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中国北方的一项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

缘起[编辑]

传统华夏人民尤其北方,冬季的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其妙漫长。当时人民为捱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而在时期开始,数九娱乐流传中国南北各地,与此也产生了“消寒图”,亦即九九消寒图。[1]

内涵[编辑]

传统华夏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因此中国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1]

结构[编辑]

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且须成完整语句(例子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幸保幽姿珍重春風面”、“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1] ,均为繁体字),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此外另有涂圆版和染梅版的九九消寒图,分别以八十一个圆形和八十一朵梅花代替八十一笔划。

形式[编辑]

填字版[编辑]

填充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由于数九期间历时整整八十一天并且经历从仲冬到孟春的季节变化,每天的天气各不相同,因而九九消寒图色彩斑斓,颇为悦目。

涂圆版[编辑]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将宣纸等分为九格(纵三格横三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纵三圆横三圆),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但显然没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有直排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迷其寒燠之候。”[2]

染梅版[编辑]

此外还有的九九消寒图采用图画的形式,也称作“画九”。在白上绘制一枝寒梅,该枝上绘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含九块花瓣(生物学上本应只含五块)。一朵梅花对应一九,一辫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块梅花花瓣,称为“日染一辫,辫后而九九出”。[1]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

《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辫八十有一,日染一辫,辫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2]

其他[编辑]

九九消寒图还有其他各种形式,例如:

……等等。[2]

结论[编辑]

九九消寒图不仅仅是一项冬季民俗,同时也是一份简单的气象记录暨计时日历,亦是优美的装备品,发展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2]而文字消寒皆为春景暖和、万物生动之意涵,使一笔一画消去寒酷、迎来春暖。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海上,《中国人的岁时文化》,岳麓书社,2005
  2. ^ 2.0 2.1 2.2 2.3 李露露,《中国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