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裴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裴稹
道安
性别
逝世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二月十九日
墓地长安万春乡神和原
儿女裴倩裴儆裴倚裴侑
父母裴光庭、武氏(武三思女)

裴稹(?—740年),字道安绛州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定着六房之一的中眷裴。官至从六品上祠部员外郎。

家族[编辑]

裴稹的高祖裴定高,为北周冯翊郡太守,袭封琅琊公。曾祖为末名将裴仁基,为左光禄大夫兼河南道讨捕大使,唐朝追赠原州都督,谥号忠。祖父为唐高宗时名臣裴行俭,官至礼部尚书兼定襄道行军大总管闻喜公,赠太尉,谥号献。父亲为开元十八年侍中兼吏部尚书裴光庭,赠太师,谥号忠献[1]

生平[编辑]

裴稹天性聪颖、才气纵横,以辞令、风仪见长[2],并善于选拔、推荐人才[3]

开元初年举孝廉高第,以门荫入仕。裴稹二十岁便敕授左千牛备身,成为皇帝的扈卫侍从,并于三十岁时转为太子通事舍人[1]。一年后裴稹调补为太常主簿,管理宗庙祭祀的文书。因为裴稹优异的工作表现,太常卿韦韬曾想为他升迁,但性格不求苟禄的裴稹拒绝[4]。后裴稹转任京兆府司录参军,担任军政长官的幕僚[5]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稹的父亲裴光庭过世。裴光庭曾在朝廷推行循资格制度(循资格:一个以资历选拔人才的制度),树敌无数。其中,他最主要的政敌便是萧嵩[6]。因此,受到时任唐朝宰相的萧嵩指示,太常博士孙琬以其推广循资格,非奖励劝勉之谊[7],裴光庭的谥号为“克”[8]。这个结果令裴稹大感不满,因此为裴光庭的谥号昼夜流泪,并多次上书至朝廷[9]。后唐玄宗受裴稹的孝心感动,下诏将裴光庭的谥号改为“忠献”[10]

裴稹曾官拜起居郎,随侍玄宗左右,纪录国家政事与个人善恶行为。在职期间,裴稹补齐了武德年间至当时四百余卷史书的缺漏[11]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寿王李琩因受到母亲武惠妃宠爱,想将其立为太子。这件事涉及夺取嫡长子一事,因此朝野畏惧议论此事,保持缄默。只有裴稹一人以申生、戾园(戾太子刘据)之祸力谏玄宗。玄宗接受了裴稹的建议,为了感谢裴稹,玄宗下诏授与裴稹给事中一职,但裴稹却说:“陛下断绝征询臣子之路已久,今天我若因此事而受到陛下特别的宠爱,之后的人便会群起跟进,那么陛下打算要用什么赏赐他们呢?”[12],玄宗才作罢[13]

裴稹晋升祠部员外郎,掌管宗庙祭祀的事务。后来因为工作积劳成疾病倒,卧病在床将近十天。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二月十九日,裴稹因病逝世于长安光德里私第。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二十日,下葬于长安万春乡神和原[1]

宝应元年(762年),裴稹被追赠陕州刺史[14][15]

后代[编辑]

裴稹共有四子。

  • 长子裴倩,字容卿。尚书驾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江西道租庸盐铁等使,谥号节
  • 次子裴儆,字九思。尚书司勋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参中军元帅雍王军事,谥号成
  • 三子裴倚,殿中侍御史试守万年县令
  • 四子裴侑,太原府榆次县尉[16]

注释[编辑]

  1. ^ 1.0 1.1 1.2 大唐故朝議郎行尚書祠部員外郎裴君墓誌銘(並序)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中文). 
  2. ^ 全唐文/卷397/大唐故朝议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裴君墓志铭(并序)词令可观,风仪有裕。
  3. ^ 全唐文/卷393/唐故尚书祠部员外郎赠陕州刺史裴公行状阴荐多士,用宏审官之选。
  4. ^ 全唐文/卷397/大唐故朝议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裴君墓志铭(并序)卿韦韬,欲以口闻,期于显擢,君不求苟禄,固让厥功。
  5. ^ 唐故尚書祠部員外郎贈陝州刺史裴公行狀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中文). 
  6. ^ 旧唐书/卷99/列传049#萧嵩光庭与嵩同位数年,情颇不协。
  7. ^ 旧唐书/卷84/列传34/裴行俭太常博士孙琬将议光庭谥,以其用循资格,非奖劝之道,建议谥为“克”,时人以为希嵩意旨。
  8. ^ 一作克平。新唐书/卷108/列传33
  9. ^ 全唐文/卷393/唐故尚书祠部员外郎赠陕州刺史裴公行状公乃衔恤进牍,叫阍抗愤,危言自明,至诚旁感。
  10. ^ 全唐文/卷397/大唐故朝议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裴君墓志铭(并序)明主优(阙一字)恩礼,时列害其公忠。定谥之辰,将沮其美,君昼夜泣血,号诉闻天。特降(阙一字)言,以旌其实,诏改谥曰忠献。
  11. ^ 全唐文/卷397/大唐故朝议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裴君墓志铭(并序)敷奏上感于冕旒,情礼近伤于冠佩,自武德之始,迄于兹日,注(阙一字)所阙,四百余卷,南史直笔,东掖记言,考古而行,怡然理顺。
  12. ^ 全唐文/卷393/唐故尚书祠部员外郎赠陕州刺史裴公行状陛下绝招谏之路,为日固久。今臣一言而荷殊宠,则言者众矣,何以锡之?
  13. ^ 全唐文/卷393/唐故尚书祠部员外郎赠陕州刺史裴公行状议者颇有夺宗之嫌,道路悯默,朝野疑惧。公乃从容请间,慷慨献谏,上述新城之殷鉴,下陈戾园之元龟。谓兴亡之由,在废立之地,天子感悟,改容以谢。
  14. ^ 全唐文/卷393 唐故尚书祠部员外郎赠陕州刺史裴公行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赠谏议大夫裴某,操履贞纯,器能温敏,素推雅望,尝践清班。志业屈于当时,风猷悲于既往。顾其允嗣,久在周行。虽礼及前修,已申追远;而恩霑后命,宜有赠荣。俾高列岳之班,更表重泉之饰。可赠使持节陕州刺史。
  15. ^ 全唐文/卷393/上陕州刺史裴稹谥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尚书省考功:夫存以行观其志,殁以谥表其德,则名实不亏,善恶知劝。谨按故尚书祠部员外郎赠使持节陕州诸军事陕州刺史裴稹,鼎铉公族,珪璋令名,孝克负荷,忠能匡谏。宏图方壮,利涉未息;舟壑遽迁,音徽已沫。命官褒德,合荷宠章;考行饰终,敢征前典。谨上。
  16. ^ 新唐書/卷071上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中文). 

来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