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百万计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关移民及建立过渡营地,一百万计划中包含其详细提案;此后继起的移民营及难民营,有说法将其描述为一百万计划的“一大产物”[1][2][3]

一百万计划希伯来语תָּכְנִית הַמִילְיוֹן‎,罗马化:Tokhnit HaMilyon)是一项战略计划,目标在十八个月的时段内将欧洲、中东、北非等地一百万犹太人移民纳入巴勒斯坦托管地,从而于此地区建立国家。[4]此计划于1944年在巴勒斯坦犹太事务局执委会投票通过,其后成为锡安主义领导集团的官方方略。[5][6][7][8]一百万计划中,相当一部分是1948年以色列国建国后方才实行。[9][10]

1944年,犹太人大屠杀中对犹太人的屠灭何其深广已为人共知,比尔特摩大会英语Biltmore Conference所提出二百万移民之雄心遂向下调整,计划则经修订,首次将来自中东北非的犹太人视为一个类别而纳入移民计划的目标中。[11]1944至1945年,本-古里安向外国官员描述此计划,称为“锡安主义运动首要的目标、最优先的事项”。[12]

英国1939年白皮书之规定使得移民持续受限,从而如此计划无法立刻起效。直到以色列国建国,本-古里安领导的政府向议会提交新的计划——四年以内,将人口翻倍至六十万。以色列历史学家德沃拉·哈科亨英语Dvora Hacohen描述新成立的以色列政府内部如何反对这一移民计划,如有人主张“毫无理由在那些生命并没有遇到危险的犹太人中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如果渴望和动机都不是他们自己的,就更是这样”,[13]亦有人宣称这一吸纳计划导致“过分的困难”。[14]然而,本-古里安影响广大、坚持不懈,确保不受限的移民行动继续。[15][16]有说法称这一计划为“‘想象’犹太国的过程中起枢轴作用的事件”[4]米兹拉希犹太人[注 1],按这个术语现在的意思,所谓一个与欧洲出生的犹太人区隔开来的族群,作为这种意义上的分类而被发明出来的时刻”。[11]以色列宣告独立后最初数年的大规模移民正是这一政策转向的产物,这种转向所利好者,为集中于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所出身犹太人的大举移民。[10]

背景

[编辑]

1942年召开的比尔特摩大会中,本-古里安倡议二百万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进而将犹太族转为多数民族,大会所呼吁建立的犹太邦国,需要这一条件。当时的设想,多数移民应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本-古里安在会见各位专家及犹太人领袖时如此描述其意图:

我们锡安主义者的政策现在必须特别注意到阿拉伯国家的犹太居民群体。若有这样的流散人口,是我们正有义务极尽可能紧迫地将那些犹太人带回故土,从而将流散清空的,那他们就是流散在阿拉伯地方的侨民:也门、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北非等,还有波斯和土耳其的犹太人。欧洲的犹太族人现在所经受的事令我们不得不对中东流散人口的命运尤其焦虑。那些犹太人群体是锡安运动的人质……看到将要到来的事情,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移民。但从欧洲移民的道路如今荒废了。[门]紧紧关着,只有极少几个国家同以色列地有陆地上的连接——就是周邻的国家。考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要焦急、要采取特别行动速速将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迁到以色列地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清空也门的流散(侨民),真是锡安主义巨大失利的标志。如果我们没有以锡安主义的手段清空伊拉克的流散,就有一种危险是,这流散要以希特勒的手段被清空了。[17]

规划委员会

[编辑]

本-古里安早已要求对国家吸纳移民之潜能作先行分析,时为1941年初;1942年末,其为所倡议的移民又授权有司擘画“总体规划”。[18]其指定一组专家组建委员会,称“规划委员会”,负责研究巴勒斯坦托管地之经济如何能承负一百万新移入犹太移民所需。[19]

规划委员会(וַעֲדַת הַתִּיכוֹן‎,Ṿa‘adat HaTikhon,又称“四人委员会”),之成立是为规划蓝图、决定指导原则,建立各个领域专家组成的下级委员会、督导这些人的工作。本-古里安认为对委员会成员善加选择,即可在规划安排及政治观念两方面得到委员支持。委员会主席即本-古里安,成员尚包括犹太事务局出纳埃利埃泽尔·卡普兰英语Eliezer Kaplan盎格鲁巴勒斯坦银行主席埃利埃泽尔·胡菲恩、犹太事务局贸易产业部主任埃米尔·什莫雷克;还有秘书处三人,均为经济学家。[20][21]

1943年10月11日委员会首次召集会议是在卡普兰家中,决议每周在耶路撒冷犹太事务局大楼中共商事务。本-古里安定期与会,详细检查下级委员会所作报告。委员会所建下级委员会由各专家组成,根据土地、水资源、安置、产业、交通、居住、财务等等方面检视计划的种种议题。[20][21] 规划委员会1944年全年直到1945年初不断提交报告。[22]

委员会首先商讨的事务,其一为目标如何定义。本-古里安表态主张目标有二:第一,十八个月内使二百万犹太人移民定居,并详细拟定计划推进此事;第二,对此类移民行动相关的实情作科学调研,诸如所需水量、土壤特质、气候等等。委员会其他成员认为第一个目标不现实。最终本-古里安放松要求,同意两个计划。“大”计划即迅速移民一百万犹太人、使犹太人成为多数、统治当地;“小”计划即数年内再将一百万犹太人安置下来。[20]

计划

[编辑]
(一百万计划)是在原则层面上重要,因为伊斯兰国家犹太人作为犹太国潜在的公民,这一计划反映出锡安主义机构对他们的态度;这是对他们福祉与安全的诺言,是认可在他们之中开展锡安主义运动有多重要。这一讯息,也就是巴勒斯坦需要从伊斯兰国家来的犹太移民,它响亮清晰地宣扬出来,回声在这些国家一切的犹太人社区中都听得见。
Esther Meir-Glitzenstein, Zionism in an Arab Country, 2004[23]

计划作出的设想为十八个月间百万犹太人到达当地,而于1944年夏拟定,其中列出交通、难民营及所需资金的细节。[24]

计划初于1944年6月24日呈交犹太事务局执委会,由于英方的移民限制当时仍然生效,其并不能付诸实行,而是作为政治规划,为二战结束时锡安主义组织将提出的要求提供纲要。[25]自1944年以降,这一计划成为锡安主义者领导集团的官方方略,自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移民犹太人成为“犹太事务局自二战至建国期间所提出全部宣言、声明、备忘录、要求中,或直白或含蓄都提及到”的事项。

本-古里安将移民看作锡安主义纲领中最优先的事项,[12]但担忧这一大规模工程带来的挑战,[26]他在1948年阿以战争后表示:

主要的事就是吸纳移民。国家所有历史性的需求,体现出来就是这个。我们可能是已经拿下了西岸戈兰、整个加利利,但打下的这几场都不能像移民一样巩固我们的领土。移民数量翻一番、翻两番,这就给我们多而更多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事,比其他都重要。安置好人——那才是真打下来了。[27]

计划首次付诸有组织的措施是1943年末的总体行动计划,题名《前往东方之地的统一先锋》,犹太事务局移民部的使者借此得到训练课程,日后派至伊斯兰国家。[28]二战后这些在伊斯兰国家的活动不再紧迫也不再吸引人,所得资源也减少。在这些国家行动人员的数量相比在欧洲行动者而言微不足道,甚至不足维持业已建立的事业。[29]

适合移民的对象

[编辑]

调研移民的来源及其范围,这点在规划委员会的审议中有重要地位。调研转化为大量数据表现——各国犹太人的分布及数量,包括二战期间的人口变化,并分析这些群体中的经济与就业机会。运用以上数据,将进入犹太国的百万移民其构造得以探明。首先考虑有三个主要族群可能适合立即移民:轴心国的大屠杀幸存者,约合535,000人;二战流入中立国及同盟国的难民,其中估算约30%希望移民,合247,000人;估算约20%生活在伊斯兰国家的犹太居民,合150,000人。有司也考虑第一群人数量可能更少,如此则将有更多移民出自第三群人。[30]1944年中,大屠杀程度之深已举世皆知,来自穆斯林国家的潜在移民开始得到关注。[31]计划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来自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伊朗也门的犹太人。[32][33]

大屠杀的规模更趋清晰,计划中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犹太人所占比重从而上升。[34]1943年7月,犹太事务局移民部主任埃利亚胡·多布金英语Eliyahu Dobkin呈交一份地图,显示伊斯兰国家预估的750,000犹太人,并提到:

……欧洲许多犹太人将在大屠杀中遇害,俄罗斯的犹太人又都封闭在国内。因此,这百万犹太人中四分之三的人,他们数量上的价值就在世界犹太族人的体系中上升到极富价值的政治因素这一层次。我们所面临首要的任务就是救出犹太族人中的这些,(而且)为了锡安主义的战胜,到了要戮力同心争取这部分族人的时候。[35]

类似地,本-古里安在犹太事务局执委会1944年9月28日一次会议上发言,“我以前最少要二百万:现在因为我们被毁成这样,我说要一百万”。[36]1945年7月30日,本-古里安在日记中表示:

我们得把5区(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所有人、4区(西欧)大部分人、3区(东欧)能来的任何人、2区(英语国家的犹太人)的先锋,把他们尽快带过来。[37][38]

讨论一百万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即犹太人团体在伊斯兰国家的安全。1943年马帕伊党中央委员会一场演讲中,埃利亚胡·多布金表明他的看法,即在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这会使得生活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生命受到危险,[39]而差不多同时本-古里安写道“东方之地的犹太人因为锡安运动而预想要面对的灾难”,不过上述阴郁的预测均告错误。[40]

一些政策出台,增强锡安主义运动在目标国家的力度,保证移民得以到来。[41]埃丝特·梅尔-格利岑施泰因(Esther Meir-Glitzenstein)提到“有趣的是,本-古里安为将流离的犹太人从欧洲带来,他举了政治、理性等理由,而在讨论从伊斯兰国家移民犹太人时,他不止提到政治、理性上的理由,还举出文化上东方学的解释,因为东方的‘堕落’是这一观念一大基本的元素”。[42]

以色列国建国后

[编辑]

一百万计划所计划、所建议实行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色列国1948年建国后,在新成立的国家中实施的。这些内容包括大规模阿利亚;设立移民营英语Immigrant camps (Israel)难民营英语Ma'abarot西德对以色列赔偿协议以色列国家供水系统国家纲要规划英语National Outline Plan等。[9]

1948年5月英方军队撤出、以色列国成立,结果对这片国土的移民限制不复存在,从而面向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犹太人,就以这类人群为重点的大规模阿利亚一类事务而言,实施相关的政策转向有了可能。[10]本-古里安的政府进而向议会提交计划,预备四年内将人口增加一倍到600,000人。这一移民政策在新成立的以色列政府中遇到了一些反对,比如有观点认为“毫无理由在那些生命并没有遇到危险的犹太人中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如果渴望和动机都不是他们自己的,就更是这样”,[13]也有人宣称这一吸纳计划导致“过分的困难”。[14]然而,本-古里安表现出影响力和坚持,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确保不受限制的移民继续进行。[15][16]

根据伊里特·卡茨(Irit Katz)博士的看法,以色列难民营正是一百万计划的成果。[1]罗伊·科兹洛夫斯基(Roy Kozlovsky)博士评论道一百万计划存在在先,这就意味着“难民营这一概念,就大规模移民来说,实际上是它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效果”。[2]彼拉·罗塞托(Piera Rossetto)博士描写了围绕难民营条件的争论,表示自身的观点在于“这方面争议最大的问题与其说是选择的产物(例如难民营),不如说是这个选择本身,它遵循着本-古里安在1944年抛出的‘一百万计划’,要将这样成千上万的移民带进以色列”。[3]

注释

[编辑]
  1. ^ 字面意思为“东方犹太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Katz 2016:“这些营地出现,并不仅仅是由于国家面临增长的移民潮这一紧急态势,相反它们是一项先存的细致计划所造成的,这项计划即一百万计划,在1942至1945年间敲定,为要在以色列国建国前数年吸纳一百万犹太移民……营地是一百万计划基础的一部分……然而,完稿三年后,一百万计划还是达成实现,那是以色列国1948年5月宣告独立、又决定向犹太移民敞开大门之后。按先前所计划期望的内容,营地渐成吸纳进程中居于核心的手段。国土中央有数座小型移民营,尚未立国就开始运转,为配合一百万计划,又增开约三十座营地,地在原先英军设施中”。
  2. ^ 2.0 2.1 Kozlovsky 2011,第155页:“为控制大规模移民的风险,本-古里安委任一组专家预备‘百万计划’,这其中包括有一整套设计为营地系统而作,用于安置涌入的移民,直到可以定居、就业。计划详加谋划,十分详尽,甚至连营地厨房中将准备的饭菜,其热量也有计算。‘百万计划’的存在要求我们重新评估难民营的故事其讲述方式,因为现在可见,难民营这一概念,就大规模移民来说,实际上是它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效果”。
  3. ^ 3.0 3.1 Rossetto 2012:“可以主张说以色列国在独立之前和独立稍后一段时间,它正经受的困难这样大,要‘吸纳’这么多成千上万来到国家的移民,除了将他们安排在这些不牢靠的接纳设施中,也没有别的多少选项。尽管这样,我的观点还是认为这方面争议最大的问题与其说是选择的产物(例如难民营),不如说是这个选择本身,它遵循着本-古里安在1944年抛出的‘一百万计划’,要将这样成千上万的移民带进以色列”。
  4. ^ 4.0 4.1 Barell & Ohana 2014,第1页.
  5. ^ Ehrlich, Mark Avrum, Encyclopedia of the Jewish Diaspora: Origins, Experiences, and Culture 1, ABC-CLIO, 2009, ISBN 978-1-85109-873-6, 一项锡安主义计划,设计于1943至1944年,旨在将欧洲、中东一百万犹太人带入巴勒斯坦,以成为建立国家的手段与其中一步。此为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首次明确包含在锡安运动的计划中。 
  6.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44 #1页:“呈交犹太事务局执委会之后,一百万计划成为锡安主义领导集体的官方方略。伊斯兰国家犹太人的移民,在犹太事务局自二战至建国期间所提出全部宣言、声明、备忘录、要求中,或直白或含蓄都提及到”。
  7. ^ Ofer 1991,第239页:“这一战术方法,所谓对‘控制阿利亚’的要求和对二百万(后改至一百万)犹太人的迅速移民,即为犹太事务局直到大战结束所宣明的政策”。
  8. ^ Ohana 2017,第31页:“百万计划不是脑中盘桓的工程、也不是抽象的乌托邦,没有纯粹用于宣传的目标。它是战略性的动作,在国家、政治、技术科学层面都有着极其富于雄心的目标,并且同时具体而实在”。
  9. ^ 9.0 9.1 Ohana 2017,第31b页:“……(一百万计划)规划委员会各个队伍着手的研究创造出了国家建国后用上的专门技术。规划委员会所计划和建议实行的内容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在以色列国建国后实施的。委员会第一条起作用的主张——快速将犹太人大量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确实立刻施行了,同样也施行了委员会关于建立移民营、向德国索要赔偿(补偿)的建议。规划委员会的成果也作为以色列国最初一些计划和发展项目的基础,如国家供水系统、第一次国家纲要规划等”。
  10. ^ 10.0 10.1 10.2 Picard 2018,第4–5页:“1940年代前半部分,锡安运动的阿利亚政策有两处主要转变。第一处是不再倾向有选择性的阿利亚,转而支持大规模的阿利亚。1944年,本-古里安呼吁将一百万犹太人带入巴勒斯坦,即使为了供给他们食物不得不开设施粥摊……第二处是决定扩展阿利亚网络,将穆斯林国家的犹太人包括在内。当时已经明确,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多数地位,也需要他们……独立,以及英方对犹太移民限制的撤出,二者使得实行这些政策转向变为可能。之后数年规模庞大的阿利亚就是这两个改变的产物:这种阿利亚是大规模的,也包括了来自穆斯林国家的犹太人”。
  11. ^ 11.0 11.1 Eyal 2006,第86页:“这一计划在原则上的意义在于如下事实,按耶胡达·申哈夫所提及者,即这是锡安主义历史上,来自中东北非的犹太人第一次全部打包进一个类别中,而被看作是移民计划的目标。有一些更早的计划指向带回特定的族群,如对也门犹太人者,然而‘一百万计划’,以申哈夫的说法,乃是‘零点’,亦即米兹拉希犹太人,按这个术语现在的意思,所谓一个与欧洲出生的犹太人区隔开来的族群,作为这种意义上的分类而被发明出来的时刻”。
  12. ^ 12.0 12.1 Hacohen 1991,第262 #2页:“在1944年末及1945年间与外国官员的会面中,本-古里安引述了这一计划,即允许一百万难民迅速进入巴勒斯坦,而将它说成是锡安主义运动首要的目标、最优先的事项”。
  13. ^ 13.0 13.1 Hacohen 2003,第46页:“独立后,政府向议会呈交计划,提出四年内将犹太人人口增加一倍。这意味着在四年期限内带进600,000移民,合计每年150,000人。一年吸收150,000新来者,这在新建立的国家所要面对的艰困情况下实在是沉重的负担。犹太事务局和政府中,对大规模移民都有反对声,主张毫无理由在那些生命并没有遇到危险的犹太人中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如果渴望和动机都不是他们自己的,就更是这样”。
  14. ^ 14.0 14.1 Hacohen 2003,第246–247页:“移民的依赖性、他们到来的这一局面,就接受移民的社会来说,二者都塑造了这一社会的态度。1948年的移民大潮不是自发的:它是一套轮廓清晰的对外政策所造成的,对整个国家造成财政负担,并且非作出重大有组织的努力不能承负。许多为吸纳奔走的活动家、犹太事务局的高层、乃至政府官员都反对不受限制、不加选择的移民;他们青睐渐进的过程,是要随国家吸纳移民的承载力而调控的。整个这段时期各种公开论战中,有两项指控重新浮现:第一项是移民进程导致了过分的困难;第二项是以色列的移民政策导上了歧路”。
  15. ^ 15.0 15.1 Hacohen 2003,第47页:“但本-古里安作为政府的首脑,受委托选择阁僚、总领内阁活动,他有着庞然的权力,能左右国家的社会发展。他的威望在国家建国、IDF独立战争中取得辉煌胜利之后又一跃直上新的高峰。他是以色列第一届中央行政机关的总理又兼国防部长,同时还是国家最大一个政党毫无争议的领袖,他的意见重达千钧。因此,不管他一些阁僚发出的抵制,本-古里安对不受限制的大规模移民这一事仍然热情不改,决意要将这一政策推出实行”。
  16. ^ 16.0 16.1 Hacohen 2003,第247页:“某些情况下也有决议通过,用于一并限制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移民。然而,这些限制从来不曾付诸实施,这主要是出于本-古里安的反对。这在国家危难之际推动向前的本-古里安,他——既是总理又是国防部长——一声否决就有巨大的重量。他坚持每个犹太人都有移民的权利,结果胜利了。他不能容忍自己因为财政或者别的什么顾虑而摇摆。正是这人编排了那大规模的行动,使得犹太人能离开东欧和伊斯兰的国家,也正是这人事实上铸就了以色列的对外政策。外交部、犹太事务局、回归者机构、联合救济委员会等暗地里在海外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规模移民的道路铺就了”。
  17. ^ Shenhav 2006,第31页.
  18. ^ Hacohen 1991,第259页:“1941年初,本-古里安又要前去他时常造访的美国时,他要求驻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事务局官员搜集材料,寻找有关国家吸纳潜力的内容,将它们作为自己大规模移民计划的背景材料。这样一件工程,雏形在1942年11月雷霍沃特的经济研究中心一次会议中展现出来,当时本-古里安强要那些经济学家作出一份总体规划”。
  19. ^ Hacohen 1994,第38页.
  20. ^ 20.0 20.1 20.2 Hacohen 1994,第102-103页.
  21. ^ 21.0 21.1 Katz 2000,第304页.
  22. ^ Hacohen 1991,第262 #3页.
  23.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44页.
  24. ^ Hacohen 1991,第262 #1页:“规划委员会勾画的总体规划在1944年拟定。如上文提到的,规划设想一百万犹太人在十八个月期间转移到巴勒斯坦。计划包含一些段落讨论组织运输、移民登陆等问题(舟船、列车、路径的细节、所用的港口)。这些数据详细列出,还包括注释标明用具及各国将迁离的移民数目。有几节处理巴勒斯坦吸纳移民过程的问题:每月进入的移民数量、难民营、资金等。难民营在吸纳过程中将起重大作用,将要成为身心康复的基地,大屠杀幸存者正需要这些。这些营地也会提供职业训练”。
  25.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38, #1页:“然而1944年6月24日,计划呈交犹太事务局执委会。计划这一呈交,它不是作为可实行的计划,白皮书的政策那时在巴勒斯坦正生效;它却是有着政治背景,是为规划锡安主义运动在战争结束时,它将向盟军提交的要求而呈交的:‘我们所要求的真正内容是立即将一百万犹太人带进巴勒斯坦’,本-古里安的要求分有三个部分:合法移民、移民由犹太人控制、短期内将巴勒斯坦建成犹太国家。计划将得到英国、美国的拨款或借贷,同时也要得到德国向犹太民族的赔款,用以建设此地。”
  26. ^ Hacohen 1994,第209-212页转译自Meir-Glitzenstein (2004),p.39的英文翻译:“今天的锡安主义纲领要求带回一百万犹太人、做成这件事的政治权利、还有财政援助。为了达成,我们需要计划来运输他们、来暂且安顿他们、来带(他们回来)——这一切都是不得了的议题。从刚过去一段时间微量的移民中,我们看出这里面的困难:如果我们从阿拉伯国家带犹太人回来就更是这样——庞大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论怎样,我们想要建立犹太人的国家,我们将不得不在灾难一般的条件下工作”。
  27. ^ Segev 1949,第97页
  28.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44–45页:〈一百万计划和锡安运动的行动方略〉节:“要将从伊斯兰国家开展大规模移民一事列成政治目标,就要求各项准备以确保移民确实能来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锡安主义运动的进程中,依舒夫的诸位领导人已经发现这些国家的犹太人并不热衷于迁移;那里没有综合性的锡安主义活动;那里锡安主义者的骨干在规模上极为有限,能力上也同样,无法造成影响……第一项有组织的办法来自犹太事务局,决定向使者传授课程,未来将他们投送到伊斯兰国家。1943年下半年,行动的总体计划制订出来,题名《前往东方之地的统一先锋》,这一计划所宣示的,将收聚流散者、在巴勒斯坦复兴犹太民族作为其中心主旨……为确保计划实施,又决定使者要由犹太事务局移民部送出,并且是事务局,而不是总工会——之前都是由其负责,直到那时——要对事业负责……锡安主义运动对伊斯兰国家和后来以色列众追随者的态度颇为恩惠,这个统一先锋计划为其奠定了前例”。
  29. ^ Hacohen 1994,第46–47页
  30. ^ Hacohen 1994,第216页.
  31. ^ Hacohen 1994,第212页.
  32. ^ Shenhav 2006,第31a页:“计划自然也要求将犹太人从欧洲带回,但主要重点(潜在移民中约有四分之三)还是在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伊朗、也门等地的犹太人。这是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第一次合成一个单一的类别(所谓‘塞法迪人’‘东方族群’‘东方人’,随时间、背景而变化),而在犹太人各个机构中得到政治上的讨论”。
  33. ^ Eyal 2006,第86a页:“有司日益将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看作大规模移民的适格人口,这些人遂成为吸纳移民有关辩论的焦点……本-古里安擘画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战后将一百万犹太人带进巴勒斯坦,他瞄准中东北非国家的犹太人,以之为移民前景最盛的适格者”。
  34.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38, #2页:“本-古里安计划下首先适合移民的人群是欧洲的500,000犹太难民,不过要取决于有多少人挺过战争。他坚持主张这些难民应该带进巴勒斯坦,直到完成吸纳都应给予支援,或者按他的话说,‘施粥摊(应该要)在巴勒斯坦为他们而开’。其次,是阿拉伯和北非国家的全部犹太人——那800,000人是处在‘毁灭的风险中,同样还处在文化堕落的风险中’的,应该带到巴勒斯坦”。
  35. ^ Shenhav 2006,第32页.
  36.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38, #3页:“结果本-古里安唯一的问题是算数问题:要让犹太国有可能建立起来,在全世界找不找得到足够的犹太人愿意、并且有能力移民到巴勒斯坦的?他的答案同比尔特摩计划相联系:‘我以前最少要二百万:现在因为我们被毁成这样,我说要一百万’”。
  37. ^ 本-古里安日记,1945年7月30日,Ben-Gurion Archives. Midreshet Sede Boker
  38.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39页.
  39.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40页:(埃利亚胡·多布金1943年):“我不知道这些犹太人,他们对前面等着的是什么有没有一点感觉,但我们却不能不睁大眼睛好好看看。正是在那为欧洲的犹太族人带来赎回与拯救的日子,它要成为阿拉伯土地上一切流散的人最危险的一天。当锡安运动迈入实现的阶段、我们正忙着巴勒斯坦的锡安主义解决方案这一事业时,这些犹太人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那是可怕屠杀的危险,将使得未来看欧洲的屠杀,不如今日的可怕。所以我们的第一件任务就是要救这些犹太人”。梅尔-格利岑斯坦对此评论道“同一时间,因为多布金在介绍他的努力,从而说服马帕伊党中央委员会支持‘统一先锋计划’时提到了这些……利用大屠杀达成政治目的一类的做法,似乎能将这次提及看作一个最早期的例子”。
  40.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41页:(本-古里安1943年):“从许多方面来看东方之地的犹太人,他们的问题现在已经提上锡安运动的日程表了:(a)是因为欧洲发生的灾难——我们不知道欧洲的犹太族人会变成什么样;(b)是因为东方之地的犹太人因为锡安运动而预想要面对的灾难。这是全世界犹太族人中唯一一支可能成为锡安运动受害人的部分;所以我们对于他们有着特别的责任……”梅尔-格利岑斯坦对此评论道“这些阴郁的预测都证明是错的。尽管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他们的地位和安全都明显恶化,他们也遭受着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害——在独立战争正紧张时尤其如此——却没有屠杀,犹太人的生存也没有危险。尽管犹太人经受了血腥的暴力事件,发生在开罗(1945年11月、1948年6到11月)、的黎波里(1945年11月4到7日)、亚丁(1947年)、摩洛哥(1947年),尽管当地的军警武装也参与了这些暴力事件,总体来说攻击在规模上却都有限,也不是政府政策或举措的结果”。
  41.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44 #2页:“呈交犹太事务局执委会之后,一百万计划成为锡安主义领导集体的官方方略。伊斯兰国家犹太人的移民,在犹太事务局自二战至建国期间所提出全部宣言、声明、备忘录、要求中,或直白或含蓄都提及到。一例,1945年6月18日一份提交高级专员的备忘录呼吁允许100,000欧洲犹太人和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立即移民,他们‘从摩洛哥到伊朗、从伊斯坦布尔到亚丁’……
    ……将伊斯兰国家的犹太人带回这一要求在国际场合并不成功,但在锡安主义者的领域内部引发了冲击:优先事项要修订、资源要聚集、为锡安运动要打造新的环境。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些比建立国家更优先,是组织上的、意识形态上的、也是文化上的。
    要将从伊斯兰国家开展大规模移民一事列成政治目标,就要求各项准备以确保移民确实能来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锡安主义运动的进程中,依舒夫的诸位领导人已经发现这些国家的犹太人并不热衷于迁移;那里没有综合性的锡安主义活动;那里锡安主义者的骨干在规模上极为有限,能力上也同样,无法造成影响”。
  42. ^ Meir-Glitzenstein 2004,第39 #2页.

引用书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