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裴子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裴松之的曾孙,裴骃之孙,裴昭明之子,与曾祖、祖父合称“史学三裴”。

生平

[编辑]

少时好学,任武陵王国左常侍,后为江夏王参军南齐

著史

[编辑]

当初,裴子野曾祖裴松之在刘宋时曾受诏续修何承天的《宋书》,未完成就逝世了。裴子野有志继承祖业,完成修史重任,因此撰写《宋略》。《宋略》初稿成于齐末中兴二年(502年),定稿完于梁初天监三年(504年)。[1]

他在《宋略.总论》中说:“子野生乎泰始(465-471年)之季,长于永明(483-493年)之年,家有旧书,闻见又接,是以不用浮浅。”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甚众,但沈约在齐代替官方修的《宋书》最为流行。裴子野观沈约《书》后,认为其繁琐,便删繁存简,“因宋之新史,为《宋略》二十卷。”,被人认为是“其叙事评论多善。”沈约见后感叹道:“吾弗逮也。”;当时的名士范缜读后,说:“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

当时人将《宋略》与班彪王命论》、贾谊过秦论》媲美,惜已失佚,仅部分文章录于《资治通鉴》、《文苑英华》。裴子野为文叙事简捷,明畅易懂,作品大多质朴无华。《梁书》称“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宋略》主要论述刘宋兴亡,其议事论赞受到诸家的引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采用裴子野《论》十篇,如《论典签专恣之害》、《论仕途唯门户不问贤能之非》等,认同其论。

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辞官回乡,开始撰写《宋略》。

南梁时期

[编辑]

代齐后,因范缜举荐,复任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后又任诸暨(今浙江诸暨)令。

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寺卿步兵校尉,后卒于任上。《颜氏家训》提到裴子野,说他“有疏亲故属,”凡“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偏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裴子野晚年与湘东王萧绎(后来的梁元帝)友好,萧绎丰沛的学问有部分得自于他。

注释

[编辑]
  1. ^ 唐燮军,〈也论裴子野的《宋略》〉,《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总107),页49-56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书·卷30》,出自姚思廉梁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33》,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