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南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沅南县,中国旧县名,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一带。

历史沿革[编辑]

沅南位于沅水以南。秦朝时为黔中郡临沅县(县治在今常德市区)地[注 1]西汉时属武陵郡临沅县[6]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更名为建平郡监沅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改回原名武陵郡临沅县[3]:56[5]:594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武陵郡郡治由义陵(今溆浦)移驻临沅,同时分临沅县沅水以南之地另置沅南县,与临沅隔江相望[7][8][5]:970-972。沅南县治位于武陵县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水经注》称是马援征讨临乡时所筑[9]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沅南县治迁至浔阳坪(今桃源县漳江镇浔阳坪村)。建安十三年(208年)武陵郡由刘备攻占;建安十九年(214年)孙刘分荆州后,武陵郡仍属刘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夺取荆州,武陵郡属孙权,三国时期属孙吴[10]:528

晋朝时沅南县仍属荆州武陵郡[11][10]:718[10]:845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沅南县随武陵郡改属郢州[12][10]:972南朝齐南朝梁初期时沅南县仍属郢州武陵郡[13][10]:1090[10]:1225。梁末太清三年(549年)后以武陵郡置武州承圣三年(554年)为后梁侯平所夺,绍泰元年(555年)梁复取[10]:1229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复置武州,沅南县仍属武州武陵郡[注 2][10]:1430-1431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武陵郡归隋所有,武州或改为嵩州[15]:524。在开皇十六年(596年)的州县二级制改革中,临沅、汉寿、沅南三县合并,成为武陵县[14][15]:60-67[15]:525

地方行政长官[编辑]

檀珪:刘宋元徽年间沅南令。东晋将领檀韶的孙子,罢沅南令后被吏部尚书王僧虔任命为安城郡[16][17]

后续[编辑]

实行州县二级制后,嵩州改名为朗州,后又数次复名[注 3]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以武陵县西境设桃源县,县治位于沅水北岸,属朗州。朗州在宋时先后改为鼎州常德军、升为常德府[注 4]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桃源县升为桃源州,属常德路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桃源县、属常德府。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后,桃源县先后属武陵道辰沅道、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后桃源县属常德专区常德地区,1988年起桃源县属地级常德市[4]

注释[编辑]

  1. ^ 过去认为秦朝时属黔中郡临沅县[1][2][3]:56[4]:41,在《里耶秦简》出土证实存在洞庭郡后多认为属洞庭郡或秦朝可能新设的武陵郡[5]:42-44
  2. ^ 隋书》作武州曾改为沅州[14]
  3. ^ 大业三年(607年)朗州更名为武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武陵郡为朗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朗州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陵郡为朗州[3]
  4. ^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朗州更名为鼎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鼎州改为常德府

参考资料[编辑]

  1. ^ 水经注·卷第三十七·沅水》:“为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葬更之曰建平也……
  2. ^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桃源县志.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ISBN 7-5018-0844-6. 
  3. ^ 3.0 3.1 3.2 常德市志编纂委员会. 常德市志 1.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ISBN 7-5046-1103-4. 
  4. ^ 4.0 4.1 桃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桃源县志 1.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5. ISBN 7-5438-1076-X. 
  5. ^ 5.0 5.1 5.2 周振鹤; 李晓杰; 张莉.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 2.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9-12967-0. 
  6. ^ 汉书·志第二十八上·地理志》:“武陵郡,户三万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八。县十三:索,孱陵,临沅……。”
  7. ^ 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髙帝五年更名……十二城……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8. ^ 水经注·卷第三十七·沅水》:“为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
  9. ^ 水经注·卷第三十七·沅水》:“为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周振鹤; 胡阿翔; 孔祥军; 徐成.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2.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9-12680-8. 
  11. ^ 晋书·志第五·地理下》:“武陵郡<samll>汉置。统县十,户一万四千。</samll>沅南……”
  12. ^ 宋书·志第二十七·州郡三》:“郢州刺史,魏文帝黄初三年,以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其年罢并荆,非今地。吴又立郢州。孝武孝建元年,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又以南郡之州陵、监利二县度属巴陵,立郢州……武陵太守,前汉地理志,高帝立。续汉郡国志云,秦昭王立,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本属荆州。领县十……沅南令,汉光武建武二十六年立……”
  13. ^ 南齐书·志第七·州郡下》:“郢州……武陵郡……沅南……”
  14. ^ 14.0 14.1 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平陈,为朗州统县二,戸三千四百一十六。武陵旧置武陵郡。平陈,郡废,并临沅、沅南、汉夀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有望夷山、龙山
  15. ^ 15.0 15.1 15.2 周振鹤; 施合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2.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9-12697-6. 
  16. ^ 南齐书·列传第十四·王僧虔》:“元徽中,迁吏部尚书。高平檀珪罢沅南令,僧虔以为征北板行参军……僧虔乃用为安城郡丞。珪,宋安南将军韶孙也。”
  17. ^ 南史·列传第五·檀道》:“珪字伯玉,位沅南令。元徽中,王僧虔为吏部尚书,以珪为征北板行参军……乃用为安成郡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