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12日香港暴雨
六一二雨灾是指香港于1966年6月12日多处因暴雨而引致严重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灾难,共引致64死48失踪29伤[1]。
灾难起因
[编辑]1966年6月初,一道活跃的低压槽徘徊于华南沿岸,广东省沿岸一带地区天气持续不稳定。自6月4日起,香港已受到其相关连的雨带影响,恶劣天气持续超过十天。
灾情
[编辑]6月10日,九龙区方面,九龙塘喇沙小学一幅外墙在6月8日倒塌,活埋6人,另有16人受伤[2][3],死者包括一名外籍妇人及五名介乎12至16岁的男女学生[4]。
及至12日早上,一个强雷雨区影响香港,皇家香港天文台于当天上午6时至7时期间,录得雨量108.2毫米,当时创下了6月份最高单一小时降雨量,也是有纪录以来第四高。(天文台现时最高整点雨量是2023年9月7至8日的晚上11时至凌晨12时录得的158.1毫米雨量)
当天的灾情以港岛区最为严重。当天早上七时许,北角明园西街山洪暴发,洪水从山脚沿明园西街向下涌,把大量停泊在明园西街的车辆冲走并压毁,洪水直冲英皇道及糖水道,有行人及附近住宅低层居民被卷走[5];时任助理教育司罗宗淦,在司徒拔道的寓所外遇上泥石流,与其同行的岳母及两名儿子一并被塌下的山泥活埋[6],罗妻及岳父逃过一劫,奇迹生还,可他在失踪超过一日后,遗体至13日晚上7时45分才被发现[7];中环爱丁堡广场及香港大会堂低座的音乐厅被洪水淹浸,市政局被迫把音乐厅关闭数天以便清理积水;港岛区其中一个发电站和水泵亦被洪水毁坏,导致港岛区部分地方的水电供应亦告暂停。连日全港发生多宗水浸、山泥倾泻、泥石流、塌树等事故,共导致64人死亡,灾民人数超过6000人。
雨量资料
[编辑]除26日外,天文台其余29天均有录得降雨量。结果,1966年6月整月雨量达962.9毫米,创下了当时6月份最高雨量纪录(此纪录已被42年后的2008年录得的1346.1毫米打破)。
6月12日的豪雨,天文台录得之降雨量刷新了以下6月份之纪录:
- 最高时雨量(108.2毫米,同时也是当时之最高时雨量,惟此纪录先后被1992年5月8日的109.9毫米、2006年7月16日的115.1毫米、2008年6月7日的145.5毫米及2023年9月7日的158.1毫米打破)
- 最高日雨量(382.6毫米,此纪录已被1998年6月9日的411.3毫米打破)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内文
- ^ 何佩然. 歷年天災的回顧(第29頁) (PDF). 香港天文台. [June 2, 2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7-18).
- ^ (繁体中文)界限街喇沙小學巴士站前 圍牆坍塌六死十六傷 遇難者多為學生事發時災場一片混亂 消防員軍警民安隊紛紛出動協助搶救. 工商日报第五页. 1966年6月9日.
- ^ (繁体中文)圍牆倒塌大慘劇 苦主追究責任 罹難者多為聰慧可愛孩子.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一页港闻一. 1966年6月10日.
- ^ (繁体中文)界限街塌牆慘劇六死十六傷 大小石塊迎頭滾下 廿餘候車學生遭活埋 地上遺下課本皮鞋等沾滿血漬 附近居民冒雨搶救並急電報警. 大公报第一张第四版. 1966年6月9日.
- ^ (繁体中文)裂水管爆山洪 北角全區被淹 汽車堆積成丘數人被急流捲去. 大公报第一张第一版. 1966年6月13日.
- ^ (繁体中文)司徒拔道山泥傾塌 羅宗淦及兩子罹難 岳母亦慘死岳父重傷太太幸脫險 正欲外出在寓所外遭橫禍. 工商日报第四页. 1966年6月13日.
- ^ (繁体中文)雨災中慘遭山泥生葬 羅宗淦遺體掘出 兩子失蹤未發現 今日續清理災場. 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 1966年6月14日.
- 来源
- 山崩土淹话今昔——香港山泥倾泻百年史(2005年11月出版,ISBN 9889853817)
- 香港天气常识及观测(2007年4月出版,ISBN 9789628884926)
- 《当年今日》,亚洲电视,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