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快乐、哀愁和中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快乐、哀愁和中庸》(L'Allegro, il Penseroso ed il Moderato),HWV55[1],是德国作曲家韩德尔于1740年完成的合唱剧乐。在韩德尔全集中,本曲被修入于神剧类别,但是全套作品却没有任何和圣经内容相关的题裁或经文。反而歌词则完全取材自英国大文豪米尔顿的两首于1641年所创作的长篇“双子”田园诗《快乐的人英语L'Allegro》(意大利语L'Allegro)和《哀愁的人英语Il Penseroso》(意大利语Il Penseroso,亦可译为“忧郁的人”),因此后世亦称本曲为一首田园式颂歌(Pastoral Ode)。

相比《弥赛亚》、《犹大·玛加伯》及《耶弗他》等神剧,《快乐、哀愁和中庸》本来属韩德尔毫不显眼的作品,但自从1988年,美国舞蹈家马克·莫里斯及他的“马克·莫里斯舞蹈团”以本曲创作舞剧并一炮而红,[2]乐曲也在短时间内令不少音乐及舞蹈爱好者所认识。

创作背景

[编辑]

创作本曲时,韩德尔邀请了他的赞助人兼诗人查尔斯·詹南斯英语Charles Jennens(Charles Jennens)把米尔顿的诗篇整理。詹南斯一方面把两诗的内容交替运用外,亦在部分地方加入自己的诗篇,并将这些诗称为《中庸的人》(意大利语il Moderato),詹南斯认为《中庸的人》正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结果三首篇的名称串连起来,便成为了新乐曲的标题。

韩德尔于1740年1月19日动笔,2月4日完稿。前后只花了17日的时间,就将这三幕的剧作完成。[3]并于2月27日在伦敦皇家林肯营田剧场(Royal Theatre of Lincoln's Inn Fields)内首演。

编制

[编辑]
(本来韩德尔打算以不同独唱代表不同的人物,例如男高音专唱“快乐的人”;女高音专唱“哀愁的人”、男低音专唱“中庸的人”,而女低音则没有被分配角色,但最后所有独唱都有机会唱任何类别的诗篇,但仍以主要角色为主。)

著名乐曲

[编辑]
  • Haste Thee Nymph(第一幕,男高音及合唱团)
  • Sweet Bird (第一幕,女高音)
  • As steals the morn upon the night(第三幕,女高音、男高音二重唱)

注释

[编辑]
  1. ^ HWV是Bernd Baselt于1978-1986年间出版的《亨德尔作品集》的缩写。
  2. ^ 存档副本. [201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1). 
  3. ^ O'Connell, M. & Powell, J. (1978). "Music and Sense in Handel's Setting of Milton's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Autumn 1978). In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2(1): pp. 16–46.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