需列於維基百科條目,請提供來源核實。
相關資料,可前往颱風論壇搜尋,網友有發佈各時間段之氣象局官方網站一分鐘平均風速之截圖。然而08海高斯及09芭瑪,氣象局於年報或月報中有詳細列明各站點之每小時平均風力。
以下為2008年及2009的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除了大潭山及九澳站外只顯示月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數據,沒有顯示詳細的每小時平均風速數據,因此未能證明是熱帶氣旋與季候風的共同效應所造成。
大潭山及九澳站:每小時平均風速、小時最高陣風
其餘測風站:每日平均風速、日最高陣風
大潭山及九澳站:每月平均風速、每日平均風速、月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月最高陣風
其餘測風站:每月平均風速、月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月最高陣風
本人放於WIKI上的一分鐘平均風速資料,全部取自於颱風論壇網友提供,請自行於颱風論壇內搜尋,而早段時間本人亦花了較大吃力及時間找尋到相關資料 (當中還包括了澳門、珠海、中山、江門、廣州等地實時風力) ,同時由於年代已久,有部分一分鐘平均風力截圖資料或已失效,該論壇部分網友有些會以EXCEL方式紀錄下來,建議可向他們索取。目前WIKI上的澳門多數之實時風力記載,取自於各網友當時的截圖或人手、機器自動紀錄方式取得,如果嚴格執行提供參考來源核實剛除有關內容,這不利於資料記載,或造成錯誤的數據,甚至令後人遺忘此事。
氣象局在2008年年報中,公佈10月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為62.5km/h,而當月大橋各站最高陣風出現在10月5日,但這些站點在該日之後的10月份其餘日子均未有錄得超過62km/h以上之陣風。另外,該月只有在10月5日海高斯第二次襲澳期間發出過黑球,同時氣象局亦無可能不為一小時平均風力錄得烈風風力的站點,而不發出黑球,以及海高斯在第一次襲澳,澳門沒有一個測風站錄得烈風,因此排除該風力出現在一號風球懸掛期間;另外亦結合颱風論壇或其他氣象討論站網友提供氣象局網站於2008年10月5日下午至晚上各時段各分鐘之風力數據,亦證實該風力在10月5日17:00-18:00分錄得。至於2009年芭瑪亦同樣使用此方式得出結果,過去亦有網友分享過該日某個時段計算得出一小時平均風力錄得強風。
我相信2008年10月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是2008年海高斯轉化為溫帶氣旋吹襲期間錄得,因為氣象觀測月報顯示風勢較大的時段在2008年10月5日,然而參考陣風數據後,除了大潭山及九站外其餘測風站仍未能證明是溫帶氣旋所造成。
2009年10月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是否為芭瑪及季候風的共同效應吹襲期間錄得?我認為變數較大,因為在2009年10月分別有兩個風勢較大的時段,而且兩者風力亦較為相近,所以推論為芭瑪所造成並不合適。
2008年10月5日全日澳門天氣是受海高斯影響,特別在海高斯最接近澳門時,本澳各區風勢明顯增強,颱風論壇當日下午有網友持續發佈澳門實時天氣情況,顯然大橋上出現的持續烈風由海高斯所導致的。
至於2009年10月出現兩個時期間較大風勢時段,兩者共同點都是由熱帶氣旋與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下造成的風力,這裏亦翻查了當時颱風論壇及當時其他氣象網站(部分資料已失效)於12日晚上至13日凌晨,網友提供氣象局網站截圖中顯示澳門風力持續達強風,風速亦超過了44km/h。同時,雖然兩個時期錄得之風力較為接近,但從大潭山該月各個時段之一小時平均風力比較下,在同樣錄得東北東至東風的情況下,始終是12日風勢是明顯最大的,而大潭山及跨海大橋在錄得東風背景下,兩者之風力是屬正比關係,但東南風則不適用 (此點在颱風討論上有作探討過)。
猜測數據可能會令維基百科變成一個充斥虛假信息及誤導讀者的地方,亦違反維基百科的非原創研究方針,更不用說是否達成共識。
以下為證明強風吹襲期間錄得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的方法。其餘的方法均屬估計,即不一定反映實際情況,其數值不適宜列於維基百科。
第一:氣象局已顯示強風吹襲期間的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數值。
第二:擁有吹襲期間的完整風速數據。除非有氣象局的一手資訊,否則颱風論壇網友單以五分之一的每分鐘平均風速數據,絕不可能整合真確的每小時平均風速數據。
第三:確定只有吹襲期間的最高陣風數值或最高一分鐘平均風速大於月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數值。
尤其月最高平均風速是否為2009年芭瑪與季候風吹襲期間錄得的問題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例如外圍雨帶經過的地方各有不同、熱帶氣旋的不同位置對測風站的當風程度有很大影響,足以造成不同測站的風速差異,不能單憑背景風的強弱來推斷答案,只有數據得到證實才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
那現在只能使用折衷方式,列出2009年10月20日另一熱帶低氣壓與東北季候風對澳門構成強風時,且與芭瑪合併作當月最大風力數據作出分析及比較 (並且注明清楚來源自氣象月報,並且解釋10月12日及20日之陣風及每分鐘平均風力均明顯大於一小時平均風力),畢竟翻查資料及當時各討論區實時情況,10月20日澳門風力及風向變化亦與芭瑪相似,由東北風逐漸東風,加上主站氣壓值亦低於1000hpa以下,符合熱帶氣旋作主導風力之標準。這樣作為比較會較為理想,亦不會出現較多的爭疑聲音。
雖然維基百科的「來源請求」資訊頁説明可親自查找來源驗證。
不過根據維基百科的可供查證方針,指出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輯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所有引言及任何可能被質疑的內容均應使用內嵌參照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來源須以清晰準確的方式列出,以使讀者能夠找到支援被質疑內容之原始材料……如想要求為一句無來源的陳述補充來源,可以考慮用來源請求將文字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