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Everybuckwheat/大衛·歌詩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Everybuckwheat/大衛·歌詩坦

大衛·歌詩坦希伯來語דוד (דודו) גרשטיין‎,1944年11月14日以色列畫家雕塑家、素描師和版畫家。 [1] 他早期是一位具像畫家,曾獲得以色列博物館插畫獎。 [2] 1970年代末,他希望將二維繪畫的界限擴展到三維繪畫。他開始剪切每幅畫的主要形象並取消背景, [3] 創造出獨特而標誌性的剪切作品,獨立於空間,摒除了傳統的方形框架。[4]

剪切決定了他創作的材料主要是木材,並使用工業塗料作為顔料。通過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原色和主題,他創造了一種個性化的波普藝術風格,他將其定義為第二代波普藝術。沿着 羅瑞·李荷斯坦 Roy Lichtenstein, 湯姆·魏斯曼 Tom Wesselmann, and 大衛·霍克尼歌詩坦同樣致力於創造他個人的後波普藝術風格,並摒棄了單色的油彩和水彩,轉而使用充滿活力的、以設計為導向的色彩。 [4]

從 1980 年到 1995 年,他創作的大部分是木質雕塑,直到後來發現激光切割技術。由此,他率先在藝術中使用激光切割,並且是第一位創作多層剪切不鏽鋼牆面雕塑的藝術家。[5]

在創作牆面雕塑的同時,歌詩坦對公共空間雕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僅在以色列,他就創作了40多件室外公共雕塑。此外,在英國、法國、瑞典、意大利、中國、韓國等國家也可看到歌詩坦更多大型戶外雕塑。[1][4]

1987年,歌詩坦在以色列美術館 Israel Museum 舉辦首次個展。之後他的作品在全球許多美術館展出。.[6] 2016年獲得台灣藝術創作獎。[7] 他的自行車騎手雕塑被蘭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 購買,並在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的作品中被提及。[8] 他的戶外雕塑「動力 Momentum」是新加坡最高的公共雕塑,成爲當地地標。[9]

早年

[編輯]

大衛·歌詩坦於 1944 年出生於耶路撒冷,父母都是從波蘭移民。他和他的孿生兄弟喬納森 (Yoni) Gerstein 從小就表現出藝術天賦。十三歲那年,他被送到耶路撒冷的藝術夏令營,並連續參加了幾個夏天。後來他在拉馬特甘的拜特茲維藝術中心上課。 [1]

作為一個孩子,他被印象派的作品和歷史上早期的藝術運動所吸引。他經常光顧家附近的畫廊,總是渴望在那裏找到展出的新畫作,並被那些藝術作品「深深地感動」。 [10]

1955 年,11 歲的大衛在報紙上看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照片,從而開始接觸當代藝術。這幅畫作,也點燃了他對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等現代藝術運動的興趣。十幾歲時,他經常光顧博物館和畫廊。 [1]

服兵役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關於漁船碼頭、船隻和基布茲景觀的油畫。服完兵役後,大衛入學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在那裏他遇到了老師Avraham Ofek , [1]對歌詩坦的風格產生了顯著影響。 [11]

學歷

[編輯]
Baby Twins,描繪歌詩坦和他的哥哥

1965 年,歌詩坦進入以色列一流藝術學院 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平面設計系,因為當時沒有藝術系。兩年後,他意識到他對平面設計不感興趣。他決定實現從小的夢想,去巴黎,並於 1966 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1] ,師從 Chapelain-Midy [ fr ]。

1968年法國革命在巴黎兩年後,他搬到紐約參加藝術學生聯盟的課程,在那裏他在威廉·F·德雷珀(William F. Draper)的指導下學習肖像畫,在雅各布·勞倫斯(Jacob Lawrence)的指導下學習油畫。 [1] [12]

歌詩坦在二十六歲時回到以色列,開始在比撒列任教。起初,他教授素描,後來成為首飾設計系的教員;當時珠寶首飾設計系處在革新進程中,從「Bezalel」過時的傳統風格演變為引入受當代藝術影響的創新概念。由於他在美術方面的背景,歌詩坦負責縮小珠寶設計與當代藝術世界之間的差距。他向學生介紹當代運動,如丹麥設計表現主義概念藝術極簡主義和其他當代運動。 [1] [4]

由於對版畫的濃厚興趣,並希望擴展藝術形式,歌詩坦就讀於倫敦的聖馬丁藝術學院,在那裏他專注於版畫並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在學習了平版印刷和絲網印刷後,他試圖將兩種尚未整合的媒體結合起來。完成學業後,他在聖馬丁學院的年終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和兩項卓越獎。 [1]

歌詩坦回到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並將版畫應用到琺瑯技術中。那時,他在藝術創作中融合不同媒介和先進技術的傾向已經很明顯了。這種趨勢在 1990 年代他對激光的使用中得到了更強烈的反映。直到 1985 年,他在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擔任高級講師。 [1]

大衛·歌詩坦 - 堡壘,描繪了一個典型的特拉維夫陽台

早期藝術

[編輯]

歌詩坦在以色列的第一次展覽於 1971 年在耶路撒冷的恩格爾畫廊舉行,包括具象圖畫和水彩畫。 [13]此後,他於 1972 年在耶路撒冷的「藝術家之家」展出了以室內和海邊為內容的大型油畫,作品受到了熱烈的好評。其中,歌詩坦被比作大衛·霍克尼,因為「像霍克尼一樣,他首先也是一位擁有出色色彩感的超級大師」。 [10]

在那些年裏,歌詩坦領導了一場使具象藝術合法化的鬥爭,這在以概念為主的以色列藝術界是不可接受的。 [12]他無意加入觀念藝術趨勢,而選擇了當時不太被接受的方向,具象繪畫。他是當時少數的堅持於敘事-具象繪畫的藝術家,除他之外,還有Avraham Ofek 、 Uri Lifschitz等。 [1]

歌詩坦描繪了他過去的回憶,比如他的母親騎自行車,或者描繪雙胞胎童年的畫,參考他和他的雙胞胎兄弟的童年,童年在死海的假期等。他的主要靈感來自Hanoch Levin的作品,他以喜劇諷刺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的虛榮。格斯坦渴望在繪畫中做同樣的事情:「我試圖在繪畫中表達萊文所寫的: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家庭內部……一種怪誕的繪畫風格」。[14]

當時他的另一個靈感來自畫家喬治·格羅斯 George Grosz,他對他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他同樣描繪了歌詩坦所說的「人閒喜劇」。此外,他還受到了大衛·霍克尼費爾南多·博特羅和何塞·路易斯·奎瓦斯的影響,他們都以人類經驗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為主題對象。 [1]

具象繪畫

[編輯]

在 1970 年代,格斯坦探索了個人主題與具象繪畫的融合,特別是在他的水彩畫和紙上水粉畫中。他的作品並非源於政治領域、自然或科學,而是源於對家庭和成長的早期個人記憶。起初,這些作品旨在作為大型帆布油畫的草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發現對只在紙上創作水彩畫感興趣,並成為他的主要媒介。格斯坦根據照片和記憶創作了一系列關於他童年的畫作。另一個系列涉及對自由的記憶:他的母親在街上騎自行車,這一主題在 1990 年代及之後發展為一系列騎自行車的人。另一個系列的繪畫專注於法國傳統中個人生活空間的室內環境,如客廳。這些作品中一個重複的主題是一隻貓和一個花瓶,對藝術家來說,表達的是「日常生活的寧靜」。

在希望表達個人和家庭的內在、親密生活的同時,格斯坦也對公共領域感興趣,更具體地說,對私人和公共之間的緊張關係感興趣。就在那時,他被陽台的主題所吸引,因為他們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種張力;一方面,它們是個人家的延伸,另一方面,它們就像是在下面的街道上向公眾展示的展覽。這些作品源於他對特拉維夫帶剝落石膏的陽台的童年記憶以及工薪階層中年夫婦日常樸素生活的懷舊和渴望,正如他從父母的朋友那裏回憶起的那樣。 [1] [4]

幾十年後,貓和花瓶都繼續陪伴着他的作品。在參與這些主題時,格斯坦希望「逃離以色列的政治現實,進入奧林匹亞式的無動盪、寧靜」。 70 年代中期,他創作了一系列海灘人畫,受到藝術家童年記憶和觀察的影響。另一系列畫作包括藝術家當時居住的 Ein Kerem社區的風景,用作背景,創作大量互動人物的團體和情侶。

大衛·格斯坦 - 車輛,藝術家在 1980 年代初期的第一批雕塑之一

格斯坦描繪以色列日常生活經歷的目標在 1980 年代實現了。格斯坦形象地描述了以色列經歷的章節,其中包括特拉維夫的童年記憶。第一個系列描繪了特拉維夫及其包豪斯風格的陽台,帶有幽默的諷刺意味。 [4]該系列取材于格斯坦對父母那一代「小特拉維夫」的回憶;他以驚奇和幽默的眼光看待這些人。這些畫表達了孩子們的sabra一代與父母相對「流亡」的一代之間的緊張關係。

該系列包含老年人,他們臉上反映的「舊世界」,是從看着「沙漠的一代」的薩布拉兒童的眼睛所看到的;建立國家的那一代人年輕時移民,但仍以"僑民"遺產為標誌。這個系列的起源可以在 70 年代 Gerstein 的水彩畫和紙上水粉畫中找到,其中一部分被改編成帆布油畫。在 80 年代,格斯坦將其發展成另一系列畫作,死海中的沐浴者,Avraham Eilat 寫道,「陽台上的居民已經下到死海,他們躺在岸邊,覆蓋着在泥濘中,將它們粉紅色的身體暴露在陽光和鹽的擺佈下,然後慢慢地被油炸」。 [15]

早期雕塑

[編輯]

儘管他的畫作引起了評論家和藝術界的積極響應,但格斯坦覺得有必要更新、尋找新的方向並擴大他的藝術邊界。在 1980 年至 1987 年期間,格斯坦在繼續繪畫的同時,嘗試了「三維同時保留二維質量」的木雕。 [1]格斯坦試圖「將繪畫的邊界」擴展到第三維的領域。這位藝術家對他為數不多的雕塑實驗感到不滿,發現他可以將這些元素切割和組裝成一種空間雕塑。他在預備役期間拆除裝有彈藥筒的紙板箱時想到了這個想法。他在一個盒子的內隔板上作畫,然後重新組裝起來。由此演變出在大型紙板上繪畫的想法,並製成雕塑。繼許多紙板雕塑之後,格斯坦使用了木材和薄鋁。格斯坦將那些年定義為繪畫和雕塑之間的「鬥爭」,將他與繪畫的關係比作與妻子的關係,而不是與雕塑的關係:誘人的情人。 [16]

Gerstein 於 1981 年在特拉維夫的 Horace Richter首次展示了這些雕塑。對於這位此前並不以雕塑聞名的 36 歲畫家來說,這是一個大膽的舉措。作品是鋁和木頭,題材是1970年代的延續:他的母親騎自行車、貓、花瓶和各種靜物元素。

1984 年,格斯坦前往紐約,這是他 15 年前在那裏完成學業以來的第一次,並開始與藝術品經銷商瑪麗蓮·戈德堡合作,後者訂購了六幅名為「藝術貓」的限量版鋁製版畫。該系列包括靈感來自梵高、畢加索和利希滕斯坦等十二位知名藝術家的貓剪影。在這些作品之後,格斯坦受邀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展出。 1987 年的展覽以「從嘟嘟到 3-D」為標題,包括「色彩繽紛、歡快、有趣且讓人聯想到玩具或剪紙」的雕塑。 [3]此次展覽是對格斯坦過去七年三維作品的總結,對藝術家來說是一次突破。大部分展出作品被國際收藏家購買,格斯坦隨後受邀在美國和加拿大展出。

藝術發展

[編輯]
大衛·歌詩坦 - 幽閉恐懼症,1990-1991 年歌詩坦在國際藝術城駐留期間在巴黎創作

在 90 年代繼續發展他的雕塑的同時,歌詩坦重新以與陽台和死海系列直接聯繫的風格繪畫,在 70 年代和 80 年代描繪。這一時期創作的汽車系列以觀眾從前擋風玻璃「窺視」乘客的角度呈現了人們乘坐汽車。類似於窺視特拉維夫陽台的主題,在這裏,他也選擇了局外人透過擋風玻璃看司機的視角,同時在擋風玻璃上的反射中反射周圍環境。該系列是在格斯坦於 1990 年至 1991 年在巴黎國際藝術城駐留期間創作的。 [1]

1995 年,經過多年的木材加工,Gerstein 發現了激光切割技術,並開始切割金屬並用取自汽車工業的光澤塗料進行噴塗。為此,他與特拉維夫的羅森菲爾德畫廊合作。 [1]

起初,他開始使用一層鏤空鋼。由於金屬需要工業油漆,主要基於原色,歌詩坦被明亮的原色所吸引。

在開始使用一層激光切割後不久,他開始嘗試添加一層額外的金屬切割層。他用螺絲將第二層固定到第一層,並立即被這種技術「吸引」:「從一開始我就嘗試創作三維繪畫,這也是我在 1980 年代初期創作木雕的原因。突然,十五年後,我終於找到了創作三維繪畫的完美方式,漂浮在牆上,呼吸,生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尤里卡的時刻。從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想進一步發展這種媒介。」 [1]

不久之後,他開始創作限量版的多層鏤空牆雕塑。這些限量版仍然是手繪的。 [17]

大衛·格斯坦 - 無限拉力賽
動力,新加坡
圖案階梯

歌詩坦以其戶外雕塑而聞名,其中許多雕塑被安裝在城市廣場或公共建築旁邊。他的雕塑作品可以在以色列隨處看到:在內坦亞10雕塑,海爾茲利亞12個雕塑,在校園大型雕塑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 Avdat的約阿夫·袞雕塑園在拉馬特沙龍,在紀念雕塑Yahud和拜特哈Hashanti在紀念雕塑Mitzpe拉蒙,在希伯來大學農學部雷霍沃特在海法,拉安娜,拉馬特阿龍,霍隆,亞姆村,拉馬特甘,亞實基倫,Mevaseret,Modi'in北面,和其他人。

在以色列以外,格斯坦以其大型彩色雕塑而聞名,其中包括位於倫敦布羅姆福德的羅馬勇士。 在新加坡的萊佛士坊台灣新竹體育館及購物中心,台灣台南市當代藝術館;台灣台中科學園11座雕塑,韓國爾摩根士丹利大廈6座戶外雕塑;首爾的星城。中國貴州一個公園裏的五尊雕塑;中國北京泰康醫院的雕塑;和中國山西浮梁縣的「二人茶」。

他在新加坡商業區的雕塑高18.5米,被認為是新加坡最高的雕塑。

藝術理念

[編輯]
最後一個偉大的吸煙者

從 1970 年代開始,歌詩坦就渴望創作一種藝術,既能與藝術世界對話,又能讓街上的外行人可以接觸到。他對色彩的大膽運用源於對「複製自然」的渴望。他在雕塑中大膽使用色彩源於他自己的哲學。他解釋說,就像自然界中鮮豔的水果或花朵會吸引昆蟲一樣,他的作品也旨在吸引觀察者;由於水果不僅是吸引人的對象,而且還是維生素的來源,因此,他的作品也包含附加值。 「我明確地處理消費主義的圖像,顏色的誘惑是戰略性的。」他的作品《鞋狂》描繪了一個頭髮由鞋子組成的女人,色彩豐富,但表達了對西方消費主義的批評。格斯坦堅持認為,「為了享樂而存在藝術,其中隱藏着更深層次的信息。」

他的另一個指導原則是離開畫廊的界限:「我想打破博物館和街道之間不自然的劃分。」

歌詩坦使用鮮艷、明亮的色彩被稱為「裝飾性」和「商業性」。他說:「我作品中的形式和顏色是我的交流方式。品嘗過這種水果的人會發現,它不僅美麗,而且富含維生素。我的作品《人間圈》就像一朵巨大的花或花束,但在表面之下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默契;洞悉我們無處可去,無處可去,同時,在兜圈子,追逐我們的尾巴。歡迎任何選擇將作品視為裝飾花束的人。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構成人圈的人物,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漂亮。事實上,他們甚至是醜陋的。但整體畫面是美麗而誘人的」。 [17]

個人展覽

[編輯]

1971年 耶路撒冷,恩格爾畫廊 1972年 耶路撒冷,藝術家之家 1980 年 特拉維夫,Horace Richter畫廊, 1982 年 特拉維夫,Horace Richter畫廊 1984年 特拉維夫,Radius畫廊(Radius集團旗下機構) 1987年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作品「從Dudu到3-D」),多倫多阿爾伯特-懷特畫廊 1988年 海法當代藝術博物館(作品《框架》(Frames)) 1989年 赫爾茲利亞博物館(作品「圖騰」),多倫多阿爾伯特-懷特畫廊(作品「藝術20」),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 1992年 雅弗尼藝術工作室(作品「瞳孔」),「藝術法蘭克福」國際藝術博覽會 1993年 阿什杜德博物館(作品「擴張的瞳孔」) 1994年 羅森菲爾德畫廊,特拉維夫(作品「剪貼畫」) 1995年 作品「多重藝術」,杜塞爾多夫,杜塞爾多夫Conzen畫廊 1996特拉維夫莫里亞畫廊,表演藝術中心,作品「多重藝術」;杜塞爾多夫Zimmermann和Heitmann畫廊,德國翁納,多特蒙德Breitbach畫廊 1997年 作品「圓圈中的人」,羅森菲爾德畫廊;特拉維夫Conzen畫廊;杜塞爾多夫畫廊;德國泰爾格特IM Kornbrennerei博物館,因斯布魯克畫廊33,明斯特埃森Ostendorf畫廊 1998年 彩虹畫廊;斯圖加特門澤爾畫廊;Bad Honef畫廊;達姆施塔特林堡國王畫廊 1999年 弗羅里達州棕櫚灘大使畫廊;弗羅里達州薩拉索塔Silecchia畫廊;波士頓Stricoff畫廊;紐約Aduko法國藝術;里昂藝術象徵;巴黎藝術Seiffer;聖保羅德旺斯Plakart畫廊;法蘭克福Veith畫廊;路德維希堡Hohmann畫廊;科隆Krombholz畫廊 2000年 畫廊33;艾森畫廊(烏爾姆Fischerplatz);康城畫廊;Chabonion le Baron畫廊;巴黎Lareunion藝術象徵;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索倫托畫廊;Danielle Peleg(密歇根州西布盧姆菲爾德);克雷費爾德PZ畫廊 2001年 新河畫廊(弗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Silecchia畫廊(弗羅里達州薩拉索塔);紐約Stricoff畫廊;波士頓Newburry美術館,倫敦巴林頓畫廊(紐約) 2001年 耶路撒冷藝術家之家,作品「探戈蘇塞納河」,繪畫。 2001年 Kiriat Tivon紀念中心藝術畫廊,作品「Pixul」。 2001年 霍隆, Meirov市藝術畫廊,作品「私隱領域」。 2002年 Netania市美術館,作品「懸崖」、「平衡試驗」。 2002年 巴西里約熱內盧伊帕內瑪,Osklen 多媒體空間。 2002年 塞浦路斯尼科西亞,彼得畫廊。 2002年 德國哈姆,Mensing畫廊。 2002年 德國卡塞爾,作品「沒有最喜歡的顏色」,街頭裝置藝術作品 2002年 德國漢諾威,北L / B 畫廊。 2003年 法國里昂,Nuances et Lumiere畫廊 2003年 巴西聖保羅,Clube A Hebrica 2003年 德國Genner-Duisburg畫廊 2003年 以色列馬阿洛特藝術中心,作品「典型的剖面」 2003年 法國巴黎,藝術象徵畫廊 2004年 以色列Ness-Tsiona市立美術館,作品「不斷的運動」 2004年 德國韋茨拉爾,Am-Dom畫廊 2004年 英國東薩塞克斯郡,明星畫廊 2004年 西班牙馬德里,Kreisler畫廊 2004年 瑞士日內瓦,Gstaad Adler 2005年 德國漢諾威、柏林、漢堡,Mensing畫廊 2005年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沙漠鎮,Coda 畫廊 2005年 法國里昂,Nuance et Lumiere畫廊 2006年 德國菲爾森,市立公園畫廊Due-Diligence 2006年 韓國Jang Heung藝術公園, David Gerstein(顏色魔術) 2007年 韓國首爾,Gana畫廊 2007年 意大利米蘭,Ermanno Tedeshi畫廊 2007年 英國,卡托畫廊 2007年 德國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Mensing畫廊 2007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Rollebeek畫廊28 2008年 意大利米蘭- Ermanno Tedeshi畫廊 2008年 韓國首爾,Gana畫廊 2008年 德國法蘭克福、漢堡、杜塞爾多夫,Mensing畫廊 2008年 意大利羅馬,Ermanno Tedeshi畫廊 2008年 盧森堡,Mairie de Hesperange 2008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Rollebee Gallery 28 2008年 韓國釜山,Gana畫廊 2008年 以色列莫迪文化中心 2008年 韓國首爾,光亮畫廊,作品「真實的色彩」 2010年 以色列海法,國家海事博物館,繪畫展覽「海、泥與鹽」 2010年 希伯來博物館,Cazale Monferato 2010年 以色列特拉維夫,Gerstein畫廊,Gerstein / Tzvika Horesh,作品「風中的車手」 2010年 以色列亞夫涅,亞夫涅作坊藝術畫廊 2010年 德國吉森,數學家博物館 2010年 巴西巴西利亞,國家博物館 2010年 德國曼斯泰,Ostendorf 畫廊 2010年 台灣台北,Guang Xiang 2010年 動力 2013年 比利時克諾克,Momentum畫廊 2013年 丹麥,Belle美術館 2013年 台灣新竹,國家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作品「Synergy」 2013年 韓國首爾,Gana畫廊 2013年 意大利米蘭,Guzzini中心 2013年 意大利羅馬,Ermano Tedeschi 2013年 韓國首爾,Gana畫廊 2014年 西班牙薩拉戈薩,Salduba藝術畫廊 2014年 台灣台北,Htc畫廊 2014年 比利時列日市,Bocholtz酒店,Momentum畫廊 2014年 印度新德里,視覺藝術中心畫廊 2014年 中國上海,ARTN 空間,作品「詩意鏡」, 2014年 英國倫敦,Catto畫廊 2014年 中國北京,BIAC藝術博覽會 2014年 德國芒斯特,Ostendorf畫廊 2014年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畫廊 2014年 台灣台北HTC 2014年 西班牙薩拉戈薩,Salduba 2015年 Rollebeek畫廊 2015年 印度新德里,視覺藝術中心畫廊 2015年 以色列耶路撒冷,建築師空間;YHU畫廊 2015年 「德國製造」Gerstein / Otmar Alt合作作品 2015年 法國安納西,Dárt Perbet畫廊 2015年 以色列耶路撒冷,Sherover文化中心(YES Planet) 2015年 法國巴黎,Monmartre畫廊 2015年 以色列耶路撒冷,Binyaney Hauma,永久展 2015年 斯德哥爾摩Miva畫廊 2016年 深圳萬象城 2016年 比利時列日,Radesky畫廊 2016年 韓國釜山,Gana畫廊 2016年 葡萄牙里斯本,維拉國際藝術節 2017 Kellermann 畫廊(卡爾斯魯爾藝術博覽會個展) 2017 Miva畫廊, 巡展: 馬爾墨, 郭特博格, 斯德哥爾摩 2017 今日美術館,中國北京 2021 荻原美術館,中國浙江嘉興

公共藝術

[編輯]
  • 1985年 耶路撒冷,斯科普斯山,希伯來大學,作品「自行車騎手」
  • 1986年 Lod 市,作品「白衣騎士」
  • 1988年 耶路撒冷,Weiller公園,雕塑兒童遊樂場
  • 1992年 內蓋夫,Avdat考古遺址、以色列博物館耶路撒冷的六座雕塑,作品「Kiosk」,
  • 1993年 耶路撒冷電氣公司總公司,在Ramat Hasharon浮雕牆的廣告牌項目,作品「大樹」
  • 1994年 以色列Tefen博物館,「動機梯」
  • 1995年 耶路撒冷,以色列節日,特拉維夫勒米銀行的兩面牆,作品「花瓶」;雷霍沃特勒米銀行,作品「雅各布的梯子」
  • 1996年 耶路撒冷以色列節日Rehovot購物和中央公共汽車站商場,作品「科學橙」;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作品「腦袋中的腦袋」;赫爾茲利亞Brigada街,作品「花瓶」
  • 1997年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裝置藝術作品「仰望」;特拉維夫表演藝術中心,作品「城市廣場」;特拉維夫Dizengoff街,作品「瞳孔」
  • 1998年 賴阿南納,賴阿南納公園,作品「牛」
  • 1999年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作品」整個世界」;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作品「公交車」;特拉維夫Dizingoff街,作品「致敬Alterman」
  • 2000年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劇院,作品「觀眾」
  • 2001年 特拉維夫,Azrieli中、Bezeq大廳,作品「白天與黑夜」。
  • 2001年 海法,Horev 中心,作品「大自然的顏色」。
  • 2001年 海法,拉法特阿隆公園,作品「來自內心的東西」(雕塑)。
  • 2002年 奧隆,作品「靈魂鳥」。
  • 2002年 海法,Waddi Nisnass,作品「數字Zabar」。
  • 2002年 德國卡塞爾,為期3個月的裝置藝術作品「沒有最喜歡的顏色」。
  • 2002年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猶太教中心Rabin大樓,作品「以色列沙洛姆」。
  • 2003年 海法亞姆村,作品「藍色美人魚」。
  • 2003年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作品「高峰時段」
  • 2005年 以色列阿什凱隆高中,作品「日出」
  • 2005年 以色列,Mevaseret,高中,哈雷爾,作品「蝴蝶」
  • 2007年 以色列內蓋夫,基布茲哈則瑞姆,雕塑公園,作品「Ohel Moed」
  • 2008年 新加坡CBD,作品「動力」
  • 2008年 韓國首爾,作品「星城」
  • 2008年 以色列特拉維夫「Beit Reich」 大廳,作品「蝴蝶的田野」
  • 2008年 以色列,Netania,6座雕塑(「體育島」)
  • 2011年 韓國首爾,現代百貨- 翻新建築周圍的戶外印刷板,60x300米
  • 2014年 大型室外雕塑,新竹縣體育場
  • 2014年 中國北京泰康「燕園」養老社區大堂,3件公共藝術作品
  • 2015年 耶路撒冷當代猶太藝術雙年展,Gerstein / Alana Ruben,作品「現在-此刻」
  • 2015-2016年 中國上海泰康「申園」養老社區,大型室內雕塑
  • 2016年 中國廣州「粵園」養老社區,2件大型室內裝置
  • 2016 四件大型雕塑 「朝向天空的窗戶」, 莫底英, 以色列
  • 2021 「二人茶」,點位特製藝術品,中國江西浮梁

關於歌詩坦的書籍

[編輯]
  • 大衛·歌詩坦「過去與現在」(2012)斯基拉ISBN 978-88-572-1064-3
  • 陽台,大衛·歌詩坦 (1984) 多米諾出版社,以色列
  • 大衛·歌詩坦,「作品」(2010)ISBN 9659149123
  • Gerstein Sculptures (2008),Adar Publications,以色列
  • 大衛·歌詩坦 (David Gerstein) 繪製逾越節哈加達 (Rabin Medical Center Publishing),2015 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Naomi Aviv, David Gerstein Sculptures, Catalogue, Rosenfeld Gallery, pub., 1997
  2. ^ In 1980 Gerstein was awarded the Ben-Yitzhak Israel Museum Prize for illustrations for book by Uri Orlev, Siamina and the Cats of Yemin Moshe, Am Oved Publishers, Tel Aviv 1979. See: The Big Book of Illustrators, Nurit-Shilo Cohen, ed., Israel Museum, pub., 2005.
  3. ^ 3.0 3.1 Dana Gilerman, "True to the Original", Ha'aretz, Nov. 14, 2008
  4. ^ 4.0 4.1 4.2 4.3 4.4 4.5 Avraham Eilat, Sea, Mud and Salt,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Haifa, pub., 2010
  5. ^ Irena Gordon, Introduction to David Gerstein, Sculptures, Studio Gerstein pub., 2006
  6. ^ מוזיאון ישראל מרכז מידע לאמנות ישראלית - תערוכות: גרשטיין, דוד (דודו). museum.imj.org.il. [2021-05-04]. 
  7. ^ Ministry of Culture-Local Happenings. 
  8. ^ See, for example, Duma Key by Stephen King
  9. ^ Wong Mun Wai, Singapore's tallest public sculpture in the CBD is completed, Channel NewsAsia, at: 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stories/singaporelocalnews/view/320058/1/.html, retrieved: 09.10.2011
  10. ^ 10.0 10.1 Meir Ronen, The Jerusalem Post, March 13, 1978
  11. ^ 11.0 11.1 Yona Fisher, Balconies, Domino Pub., 1984, p.3
  12. ^ 12.0 12.1 See for example: David Gerstein, Long Live Pluralism", Yediot Achronot, March 2, 1978
  13. ^ Amnon Barzel, Ha'aretz, Feb. 19, 1971
  14. ^ David Gerstein, Balconies, Domino Pub., 1984
  15. ^ Irena Gordon, Boundless Painting, David Gerstein Sculptures, Gerstein Pub., 2008
  16. ^ Ruti Rubin, "From Eli Ohana To Marcel Duchamp", Hadashot, March 24, 1987
  17. ^ 17.0 17.1 דוד גרשטיין נעלב כשקוראים לו מסחרי. 19 May 2008.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Gillerman」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外部連結

[編輯]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以色列艺术家]] [[Category:1944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