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感觉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感觉派(日语:新感覚派しんかんかくは Shinkankakuha)是20世纪初在日本文坛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1]主张文学以主观感觉为中心,否定客观,以“新的感觉”表现自我。

发展概述

[编辑]

一战之后的日本经历了2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工农革命运动也屡遭统治阶级的打压,形成政治和经济上的混乱。一连串的事件所造成的精神危机影响了日本知识分子及文艺界,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唯我主义等思潮应运而生,消极、绝望的风气使得官能上的享受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1923年,新思潮日语新思潮菊池宽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春秋》,虽然未达成对抗无产阶级文学(由小林多喜二等人提倡)的主要目标,但也孕育了不少年轻的文学旗手,如横光利一川端康成。横光等人对艺术追求的目的,是要描写内部世界而非表面现实,因此主张以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及世界的一切事物。

1924年,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片冈铁兵日语片岡鉄兵今东光日语今東光中河与一日语中河与一等14人创办《文艺时代日语文藝時代》,标榜“新作家对老作家的挑战”、“破坏既有文坛”,[2]以及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和现实。正如横光利一提到的:“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的触发物”。[3]

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的新感觉派,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人转向左翼文学,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则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文艺时代》于1927年停刊,新感觉派的活动也因此结束。

翻译家叶渭渠评论新感觉派时,指出其思想上的双重性格:“既折射出资本主义的矛盾现象,又有意无意地掩盖了矛盾的实质,游离于日本社会现实和大众的生活感情之外,反映了近代个人主义和人性的解体过程”,[4]也就是既揭示出动乱社会的面貌,又只寻求官能上的麻痹,是一种具有颓废色彩的破坏性思想。

代表作品

[编辑]

横光利一的〈蝇〉、〈头与腹日语頭ならびに腹〉等作是具新感觉特征作品,而《上海》是新感觉派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横光文学的杰作。另外,片冈铁兵的《钢丝上的少女》、今东光的《瘦新娘》中河与一的《刺绣蔬菜》、十一谷义三郎日语十一谷義三郎的《青草》、佐佐木茂索日语佐佐木茂索的《旷日》、池谷信三郎日语池谷信三郎《桥》、铃木彦次郎《七月的健康美》,也是具有新感觉特征的作品。

在日本以外的影响

[编辑]

新感觉派的主张也影响了日本以外的作家,如活跃于中国上海的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刘呐鸥施蛰存。此外也影响了负笈日本的台湾作家,如翁闹巫永福等人。

新感觉派作家

[编辑]
  • 中国,1920-1930,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郭建英(漫画家)、叶灵凤黑婴等作家为代表。
  • 日本,1923-1930,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代表。

新感觉派作家较具有旷野气息或原始主义,试图传达现代氛围,并多次寻找崭新的文学语言及叙述方式。尝试作品中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 强调异化及混杂的特色。与感性的浪漫主义不同,新感觉派作家呈现半客体:吸纳外在刺激并透过自身语言的筛选再现,不企求超验。而浪漫主义重视诗人主体性,将外在现实转化为超验的经验。新感觉派亦较不在乎灵魂,与重视灵魂的浪漫主义不同。新感觉派重视商业化、速度感,享受大都会瞬息万变带来的新感官刺激。

新感觉派文风

[编辑]

新感觉派文风大致可分为三大方向:

  1. 浪荡子叙事者无药可救的男性沙文主义及女性嫌恶症。
  2. 摩登女郎在浪荡子的漫游白描艺术描摹下,转化成现代主义的人工造物。
  3. 混语书写凸显了跨文化实践的混种性。[5]

新感觉派中的混语书写是一种语言上的创新,注重跨文化现代性精神,在各国文化中,语言不断流动、交会、融合。外来与本土、国家与地方、古典与白话、菁英与通俗的语言之中,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模式,同事也达到引介新概念的目的。

对新感觉派的研究

[编辑]

对中国、台湾等地的新感觉派研究

[编辑]

目前(2014年9月6日)为止,台湾方面已知的有: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页209。
  2. ^ 《日本文学简史》,页210-211。
  3. ^ 王海:〈译者序:“新感觉派”之魂〉引用横光利一于1925年所撰写的〈新感觉运动〉,《春天乘着马车来》
  4. ^ 《日本文学简史》,页215。
  5. ^ 彭小妍. 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 : p80-81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6. ^ 该论文发表在2014年3月20~22日的第四届“东亚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全文电子档目前已经被作者放在清大台文所教师个人网页上,网址:http://www.tl.nthu.edu.tw/people/writing_seminar.php?Sn=7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该论文发表在2014年1月13~14日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举办的“翻译研究与跨文化理论工作坊””,全文电子档目前已经被作者放在清大台文所教师个人网页上,网址:http://www.tl.nthu.edu.tw/people/writing_seminar.php?Sn=7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研究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