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赛针发枪
针发枪 | |
---|---|
类型 | 栓式步枪 |
原产地 | 普鲁士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841—1873年 |
参与战争/冲突 |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约翰·尼古劳斯·冯·德莱塞 |
研发日期 | 1836年 |
制造数量 | 1,150,000枝[1] |
衍生型 |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4.7千克(10.4磅) |
长度 | 142 cm(56寸) |
枪管长度 | 91 cm(36寸) |
子弹 | 纸弹壳内的橡子形铅弹 |
口径 | 15.4毫米 |
枪机 | 旋转后拉式枪机 |
发射模式 | 单发 |
射速 | 6发/分钟 |
枪口初速 | 305米/秒(1,000呎/秒) |
有效射程 | 600米(650码) |
供弹方式 | 单发装填 |
瞄具 | V型槽和前准星 |
德莱赛针发枪(德语:Zündnadelgewehr,直译为“点火针式步枪”)是普鲁士王国一种著名的军用步枪,该枪于1841年被普鲁士军队制式采用,并被命名为“1841型轻型雷管步枪”(德语:leichtes Perkussionsgewehr Model 1841)以隐藏其革命性的特征[2]。
其“针枪”的命名源于其像针一般的击针,开枪时会贯穿纸筒式弹壳,并撞击子弹底部的雷管。该枪也是世界上首种采用栓动式枪机的枪械(亦是最早出现的现代后膛步枪),装弹和退弹时均需把拉机柄旋转并拉开,这种设计对后来的步枪影响深远。其射速大约为每分钟10–12发。
德莱赛针发枪的设计者为约翰·尼古劳斯·冯·德莱赛(1787–1867),他曾做过多种实验,最终于1836年完成了针发枪,并于1864年被封为贵族。
历史
[编辑]约翰·尼古劳斯·冯·德莱赛设计的第一种步枪是前膛枪,其创新点在于使用螺旋弹簧推动长长的撞针撞击弹壳底部的底火。这种击发方式与旋转后拉枪机的结合令德莱赛针发枪拥有相对高的射速,从而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极大威力。
1859到1863年间,威廉一世,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和毛奇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将军费提升25%。之后,德莱赛步枪为普奥联军在普丹战争中获胜立下汗马功劳。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军工业引入铸钢枪管并开始量产德莱赛步枪。新的1862年式步枪和M/55弹药使普军得以在19世纪60年代加速列装德莱赛步枪。随着普鲁士私人工业逐渐能够满足普军对枪械的需求,官营军火作坊从此成为历史。到了1866年初普奥战争爆发的前夜,普军步兵已经全面装备了德莱赛步枪,其总数达到270,000把。德莱赛步枪改变了19世纪战术的面目。普军士兵能伏在地上给德莱赛步枪装填弹药,而奥地利士兵则不得不站起来给前膛枪填充弹药,且这段时间足以让普军士兵完成5次射击。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加大了德莱赛步枪的产量,使得普军在普法战争爆发时的德莱赛步枪库存量多达1150,000把。德莱赛步枪的成功促进了枪械设计的革新。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之前,法军引入了夏赛波步枪。虽然普军赢了普法战争,但是夏赛波步枪相对德莱赛步枪的压倒性优势也显露出来了。
1877年,罗马尼亚从德国政府购得20,000把德莱赛步枪和11,000把卡宾枪,并在罗马尼亚独立战争中用上了这一批武器。19世纪60年代间,日本购入了数量不详的德莱赛步枪和配套的刺刀,这一批武器上刻有日本帝国的菊花纹章。大清帝国在改革陆军的期间也购入了德莱赛步枪。左宗棠的湘军就有部分装备德莱赛步枪和克虏伯大炮等德式装备,直到平定同治新疆回变的时候也有使用这种武器。
局限
[编辑]- 推动撞针的弹簧很脆弱
- 撞针缺少清洁时容易走火
- 枪管遇热膨胀,枪膛附着火药残渣时,拉动枪机相当耗力
- 枪管与枪膛交界处容易磨损
- 连续射击后枪膛气密性下降
使用国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small arm | Types, Descriptions, History, & Fact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4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 ^ "Nach konsequenter Weiterentwicklung seit 1827 wurde es 1839 der preußischen Armee zur Erprobung gegeben und zur Tarnung als „leichtes Perkussionsgewehr M/41“ eingeführt" - Zündnadelgewe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