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若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若虚(1174年—1243年),字从之,号慵夫。河北藁城人。

早年好学,以周昂刘中为师。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县令,有惠政,升国史院编修。曾奉命出使西夏,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参预修《宣宗实录》,迁平凉府判官,召为左司谏,转延州刺史,入翰林直学士。金亡后不仕,北归镇阳,自称滹南遗老。晚年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王若虚在经学、史学、诗学都占有重要地位,以议论见长。[1]他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反对以黄庭坚为主的江西诗派诸人。对史家司马迁的行处叙事,多有指责。他对宋儒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宋儒所解,则揄扬过侈,牵扯过甚,故作高深。”陈天祥《四书辨疑》多引王若虚说。[2]清四库馆臣评说:“金元之间,学有根底者,实无人出若虚右。”[3]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慵夫集》等,有《滹南遗老集》传世。

注释

[编辑]
  1. ^ 王旭《兰轩集》卷二《蜕仙岩》云:“玉堂遗老滹南翁,平生景慕恨莫从。著书辨明经史惑,议论至今学者宗。”石珤《熊峰集》卷一《谒王滹南先生祠》曰:“在昔金氏兴,豪杰稍驱集。惟公负雄才,辩博人鲜及。”
  2. ^ 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云:“学无不通,而不为章句所困。颇讥宋儒,经学以旁牵远引为夸,而史学以探赜幽隐为功。谓天下自有公是,言破即足,何必呶呶如是?其论道之行与否云:‘战国诸子之杂说寓言,汉儒之繁文末节,近世士大夫参之以禅机玄学,欲圣贤之实不隐,难矣。’经解不善张九成,史例不取宋子京,诗不爱黄鲁直,著论评之,凡数百条。”苏天爵《安熙行状》云:“国初有传朱子《四书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负,为说非之。赵郡陈氏独喜其说,增多至若干言。”
  3.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滹南集提要》云:“《议论辨惑》《著述辨惑》,皆品题先儒之是非,其间多持平之论,颇足破宋人之拘挛……统观全集,偏驳在所不免,然金元之间学有根柢,实无出若虚右者。”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金史·卷126》,出自脱脱辽史

参考文献

[编辑]