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什道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什道尔”的各地常用名称
台湾拉什道尔
港澳拉殊道尔

黑斯廷斯·拉什道尔(英语:Hastings Rashdall,1858年—1924年),英国的道德哲学家神学家,英国现代主义最出色的其中一位学者,参与在1898年鼓吹自由派思想的“圣职人员协会”(the Modern Churchman's Union),后来在1928年改名为“现代圣职人员协会”。[1] 在蓝彼得(Lampeter)、德伦(Durham)、牛津(Oxford)教授哲学,他想要在当时的英国国教里复兴剑桥柏拉图派(Cambridge Platonists)的思想,并且谴责当时内在论者(immanentist)的神学,像Inge的神秘主义和立敕尔(Ritschl)的历史主义,[2] 而剑桥的柏拉图派是一群17世纪的剑桥学者,反对清教徒教条式的加尔文主义霍布斯(Hobbes)的物质主义,并且想用柏拉图唯心论(idealism)、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用在宗教上建立神学哲学之间的关系,[3] 而拉什道尔似乎否认宗教经验的效用,并且发表教导冷酷的道德主义,[2] 他也在1907年以《善与恶的理论》(The Theory of Good and Evil)一书纪念他的老师格林(Thomas Hill Green)和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其中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思想源自这两位老师,而善的观念是出自格林,[4] 这本书也是首次使用理想的功利主义(ideal utilitarianism)一词。[5]

他主张位格唯心论(personal idealism),反对自然主义(naturalism)与绝对主义(absolutism),是对绝对唯心论(absolute idealism)的反动,与黑格尔(Hegel)的启迪有关,两者相同之处都认为现实是灵性的,但绝对唯心论强调包涵万有的精神,相反地,位格唯心论则是位格的属灵生命之本质,他对位格的定义是具有思考和感觉的意识,具备永恒(permanence)或统一(unity)的性质,可以区别自己与他人,也可以区别自己与经验的对象(objects of experience),这是行动的来源,而且他认为位格有等级之分,即使人类也无法符合上述的条件,因为统一性要仰赖记忆,但没有人的记忆是完全的,只有神完全符合。而他也接受一位有限之神的教义,虽然这一位神只有在受造物之前被限制,这舒缓了邪恶的问题,却让人怀疑神是否能战胜邪恶,他认为神虽然不是全能,却是宇宙中最强大的,既然祂是理性且道德的位格,我们就可以乐观以待,虽然会有邪恶的争战,但我们与神一起合作终将战胜邪恶。[6]

拉什道尔也写《基督教神学的赎罪观》(Idea of Atonement in Christian Theology, 1919)表达他对基督教救赎论的看法,这被认为是亚伯拉德理论与榜样说(Exemplarist)的重申,但实际上过于理性主义,远超过亚伯拉德所说的。[2] 他认为亚伯拉德(Peter Abelard)理论比传统代赎理论好,易被现代思想所接受,[7] 他引述亚伯拉德对罗马书第二章的注释,指出亚伯拉德强调唤醒我们里面的神的爱,而且其救赎观有三点值得注意:(1)他没有提到代罚、代赎、赔偿的观念,更没有提到客观性的有效牺牲。(2)基督的救赎之工不仅限于祂的死,而是祂的整个生命,挑旺人的生命来达到基督完全的标准,而产生救赎,恢复因罪破裂的神人关系。(3)这种救赎观使“基督使人称义”带出真实、而非律法上的虚拟果效,不是让一个人看起来好像是好的,而没有真实的改变。[8]

这是一种道德影响理论(moral-influence theory),强调基督的死证明了神的爱,强调了基督的神性,而不是安瑟伦(Anselm)的补赎说(Satisfactio),因为补赎说认为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人犯罪得罪神,需要对神做某种形式的补偿,可是是因为人对神的恐惧与无知需要被矫正,基督之死才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基督之死的效力主要是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9] 然而救恩只是获得了属灵生命,需要继续从效法耶稣所展示出来的理想,这个理想是神的的本质的显露,人的属灵生命在世是持续的、被成全的。[10] 虽然他使用了亚伯拉德的理论,可是他误解这理论,以为只是纯粹的道德影响理论,所以,他认为基督只是一个有崇高道德榜样的人而已,他更认为教父时期对太20:28有严重的误解,当时“基督的胜利”(Christus Victor)是一种过分的解释。[11]

参考文献[编辑]

  1. ^ 麦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台北:校园,1998),117。
  2. ^ 2.0 2.1 2.2 https://www.biblicaltraining.org/library/hastings-rashda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18, 2013).
  3. ^ https://www.biblicaltraining.org/library/cambridge-platoni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18, 2013).
  4. ^ http://www.utilitarianism.com/hastings-rashdall.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21, 2013).
  5. ^ http://www.hedweb.com/philsoph/idealuti.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22, 2013).
  6. ^ John Macquarrie, Twentie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London: SCM Press, 1963), 45, 54.
  7. ^ 麦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学手册》,117。
  8. ^ 麦葛福编(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杨长慧译(台北:校园,1998),,253-4。
  9. ^ 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2nd editi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98), 802-3.
  10. ^ Macquarrie, 55.
  11. ^ 麦葛福编(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