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琴派
廣陵琴派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江蘇省揚州市 |
分類 | 傳統音樂 |
序號 | 65 |
編號項目 | II-34 |
登錄 | 2008年 |
廣陵琴派,或稱廣陵派,為古琴流派之一,形成於清朝早期,創始人為揚州人徐常遇,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其特色為「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1]為近代最有影響力的琴派之一。[2]
廣陵琴派傳承至今超過三百年,已有十二代以上。代表人物包括第一代的徐常遇、徐褀、第二代的徐祜、徐褘、徐驥、徐俊、第四代的吳灴、第七代的秦維瀚、代數不詳的釋空塵、第九代的孫紹陶、第十代的劉少椿、張子謙、第十一代的梅曰強、成公亮、林友仁、戴曉蓮、李鳳雲及第十二代的楊春薇、楊秋悅等人。
代表琴譜為《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及《移雲齋琴譜》。[3]
代表琴曲則有老三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龍翔操〉)、四大操(〈漁歌〉、〈樵歌〉、〈墨子悲絲〉、〈佩蘭〉)及〈山居吟〉、〈梧葉舞秋風〉等曲。
歷史
[編輯]起源
[編輯]廣陵琴派起源於徐常遇及其子徐祜、徐褘、徐驥。[4]徐常遇編著《響山堂琴譜》及《琴譜指法》,而其子於1702年將其重新編輯並校勘成書,是為《澄鑒堂琴譜》。《澄鑒堂琴譜》收錄了許多序跋,題跋者包含年希堯、年羹堯、方象璜、宗室普照等人,題跋數量為歷代琴譜之最,其中年希堯讚美徐褘的琴藝「晉臣指法探微洩奧,極古人所未盡」。[5]
另外徐祺、徐俊父子及其所著的《五知齋琴譜》則被視為廣陵琴派的另一個源頭。[4]
傳承
[編輯]第三代
[編輯]徐祜、徐褘曾於北京報國寺琴台角藝,因而名傾京都,被稱為「江南二徐」,兩度在「暢春院」被康熙召見。其中徐褘曾教授年希堯、年羹堯、方象璜、宗室普照等人彈琴,其子徐錦堂亦傳承了廣陵琴派。
第四代
[編輯]徐錦堂專心授徒,傳沈江門、吳重光、王友衡、曹禮周、江麗田、釋寶月、吳灴、李廷敬、喬鍾吳、張敦仁、吳官心、李光塽等,吳重光傳吳文煥。徐錦堂一脈講求演習,為廣陵琴派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魯鼐則傳馬兆辰、申涵誠、魯宗文、魯宗魯、蔡升元、傅王露、胡開今、馬文灝、汪士鋐、王弘、陳瑨、史順、吳觀、汪鶴孫等。此輩間,吳文煥著《存古堂琴譜》,吳灴著《自遠堂琴譜》,吳官心著《吳官心譜》,李光塽著《蘭田館琴譜》,馬兆辰著《臥雲樓琴譜》,其中吳灴及其《自遠堂琴譜》對後世影響較大。另外,吳灴除了習琴於徐錦堂,也常與徐俊交流。[6]
第五代
[編輯]吳灴傳顏夫人(真名不詳)、先機和尚,為俗、釋兩派之始。
第六代
[編輯]俗家一派,由顏夫人傳梅植之、姚仲虞、周璜、符南樵等。釋家一派,由先機和尚傳明辰和尚(號問樵)、袁澄(道士)、逸梅和尚。
第七代
[編輯]梅植之傳薛介白、王竹溪、黃慎台、沈戰門、任漢等。明辰和尚則傳秦維瀚。其中秦維瀚編著《蕉庵琴譜》4卷共32首琴曲。[7]
第八代
[編輯]秦維瀚傳孫檀生、胡鑒、趙逸峰(道士)、何本祖、向子衡、丁玉田、解石琴、徐北海、喬子峰、王素、王耀先、徐卓卿、聞溪和尚、海琴和尚及四大琴僧雨山、蓮溪、皎然、普禪。
代數不詳
[編輯]空塵和尚習琴於牧村和尚,並向趙逸峰、丁綏安、喬子衡等人請益,後於1893年刊行《枯木禪琴譜》,[8]對當今廣陵琴派「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緩中有急、急中有緩」的琴曲處理方法產生很大影響。
空塵和尚傳肇慈、印恆、起海、朱渚、如恆、錢鎬齡、錢發榮、朱兆蓉、邵鼎、黃勉之。黃勉之在北京興辦金陵琴社,自詡「廣陵正宗」,傳賈闊峰、楊宗稷、史蔭美、張之洞、溥侗、葉詩夢、李濟、桂伯鑄等人。[9][10][11]
第九代
[編輯]胡鑒傳胡滋甫;海琴和尚傳王芳谷、廣霞和尚,廣霞和尚傳王藝之、孫閬仙。
辛亥革命前後,孫檀生之子孫紹陶師從丁玉田、解石琴,得廣陵琴派之真傳,琴藝一時稱絕。1912年,以孫紹陶為首,與同好王方谷、胡滋甫、夏友柏、高治平等創建廣陵琴社,孫紹陶被推舉為社長,主持琴社20餘年。[12]
第十代
[編輯]第九代的孫紹陶傳張子謙、劉少椿、翟小坡、胡斗東、程孔階、張伯儒、朱敬吾、仇淼之、吳小仙、施起之、林蘊如、武若漁等人。其中張子謙曾任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員、上海音樂學院兼任教師,[13]劉少椿曾任南京藝術學院古琴教師,[14][15]二人為第十代傳人。[16][17]
第十一代
[編輯]第十代的劉少椿傳林友仁、梅曰強、鄧文權等人,[15][18][19]其中梅曰強為第十一代宗師。[20][21]張子謙則有龔一、成公亮、戴曉蓮、李鳳雲、戴樹紅等學生。[13][22][23]
第十二代
[編輯]梅曰強學生眾多,包括楊春薇、楊秋悅、劉揚等人,其中楊春薇和楊秋悅姐妹被梅氏指定為衣缽傳人。[24][25][26][27][21]
廣陵琴社
[編輯]廣陵琴社成立於1912年,以孫紹陶為社長。1935年,社友由10餘人發展到50多人。1936年秋,在孫紹陶的主持下,揚州廣陵琴社在史公祠內梅花嶺舉行雅集,孫紹陶、胡滋甫、高治平、朱敬吾、張子謙、劉少椿、胡斗東和上海琴人查阜西、仇淼之、彭祉卿亦參與雅集。[12]
琴譜
[編輯]最具代表性的琴譜:《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及《移雲齋琴譜》。[3]其它琴譜:《梅花仙館琴譜》、《存古堂琴譜》、《吳官心譜》、《蘭田館琴譜》、《臥雲樓琴譜》。[7]
重要曲目及錄音
[編輯]雖然廣陵琴派的琴譜中有許多樂曲,但不少已失傳,現今廣陵派琴人最常彈奏的曲目如下:
其中〈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龍翔操〉又被稱作「老三曲」,流傳最廣,現今張子謙及劉少椿及其傳人皆有錄音。[28]而〈山居吟〉、〈梧葉舞秋風〉、〈樵歌〉、〈墨子悲絲〉四曲只見於劉少椿和梅曰強的傳承中。[29][30][31][32]另有一曲〈佩蘭〉僅有梅曰強的一次錄音。〈漁歌〉、〈樵歌〉、〈墨子悲絲〉和〈佩蘭〉由於曲子長、技巧難,被合稱為「四大操(曲)」,[33]能彈的人不多,梅曰強是唯一全四曲皆有錄音,收錄於《移雲齋心旨》。[30]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雨果唱片出版「廣陵琴韻」系列專輯,涵蓋了劉少椿、張子謙、成公亮、林友仁、梅曰強、戴曉蓮、李鳳雲等人的錄音。[34]
音樂風格
[編輯]廣陵派的特色為「跌宕多變、綺麗細膩、剛柔相濟、音韻並茂」。[1]其中「跌宕多變」意指節奏上常使用不規則的混合拍,「綺麗細膩」則是指吟和猱等左手指法的種類繁多。[35]
參考文獻
[編輯]腳註
[編輯]- ^ 1.0 1.1 梅曰強. 〈廣陵琴派演奏風格探研梗概〉. 《春陽琴刊》. 2001, (7): 4.
- ^ 章華英. 《古琴》. 杭州: 浙江人民. 2005: 30. ISBN 9787213029554 (中文(簡體)).
- ^ 3.0 3.1 《移云斋琴谱》在扬州发布. 揚州日報 (騰訊新聞). 2023-08-29 [202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1).
- ^ 4.0 4.1 劉少椿. 《蕪城懷舊錄》. 〈廣陵琴學源流〉 2. 1948: 34–35.
- ^ 徐常遇. 徐祜; 徐褘; 徐驥 , 編. 《澄鑒堂琴譜》.
- ^ 吳灴. 《自遠堂琴譜》.
- ^ 7.0 7.1 張子謙. 〈廣陵琴派的沿革和特點〉. 1958.
- ^ 釋空塵. 《枯木禪琴譜》.
- ^ 〈黄勉之兴办“金陵琴社”〉.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1990, (3): 51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5).
- ^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北京古琴研究會 (編). 《琴曲集成(第三十冊)》. 《琴學叢書.黃勉之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 377–379. ISBN 9787101073836.
- ^ 吳葉. 〈巨擘遗规 ——黄勉之古琴演奏特点初探〉. 《中國音樂學》. 2014, (4): 115–116 [202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 ^ 12.0 12.1 孫東升; 孫金綬. 〈广陵琴派一代宗师孙绍陶〉. 《揚州大學學報》. 2009, (1): 92-96.
- ^ 13.0 13.1 張子謙. 《操縵瑣記》. 中華書局. 2005. ISBN 9787101048513.
(1958年)十月八日 晨開始往音樂院附中兼課教琴。學生成公亮、龔榮生、李禹賢已有一二年程度,指法均相當好。
- ^ 施宏. 陶藝 , 編. 《梅曰強紀念文集》. 〈聽梅味道〉. 2006: 88.
- ^ 15.0 15.1 梅曰強. 王鵬 ,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憶劉少椿先生教學二三事〉. 2012: 160.
- ^ 孫璐. 〈一代宗师〉.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 《現代快報》. 2013-12-08 [2021-03-14].
- ^ 戈弘. 王鵬 ,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世紀琴人張子謙〉 (北京: 中國書店). 2012: 210. ISBN 9787514906370.
- ^ 楊典. 《琴殉》. 〈鐘頌——悼念廣陵琴家林友仁先生並記二三事〉 2 (臺灣: 木果文創). 2020: 156. ISBN 9789869691789.
他曾對我說:『我跟很多老師都學過。所謂「學過」,也就是學了,然後就過了,簡稱「學過」。惟有劉少椿先生,還有上音過去的教授衛仲樂,永遠是我的老師。』
- ^ 淩瑞蘭. 《現代琴人傳》.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9: 93. ISBN 9787806924372.
- ^ 孫璐. 〈一代宗师〉.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 《現代快報》. 2013-12-08 [2021-03-14].
- ^ 21.0 21.1 劉揚. 王鵬 ,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流水滄浪憶清音——懷念我的恩師廣陵派第十一代宗師梅曰強先生〉. 2012: 228–230.
- ^ 戴晓莲. 上海音樂學院.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5).
- ^ 陶藝. 〈廣陵琴派的當代復興〉. 《廣陵琴派》.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 2019: 48–56.
- ^ 張曼. 杨春薇:弹琴是生命的欢悦. 今日中國. 今日中國雜誌社. 2010-06-12 [2021-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她們繼承了梅先生的衣缽,成為廣陵琴派的傳承人。
- ^ 楊文. 古琴宗师梅曰强辞世. 新浪. 《揚子晚報》. 2003-08-30 [2021-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15).
梅先生離世前將廣陵派的衣缽傳給了中國音樂學院的楊春薇、楊春月姐妹。
- ^ 楊春薇. 王鵬 ,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追念恩師梅曰強先生〉. 2012: 231–235.
- ^ 楊秋悅. 王鵬 , 編.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一位琴家的藝術追求——感受恩師梅曰強先生〉. 2012: 236–237.
- ^ 《廣陵琴韻》系列專輯. 香港: 雨果製作.
- ^ 劉少椿. 《劉少椿古琴藝術》. 香港: 龍音音像. 2001.
- ^ 30.0 30.1 梅曰強. 《移雲齋心旨》. 江蘇電子音像. 2006.
- ^ 楊春薇; 楊秋悅. 《幽蘭》. 臺北: 亞洲唱片. 2004.
- ^ 楊春薇; 楊秋悅. 《飛英遊弦》. 臺北: 亞洲唱片. 2006.
- ^ 陶藝. 〈廣陵琴派四大曲〉. 《廣陵琴派》.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 2019: 87.
- ^ 陶藝. 〈廣陵琴派的當代復興〉. 《廣陵琴派》. 南京市: 江蘇鳳凰美術. 2019: 55. ISBN 9787558056048.
- ^ 陳賢聖. 《音樂風格的印象式批評研究:以廣陵琴派為例》.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22.
書目
[編輯]- 徐俊與李澄宇等人的師承關係參見《查阜西琴學文粹》第142—143頁。
- 張子謙,〈廣陵琴學過去及將來〉。
- 《張子謙操縵藝術》,香港:龍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