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主義 (法语 、荷兰语 :Calvinisme ;英語:Calvinism ),亦稱为歸正主義 ,是16世纪法國 與瑞士 基督新教 宗教改革家 約翰·加爾文 畢生之主張,以及支持加爾文的其他神學家 意見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爾文論述發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 即歸正宗 ,下有法國 的結盟宗 、荷蘭 的改革宗 、蘇格蘭 的长老宗 與誓約派 、英格蘭 的清教 與公理宗 等。因加爾文等人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 》,應該恢復被天主教会 所遺棄的奥古斯丁 傳講的《選民論 》與《獨作論 》,並把這兩者組合成教義中最重要的《預選說 》,因此,此神学传统 常被稱为“归正神学 ”或“改革宗神学 ”(Reformed Theology )[1]
天主教會主流意見認為,人除了信仰神 之外,還必須行善 才能有得救 的機會,是為「合力論 」。但是加爾文等人支持馬丁·路德 的“因信称义 ”,「因信稱義」是指一個人獲得拯救 ,只是神的恩典 、單藉信心 仰賴耶穌基督 而得救,而不是靠著個人的善行[2] [3] 。
新教如路德 等新教 教派 都承認人因信稱義 ,不靠善行 ,真實的善行是「因信稱義」後的結果,而非「稱義」的原因。但加爾文派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是非常堅持《預選說 》,加爾文派認為上帝 早已擇定天選之人 ,這些人即將得救 且獲得永生 ,另外的人則會永墮地獄 ;總而言之,人只能憑藉神的力量得救,是完全的《他力論 》,關於得救這件事,人類是毫無力量的。
加爾文的思想精華,以其鉅著《基督教要義 》為代表。這是一本經典的神學著作,內容觸及所有基督信仰最核心的教義,並且處處引用《聖經 》,以所謂的「五要點」作為加爾文主義的內容歸納是不太準確的說法。
加爾文主義五要點 [ 编辑 ]
所謂的加爾文主義五要點,嚴格來說,應該稱為「加爾文主義預選說 五要點」,或稱為加爾文主義對阿民念主義 五要點之回應。加爾文本人與其高足 等未曾主動歸納出這五要點的教義,乃是加爾文派神學家們,在1618年在荷蘭 多特 召開的多特會議 中,因應阿民念派提出的五個關於救贖論的論點,而後在該次會議寫成《多特信經 》。後世的加爾文派人士為了便捷記憶、了解《多特信經》對阿民念派的回應,遂發展出加爾文主義五要點及TULIP(Tulip,鬱金香 )的背誦口訣。
全然败坏 (T otal depravity)或完全无能力 (Total inability),人类由于亚当 的堕落導致原罪 ,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无条件的拣选 (U 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帝无条件地揀選得救者,并非因为該人的行善 積德,也非预言 了該人即將因信稱義 。
限定的代贖 (L imited atonement),基督之死 是為那些天選之人 而贖罪 ,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
不可抗拒的恩典 (I rresistible grace),又称有效的恩典 (Efficacious grace),神威赫赫,人無法拒絕神的救恩,神恩是無法拒绝的條件。
圣徒恆忍蒙保守 (P 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又稱永遠的保障 (Eternal security)、一旦得救永恆得救 (Once saved, always saved,OSAS)已得到的救恩不會喪失,神必能保守並引導天選之人 在信仰的路上得勝。
這五点教義的英文首字字母恰好能拼成「Tulip 」,即“鬱金香”之義。[4]
其它的加爾文主義內容 [ 编辑 ]
喀爾文认为宗教艺术 对基督信仰 没有明显好处,而且极易导致偶像崇拜 现象的出现。因此,加尔文主张除了十字架 外,拆毁教堂中所有的人物雕塑与宗教画。受到加尔文主张的影响,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地信奉加尔文派新教者,發起了捣毁教堂中的宗教画与雕塑的圣像破坏运动 。部分圣像破坏运动由改宗 新教的君王 們主导,也有一些圣像破坏运动是改宗新教的平民自发进行的[5] [6] [7] 。
喀爾文派教會,流行由長老治理教會,長老由教徒直選,牧師由長老聘任。這種代議 制教會體制 因此也被叫做「長老宗 」、「長老會」或「長老教會」,通常由神職 的牧師 和不受神職的長老 集體管理教會,長老通常是由信眾選舉出來的代議士 。加爾文派學者反對專制 或集權 ,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 的旨意。所以在加爾文派掌權的地区,經濟 、民主制度 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8] 。
喀爾文反對天主教的聖餐 「質變說」,也反對路德 的「同質說」,主張信徒透過信心可以領受到屬靈卻不可見的實體聖餐。
相关宗派 [ 编辑 ]
参考文献 [ 编辑 ]
外部連結 [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