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乌干达号在赫尔辛基南港,摄于1980年代。
历史
英国
舰名
  • 乌干达 (1952–1986年)
  • 特里顿号 (1986–1992年)
舰名出处 乌干达
所有者
使用者
  • 英印轮船 (1952–71年)
  • 铁行轮船 (1971–82年)
  • 英国皇家海军 (1982, 1983–85年)
船籍港 伦敦
航线
建造者 格拉斯哥巴克莱·柯尔造船厂英语Barclay Curle
船厂编号 720
下水日 1952年1月15日
首航 1952年8月2日
停用 1985年4月25日
标识
荣誉和奖项 参与福克兰战争, 1982年
结局 1992年报废
技术数据
舰型
吨位
全长
  • 516.7英尺(157.5米) p/p
  • 539.8英尺(164.5米) o/a
全宽 71.4英尺(21.8米)
吃水 25英尺312英寸(7.709米)
深度 35.0英尺(10.7米)
动力输出 12,300马力
动力来源 2 × 蒸汽涡轮机, 双螺旋桨
速度
  • 19.52(36.15千米每小时;22.46英里每小时)最大限度
  • 16节(30千米每小时;18英里每小时)巡航
载重
  • 1952–67: 167名头等舱乘客
  • 133名经济舱乘客
  • 388,250立方英尺(10,994立方米)个货物
  • 1967–82: 306个客舱泊位
  • 920宿舍床位
船员 287人

乌干达号(英语:SS Uganda)是一艘英国轮船,该船只建造于1952年,最初作为客轮使用,后来共经历游轮医疗船军队运输船英语Troopship和物资船等职业生涯。该船于1985年停用后,最终在1992年于台湾高雄港报废。

沿革[编辑]

客轮时期[编辑]

乌干达号由格拉斯哥怀特英奇英语Whiteinch巴克莱·柯尔造船厂英语Barclay Curle英印轮船公司英语British-India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BI)建造。该舰是一艘客货轮,可容纳167名头等舱乘客、133名经济舱乘客,以及388,250立方英尺(10,994立方米)的货物。在初始设计,船只的吨位为14,430担位吨(GRT)、8,034净吨位(NRT)和9,630载重吨位(DWT)。沃尔森德船台和工程公司英语Wallsend Slipway & Engineering Company则安装了两台帕森斯蒸汽涡轮机,总功率为12,300马力。[1]

1952年1月15日,乌干达号下水,并在六个月后完成建造,于7月16日进行了海试。在试航中,她达到了极速19.52节(36.15公里/小时),但实际营运中,她通常以16节(3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行驶。她的主要航线为伦敦东非,途经直布罗陀那不勒斯苏伊士港亚丁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坦噶贝拉[1]

然而,随着民航市场竞争的激增使英国和东非之间的客运需求减少,英印于1967年决定将乌干达号自该航线中撤回。

游轮时期[编辑]

乌干达号,摄于1968年

英印委托汉堡豪尔特和德国造船厂英语Howaldtswerke-Deutsche_Werft对乌干达轮进行重新装修,将其转型为教育游轮。新装甲板在原货舱内建造,形成共有920个床位的宿舍舱。此次改建工程则将船上的乘客容量从300人提升至1,226人,总成本共280万英镑。虽然使乌干达号的总吨位和净吨位增加至16,907担位吨(GRT)和8,827净吨位(NRT),但货物容量损失导致载重吨位则降至5,695吨(DWT)。[1]

1968年2月27日,经过改建后的乌干达号进行了首次航行。1969年10月21日,当她在特拉法加角外的北大西洋国际水域进行巡航时,遭遇西班牙海岸炮的开火,数枚炮弹落在距离不到1/2海里(1公里)的地方。[1]

随后,乌干达号在斯堪的纳维亚地中海进行了为期14年的主要巡航,并与公司伙伴内瓦萨号英语SS_Nevasa一同行动。1971年,乌干达号的管理和营运权转交给了铁行轮船公司的客运部门。1972年,铁行吸收了其英印子公司和乌干达号的所有权。尽管编收成为英印船队的所属船只,但乌干达号在此时期仍保留了英印时期的涂装,包括白色船身和带有两条白色条纹的黑色烟囱。1974年,内瓦萨号被撤回并报废,使乌干达号成为该船队唯一的教育游轮。[1]

福克兰战争[编辑]

1982年,乌干达号在福克兰战争中被指定为医疗船,代号为“母鸡”(Mother Hen)。她在第276次巡航期间被召集进行军事任务,并在那不勒斯卸下了315名舱内乘客和940名正在进行教育游轮的学童。[2]随后,船只在直布罗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改装,并在船上安装了直升机平台、海上补给设备、通讯卫星、病房和手术室。运动甲板上安装了两台额外的蒸馏水器。根据《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乌干达号被漆成白色,并在船身的每侧绘有八个红十字,其中两个位于舰桥上建筑结构的正面,一个位于可从空中看到的上甲板,以及烟囱的两侧各一。船只的医疗团队队由136名医疗人员组成,包括12名医生、手术室人员和40名亚历山大女皇皇家海军护理服务英语Queen Alexandra's Royal Naval Nursing Service成员离开朴茨茅斯前往阿根廷,船只则携带大量的医疗用品。

勘测船英语Survey_vessel#Naval_research赫克拉号英语HMS_Hecla_(A133)九头蛇号英语HMS_Hydra_(A144)先驱号也被改装成救护船与乌干达号一同前往阿根廷。并在5月12日首先收到第一批伤员:来自42型驱逐舰锡菲号导弹驱逐舰的伤兵。此后,乌干达号在“红十字区域2”和中湾之间来回航行,接载伤员,包括英国和阿根廷的士兵,将康复的士兵转移到改装的测量船上以便运送到蒙得维的亚。5月28日,陆地战争开始,乌干达号锚定在位于古斯格林以西11英里处的格兰瑟姆湾,伤员则通过直升机送来并接受治疗。到了5月31日,船只上已有132名伤员。

福克兰战争期间,乌干达轮与其他三艘英国医疗船,和另外三艘来自阿根廷的救护船(伊利扎尔号英语ARA_Almirante_Irízar巴伊亚帕拉伊索号英语ARA_Bahía_Paraíso德塞阿多港号英语Puerto Deseado协调行动。并在战争期间执行了504次手术,治疗730名伤员,包括150名阿根廷士兵,并四次与阿根廷船队会合。[1] 由于电视剧《M*A*S*H英语M*A*S*H》的影响,她在当时得到了“NOSH”(海军远洋外科医院)的昵称。[3]

7月10日,乌干达号结束了作为医院船的角色,船员为92名福克兰群岛的儿童举办了一场派对。7月13日,乌干达号取消了医院船的注册,船只上的红十字图案被刷去[1]。两天后,她返回格兰瑟姆湾,载上第7廓尔喀步枪团英语7th Duke of Edinburgh's Own Gurkha Rifles及其装备,然后于7月18日启程返回英国。她于1982年8月9日抵达南安普敦,离开任务部队的时间为113天。在这段时间里,她总共航行了26,150英里,消耗了4,700吨燃料,飞行甲板上进行了1000多次直升机降落,转运了3111名人员。

停靠在法尔河的乌干达号,摄于1985年

随后,北希尔兹的史密斯船舶维修公司英语Smith's Dock Company对乌干达号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装,乌干达号于982年9月25日恢复了教育巡航,但在同年11月,她被租借两年以担担任阿森松岛及福克兰群岛之间的补给船。并安装了一个新的直升机甲板,并于1983年1月14日再次离开南安普敦前往福克兰群岛。

乌干达轮于1983年11月在法尔茅斯进行了再次改装。在1985年完成了租约后于4月25日抵达法尔茅斯,然后在5月4日停靠在法尔河(康沃尔郡)英语River_Fal[1]

结局[编辑]

1986年4月29日,特里顿船务公司在圣文森特岛购得了乌干达号,并将其更名为特里顿号。由21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于5月20日离开法尔河,并于7月15日将期运到抵达台湾高雄市附近,等待进行拆解工作。然而在8月22日,受到台风韦恩的影响,导致乌干达号在旗津区沙岸处搁浅。[4]

截至1992年3月,乌干达号仍然搁浅在岸边而废置海中,后逐渐进行拆解。[5]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Uganda (1952) (PDF). P&O Heritage Fact Sheet. November 2009 [19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18). 
  2. ^ Adie, Kate.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London: Headline. 2003: 130. ISBN 0-7553-1073-X. 
  3. ^ Howarth, David; Howarth, Stephen. The Story of P&O. London: Widenfeldand Nicholson. 1986: 198. 
  4. ^ 国立台湾美术馆.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海濱記事. ncpiexhibition.ntmofa.gov.tw.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中文(台湾)). 
  5. ^ TBSCTS. 擱淺金虎輪海事調查後將拖離. 华视新闻网. [2023-11-2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