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散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散曲是元代中国所流行、配上歌词的乐曲,与杂剧合称为元曲。散曲与杂剧不同的是,散曲唱而不演,用作清唱,不能伴演。

兴起原因

[编辑]

元代散曲的兴起,源于的衰落与文体本身的发展。宋室南渡,汉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词减弱了势力,民间俗谣俚曲于是大量涌现,而为文人创作所吸收。

散曲的兴起源于外乐的影响。当时外乐番曲传入,而南北语音不同,俗语方言互异,因此北方需要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兴起,亦源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遭受歧视,士人藉散曲抒发其抑郁感慨之怀。

体制

[编辑]

体制上散曲分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

小令

[编辑]

小令形式短小,语言精炼,是单行曲子。小令的字数、句数、句子长短、用字平仄、押韵位置、韵脚,都按曲牌规定,另有题目。小令常用衬字,在曲牌规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衬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音乐上,小令曲谱有定调,每首小令隶属某一宫调。音律上,曲用韵较宽,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协,全曲须一韵到底。作曲使用仄声字,要严格区分上声和去声。

与宋词小令的区别: 宋词小令有字数限制,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而元曲小令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只要没有多个曲牌都称为小令。

带过曲

[编辑]

作者作完一曲,意犹未尽,可取音律互相衔接的曲调续成,这就是带过曲。如两调不足,可增加到三调;如三调仍不足,一般不可再加,应改为散套。

套数

[编辑]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若干个同一宫调的曲牌,按一定次序联缀起来,编排联贯而成,歌咏一个中心内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夹说白,唱而不演。

套数通常用一两首小曲开端,中间调数不限,每套套曲最后须有“尾声”或“煞调”结尾,表示全套音乐终结。全套各曲牌必须一韵到底。

曲牌

[编辑]

曲牌为填写该散曲所依据的乐谱及定式,决定该曲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数、句子长短、平仄韵脚等。

宫调

[编辑]

宫调即音律风格及调子,不同宫调有不同的声情及乐曲调式,决定乐曲声调的高低及节奏的缓急。

特色

[编辑]

风格上,散曲贵畅达,多用赋体、白描手法,富有意境。文字上散曲不避俗语,文字较浅,自然活泼。情感上散曲悲喜兼至,庄谐杂出,内容或稍卑俗。

主要作家

[编辑]

散曲主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

参考书目

[编辑]
  • 王力:《曲律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Wayne Schlepp, San-ch'ü: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